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15-02-27范晓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多样性

范晓文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广播电视台)

媒介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范晓文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大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传播象征性现实影响人们的感情和心理,进一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于支配人们的行动。媒介传播的负面的影响会使人逐渐丧失判断能力并盲目依存现状,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通过对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的分析,逐步找出制造此种结果的根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公众判断能力;魔弹论;媒介议程;多样性

1 媒介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1.1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人丧失辨别能力,盲目顺从现状

媒介反复传播一些内容,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另一些内容的不予传播,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2 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使媒介得以趁虚而入,迅速占据人们消息的来源,使人们迷失在对各种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的迷信当中。这种迷信崇拜所导致的问题,不仅有人所共知的低俗化,而且还有题材的城市化以及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然而,同质化背后,不单单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新闻消息的失真。此外,大众文化最为关注的是“适时”,而不是“合适”,只能是最快、最时髦、最有意思、最令观众高兴、最令观众难忘、最令观众震撼、最领观众伤感的一切。传媒为了提升收视率,吸引受众,它们一定会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就有一部分是受众。传媒会在大众文化的生产者缺乏理智,不清醒时,将虚拟的娱乐化现象渗入到大众文化中去。这样就会使大众文化变得庸俗,所报道的相关内容变得浅薄。

1.3 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与时间

据一项资料显示:现代人的大部分空闲时间是用于与媒介打交道上的,各类选秀类节目、冗长的电视连续剧,都在无形之中占据了人们的时间。但是,这类消遣仍旧有着它独特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消遣打发时间,并且能满足一定感官需求。可以说,这种消遣对整个社会而言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安慰剂。

1.4 麻醉精神而丧失行动能力

麦克唐纳曾经指出:“大众文化就是利用一切办法让受众高兴。”逗乐是大众文化生产者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大众在文化消费中找乐,已然成为文化消费的基本模式。传播媒介让受众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满足之中,由此剥夺人们的行动能力。拉扎斯菲尔德说过:随着大众传播品的不断增多,人们参与事件的积极性可能就会变低。

2 媒介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媒介传播对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它是经过媒介、受众、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得到改善和减少其不利影响直至没有的。

2.1 媒介方面

必须遵循信息公开原则,还要坚持新闻采访权。想要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这一职责,就必须对事件进行真实的了解,并且将真实的信息公开。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媒介就无法对舆论进行监督;而缺少信息公开这一规定,媒介就不可能真正行使新闻采访权。

媒体还需要加强自身责任心建设。媒体责任心不强,实质上就是一种失职行为,对自己传播的消息不能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假如媒介在报道消息之后,能够及时跟踪报道相关的消息,并且第一时间了解报道对受众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假如报道偏离了轨道,媒体就应主动找出原因,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

2.2 受众方面

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减少对媒介所传播信息的依赖,主动获取信息。

二是合理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减少对媒介特别是电视节目的高依赖感。尽可能设置自己的议程,安排自己的活动。

三是广泛的参与和媒介的互动,用自己的个人行动来拉近受众与媒介所传播的现实的距离。现在,新一代互联网使网民由网络内容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变成了传播者、生产者、接受者、使用者四位一体,打破少数人垄断话语权的局面。

2.3 社会方面

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采访权以及信息公开的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利用法律,确保新闻媒介行使采访权,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公开性。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力度建设政府网,第一,引导新闻媒介积极的与政府部门或者上级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消息以及政策法规知识,并且要寻求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第二,加强对新闻媒介的广泛社会监督。新闻媒介应该凭借着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高度的专业水平来树立公信力,另外,要不断提升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巧,才能确保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

3 媒介的职责和未来

依照信息的传播原理,媒体拥有信息采集权以及信息发布。在信息的获取、筛选、过滤、公开这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够体现出权利对其的主导作用。所以,媒介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媒介作为受众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更应该珍惜受众的信任,客观真实地反映、报道真实的社会生活,切实履行好自己应负的新闻责任。

参考文献: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1,185.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多样性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