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15-02-27吴红华
吴红华
(福建省永春县实验小学 福建永春 362600)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吴红华
(福建省永春县实验小学 福建永春 362600)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灵活设计 实践操作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表明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教学往往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和体验到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成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问题情境的创设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我在教《比例尺》一课中,从学生熟悉的相片入手,小萍同学,实际这么高,在相片中怎么这么一点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高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及时追问:“猜猜,这张相片把小萍同学缩小多少倍?”学生争论不休,教师巧妙过渡。“到底谁猜得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比例尺',你们就明白了”。
本节课的导入,教师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用生活实际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二、注重合作交流学习,学生共享解决问题的愉悦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学习思维方法与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适当地抛出问题,让学生群策群力,在小组探究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特别投入,营造学生愉悦的解决问题心理氛围。
又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共同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三、灵活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解决
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而数学问题因其具有的障碍性、相对性、探究性等特征,被誉为是数学问题中的“精品”。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多方渠道,灵活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培养了他们观察、质疑、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能力。
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意义,在导入新课环节我设计了“拍球比赛”游戏。我邀请了男、女生各3名,比比看哪队在相同的时间内拍的球多。结果有一位男生掉了好几次球,无法统计出他的结果。于是,我将错就错,灵活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排除掉他的成绩,计算3个女生和2个男生的成绩,并让他们判断哪队赢了。”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样可不好比,应该男生队再加入1人或女生队去掉1人进行比赛。”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现在不允许加人或减人,在两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能比出两队的水平高低呢?”这个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激化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在困惑中学生产生了寻求问题解决的新方法的迫切愿望。
四、提倡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生会应用才是目的,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如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等。学过银行储蓄后,让学生算算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后比上一年增值多少?学习求平均数后,让学生用计算器算算数学测验的班级平均分。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么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我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操作,在动手中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牢固,而且还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