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课教师素质构成要素分析
2015-02-27孙祈文
◆孙祈文
思想理论课教师素质构成要素分析
◆孙祈文
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德育功能,使得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具有自己的特点。思想理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对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思想理论;教师;素质
一、思想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思想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的性质和思想理论教师肩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肩负着培养人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政治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才能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引导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新世纪新挑战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透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势的渗透,把政治思想斗争掩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思想理论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政治警惕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行。
二、思想理论课教师的科研素养
思想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思想理论教师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掌握系统扎实的马克思理论知识是对思想理论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教师要知道理论的来龙去脉,要知道这些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它的真正含义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把深奥的理论道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只有 “深入”才能 “浅出”。所以,对于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不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是不行的,只读一两部原著也是不行的。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科研能力是思想理论课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动力,科研是源,教学是流,一般来说,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也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如果教师只进行教学而不抓科研,那么他的教学内容就难以深化,难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到分析和见解,难以从理论根本上说服学生。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他所面对的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指导、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本身……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探索的激情、创新的欲望。”而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更是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能力型的学生,而要培养出能力型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就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有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和最前沿的学科眼光,才能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信息技能素养
思想理念课教师应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这就要求思想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教师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更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许多课程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术成了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要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技术培训来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点,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引发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例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师生互动手段方法更加多渠道更加便捷,还有远程教学、虚拟学习等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学生学习认知知识的重要新工具。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个便捷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属于工具,教师的任务是运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向学生传播知识,好比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想理论课的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应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当代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知识面越广博就越能够在课堂上联系实际讲授教学内容,就越能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回答学生关心的各种热点问题,就越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生动典型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授,使课堂生动形象、内容充实并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思想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思想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思想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要有乐观开朗的稳定的情绪,亲切随和的性格和高雅的气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等,教师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情绪、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等)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课堂,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性格也很重要,在和学生的交流接触中,教师应该以积极、阳光、稳定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营造一个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思想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能与社会和谐相处,即能客观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为社会服务。二是能正确评价自己,能调整自己行为与外界保持协调。三是具有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四是具有良好的乐观向上的情绪和意志。五是有良好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上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努力培养健全自己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李明.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88.
[3]陈涛,阳黔花.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构成要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3-67.
(编辑:郝 婵)
孙祈文,女,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671-0568(2015)32-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