APP下载

分层教学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02-27◆韩

新课程研究 2015年3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分层课程体系

◆韩 涛

分层教学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韩 涛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其改革如火如荼。本文简述了当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挑战,提出了创建分层课程教学体系的两点建议,即动态分层体系的创建与分层课程体系的相应调整。

分层教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进入新的世纪,大学英语改革呼之欲出。在高考英语变革、评价手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通识英语,逐渐过渡到与大学课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层现状与动因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识英语,服务于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国际化需求。当前,总体来说,高中毕业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具体体现在各高校的四、六级通过率稳步提高。通识英语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校不断上升的语言习得需求。英语从基础的语言学习上升到了学科工具。各高校陆续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众多大学英语课堂也将ESP(专门用途英语)引入。英语教学从小众的专业英语逐渐走向受众较多的专业课程教学。

新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纳入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体系。在要求中明确将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写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修内容。这从理论上确定了大学英语教育区别于以往的通识基础教学。

在英语教育质的提升的内因促动及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激励的外因二元作用下,各高校陆续将分级教学、专业对口列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新的方向。

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数高校按照所设学院、专业分别开设若干课程,以期满足英语与专业的对接。此方案的好处是能较容易对大学生进行自然属性的分类,较容易安排师资、教材等教学资源。此外按专业方向分类,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保持优势学科的前瞻性,有利于学科的进步。同时,细分的原则使得学科门类齐全,促进专业的深度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课程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1.分层教学对于师生的挑战

分层教学是教育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各高校生源地区差异明显;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言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也大相径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高校应按照学生的语言程度、学习积极性、专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传递知识与信息,输出学习的理念,达到各自的学习目的,努力使得学习效果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按照不同的分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总体师资和软硬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到面面俱到有极大的困难。同时,教师针对不同的授课群体需调整之前 “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课业负担。很容易出现备课内容成倍增加、课时零散杂乱、教学力量严重失衡等现象。

对于学生分层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分化。原本一致的评价体系在分层教学中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在 “学与得”之间学生面临两难。“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还是“更高要求”,学生面临自主选择的困境。同时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对于英语各方面水平不甚均衡的学生来说,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何取长补短,脱颖而出,成为分层教学后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

此外,分层教学如何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也是摆在师生面前的巨大挑战。分层教学关注了英语学习的优势与弱势群体,有利于优势群体的拓展需求,实现从通识课程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变。与此同时,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语言学习的差异性日益突出,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个体英语水平差异明显,各项技能发展失衡。分层教学兼顾了英语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在社会对英语这项基本语言技能日益重视的今天,“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无疑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亮点。与此同时,如何更加公平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尤其是两极群体的表现,这对课程体系的设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分层教学对于高校管理者的挑战

分层教学意味着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公共课程刻板呈现的做法。这意味着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将有限的教室、师资、软硬件等资源全天候地配置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之中。一方面,这等于加大了管理者分配、决策的难度,如何做到 “螺蛳壳里做道场”,精益求精,就要求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通力配合,实现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理念必须进行调整。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单向性、同质化的,师生被动接受管理者所设定的课程框架,“依样画葫芦”,在这个过程中缺少规划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决策者在计划伊始满足学生的需求,倾听教学单位的思路,解决分层教学的难题,这一过程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分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与师生三方的通力配合。

三、课程体系的调整措施

1.动态分层体系的建立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数高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分层体系。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划分为不同的基础、提高、精英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语言接受水平。这种体系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传统的语言测试手段,简单快捷的分层,师资配置也较为容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课程体系的优点,对于决策者与管理者来说也较为容易接受。

其次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学习的教学内容分层,分别侧重于听说读写译的某个层面,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快速提升。这种分层的好处在于密切联系实际、符合学生所需,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满足与积极性的提高。

再次可以按照学科发展的趋势,将通识基础课程过渡到通识学术英语,再进一步延伸至专门本用途英语甚至是专业英语课程。这种分层的优点在于,符合递进式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的功能,可以将大学英语从基础课程的限制中解放出去,做到与优势学科的交叉,提升英语教师的视野范围,服务于学校教研,促进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为对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可以按照学习习惯与授课特点的不同,将语言学习者划分为能动型、结合型和接受型等不同的种类,辅以课堂为主的传统型教学学习体系或者以自主学习、任务型等为主的学生主导型教学体系。这种分层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接学生的日常学习,摆脱教师个人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不利影响,使学生占据主动,随机应变。

2.分层教学的课程体系的调整

分层教学下,大学英语在课程体系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评价体系的统一与完善。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同一课程体系下,其表现主要依据主客观的标准予以评价,这种评价手段与评价结果容易得到师生的认可。在分层教学条件下,基础、提高、拔优等课程差别应在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做到相对的合理与公平。分层教学不意味着分别教学,各教学方向还是一个密接相关的整体,因此在评价体系上既要体现分层的差异性,也要坚持整体的一致性,这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其次,分层教学课程体系必须倾听师生的诉求,尽可能地做到课程体系的完备。过多的分层意味着教学资源的分流,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教师为了过多的课程设置疲于奔命。过少的分层意味着牺牲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大一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 “更高需求”的学生,英语方面的后进生则很难迎头赶上,压力倍增。与此同时,教师也难以在快与慢、难与易、学与教之间灵活自如。

再次,分层教学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国情,立足本校。不求全求新,一切以本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科体系为依托,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完成了通识英语阶段的任务后,如何衔接学术英语、通用专门英语,如何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这是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所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新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引下,各高校要积极完善分层教学的方案,设定符合本校的课程教学体系,深入大学英语改革,为社会培养具有 “跨文化多学科”素质的有用人才。

[1]赵光慧,张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2):58-61.

[2]李友水.大学英语滞后生的独立培养策略探讨[J].海外英语, 2013,(11):118-119.

[3]马蔷.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63-368.

[4]蒋艳,马武林.新世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后续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7):64-69+75.

(编辑:郝 婵)

韩涛,男,硕士,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教师发展等。

G642

A

1671-0568(2015)32-0052-02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分层课程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有趣的分层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