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5-02-27王红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8期

王红琳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王红琳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失的社会原因以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文化教育现状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思想道德修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几点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分析

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从2004年马加爵寝室连环杀人案,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投毒案,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到2013年云南大学张超杀人案,这一笔笔血的教训其实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时常精神颓废、容易受到不良言论影响、正义感不强等等不健康心理的极端表现,是大学生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逐渐弱化的表现,身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在大学阶段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社会原因

1.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

首先是就家庭环境而言,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不睦、教育失当,甚至部分家长自身有不良言行,都会致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家暴,过度保护,放任不管,期望过高,单亲或重组家庭,隔代教育等原因都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这同时也是青少年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础,时刻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隐患。其次是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目前我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普遍比较单一,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枯燥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转向虚拟的媒体,导致大学生情商与智商发展不均衡,亲情观、友情观、社会观日益模糊。举一个典型的事例,近年发生的药家鑫肇事后杀人案,就有专家分析药某的童年成长环境枯燥无味,致使其缺乏同情心,从而导致其最终走向犯罪,这也的确反应了大学生成长环境对其产生之深刻影响。

2.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拜金主义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一大弊病,是对当代社会人们价值观的一大挑战。在当代家庭环境相对复杂的大学生群体中,拜金主义也在不断的滋生和蔓延,腐蚀着青年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切向钱看,人际交往金钱化、利益化,甚至诱发部分大学生走上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高帅富”、“白富美”等新生词汇充斥在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常在网络、微博中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部分学生已将其作为衡量人的标尺,大学时期也逐渐成为价值观成型与转型的分水岭。如何在大学时期培养大青少年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文化建设的现状

1.校园法制文化教育缺失严重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大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法律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活动形式单调,课堂效果差。当下很多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仅局限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最终以考试合格作为教学目的,有的甚至只是作为考察课程,难以起到教育与警示的作用。另外,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设置不健全,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自然也无法做到普遍提高法律素质的目的。目前的这种状况,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严重后果。近年来各地大学生犯罪与所受法制教育少、各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缺失而造成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无关系。药家鑫肇事后故意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件等案件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制文化缺失严重,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2.青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调查显示,只有45%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司法腐败和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的不完善表示担心,55%的同学认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与自己毫无关系。(注释1)同时,部分大学生对日常法律事件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无法妥善处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识不清,尤其容易混淆对二者的关系和界限。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道德规范当做法律规范,又把道德情感当作法律准则。

3.大学生法律行动力不够

虽然在国内高校的日常学习教育中,对在校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普法教育和法律基础学习并开设相关科目学习,但大学生的普遍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地相互结合。据统计,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不法损害时,首先能够想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只有53%。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通常可以依据掌握的法律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具体行为选择中,却往往难以始终做出合理的选择。另外,据有关人员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程度和法律遵从感很低,将近26%的大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律”;17%的学生认为在具体纠纷中可以用忍让、和解甚至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来解决矛盾。更有一部分同学对法律纠纷抱以消极的态度,不是忍气吞声就是私下采取极端的方式激化矛盾。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1.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高等学校应该在法律基础相关课程中予一定的倾斜,保证足够的课时、科研经费并配置充足的教师队伍。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不但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并灵活掌握各种教学技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选拔和聘任机制,打造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并且乐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能力将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把法制教育内化成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自觉地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懂得把基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纳入法律的法制轨道,使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的约束力接受法律的规范。学校要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和增强法制观念,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把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阐述清楚,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才会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的认同感,保证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

2.引进体验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校门到大学校门,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高校可以引进体验式教学方式,多为学生创造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主动自觉地将法律认知转化为内在信念,并自觉地支配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体验式教学有举办模拟法庭、编排法制小品、旁听法庭审判等形式。其中,举办模拟法庭是当今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中比较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另外,在校园内积极探索并且成立各种法律协会和法律社团等,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都将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采取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和收听法律专题的视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赛,深入社区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等等方式,合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另外,高校必须注重法律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拘留所和监狱、旁听当地法院的审判、聆听罪犯的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对真实案例的分析中逐步加深对法律认识,了解法律的严格程序,感受法律不可冒犯的威严。

3.建立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亟待我们积极探索并加以完善。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用法律评价取代思想和道德评价。当前高校往往用“道德败坏”和“品质恶劣”等评语作为给予违反校规校纪的大学生处分的依据,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去定性学生的行为。此类笼统而模糊的评价,不可避免地模糊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限制了学生的行为,为校园安全事件增加了隐患。反之,如果采用法律评价,则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可以加速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如果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是否好坏的唯一方法是阅卷考试,那么学生所追求的就会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而不会真正培养法律意识,也不会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法制教育的评价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背诵和记忆的考试方法,而要实行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果,绝对不能仅仅根据学生懂得多少法律知识和理论,考出什么样的分数来做出评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自觉的守法护法。

4.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大学生法制教育

要做到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做到事前教育、提早教育,绝不能等到他们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再去谈法制。在法制教育中要不断加强道德教育,不要让学生将法律知识仅仅看做成一种生存的技能或者工具。其次要做到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的法律度。它是立法、司法、守法的总称。帮助大学生将政治理论与法制理论相结合,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培养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

[1]《规范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渤海大学学报,2013(2);

[2]《浅谈高校如何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社会与青年,2015(5);

[3]《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10);

[4]《高校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系统化的IPA分析》,现代教育,2014(5);

[5]《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与研究》,消费导刊,2008(9)。

王红琳(1968-),女,辽宁大连人,副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