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思考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寇 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思考

寇 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20世纪70年代,麦库姆斯和肖等人进行了首次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长期以来,议程设置一直是传播效果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回溯了议程设置的理论渊源和麦库姆斯等人的研究,并将其与我国的首次议程设置实证研究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议程设置;文献综述;理论研究

麦库姆斯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一文中提到,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这一想法来源于1922年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直到45年之后李普曼的这一思想才得到实证性检验,一方面不得不佩服李普曼的洞察力,另一方面,45年的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科学的巨大发展变化,使学者不得不关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而在麦库姆斯和肖研究之后的30年,我国学者李本乾进行了首次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议程设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息息相关。相对于传播学其他的效果研究,议程设置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1 议程设置的学术渊源

学者以及麦库姆斯本人认为议程设置假说的最早论述者是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划分了真实存在的“现实环境”和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认为现在社会复杂多变,人们无法一一接触“现实环境”,很多情况下必须通过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来认识社会,而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很难做到也不会做到完全一样。

1963年,伯纳德·科恩在《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中提出:“媒介也许在告诉人们‘怎样想’这一点上不太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却惊人的成功。”科恩的这一观点被议程设置的研究者广泛引用。

1972年,西奥多·怀特在《总统诞生记》对于新闻媒介的理解比科恩更进一步,不仅指出媒介对人们阅读内容的影响,而且提出了安排议程的想法。

然而以上这些都是与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非常接近的一些描述,并不是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集中和深入的表述,更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证明。

2 议程设置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议程设置产生于传播学科形成和发展之后的60、70年代,是效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拉斯韦尔等奠基人不同的是,麦库姆斯和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议程设置之后,仍然一直致力于议程设置的研究,而不是转向其他领域,这使得他成为议程设置领域的权威学者。

麦库姆斯和肖对议程设置假说进行了第一次的实证研究。1968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查普尔希尔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媒介内容分析方法和民意调查方法,对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对重要议题的排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972年,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进行了又一次的实证研究,采用固定样本设计对样本进行连续访问,通过交叉时滞分析,证明了媒介议程的确会影响公众对重要议题的感知。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启了议程设置研究的序幕,随后许多传播学者开始涉入和探讨议程设置领域。一般来说,议程设置研究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形成了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研究证实,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新闻报道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当时重要议题的感觉。

第二个阶段,探寻了能够提高或降低新闻媒介议程影响的偶发条件,即“导向的心理需求”。当人们和周围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以及高度不确定感时,更容易受媒介议程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扩展了公众议程。媒介除了将议程扩展到公众议题外,还影响了个人的公众议程、人际或社区内的公众议程、社区公众议程,即属性议程设置。

第四个阶段,改变了最初议程设置的研究对象。媒介议程在最初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处于自变量的位置,在第四个阶段,媒介议程转而成为因变量,学者们开始研究媒介议程是如何形成的。

第五个阶段,开始考察媒介议程设置对于对象及其属性的显著性影响,也就是媒介议程设置会不会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即受众对媒介议程设置的反应和变化。

而唐纳德·肖在认为可以将第五个阶段的研究认为是议程设置的第三个层面,即从受众角度来考察议程设置。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结合社会变迁和媒介进化对议程设置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提出“议程融合”。既不是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也不是公众议程设置媒介议程,而是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沟通、融合,这是笔者对“议程融合”的理解。

3 李本乾的议程设置研究——国内首个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在麦库姆斯和肖对议程设置做出开创性研究的30年之后,我国学者李本乾开始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李本乾在《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中,对议程设置的前四个发展阶段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实证研究的部分,“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借鉴了查普尔希尔的研究方法,利用媒介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应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对议程设置前四个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都有所涉及。

第一,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上海“国家面临最重要问题”的受众调查,将之与《人民日报》《解放

日报》和《新民晚报》对这些问题的报道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对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进行相关分析。与麦库姆斯和肖在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所不同的是,李本乾在研究中区分了宏观层次议题和微观层次议题,在宏观层次的议题上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而在微观层次上,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第二,对导向的心理需求的研究。通过对17项议题的对国家重要性和对自己重要性的打分,分析得出个人议程和国家议程呈正相关趋势,但两者的相关性较低。

第三,对不同层次的议程与媒介议程之间的关系研究。麦库姆斯等人研究了扩展的议程设置,比如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等。李本乾区分了不同层次的议程,,研究了社区议程、地区议程和国家议程,并且发现了阶梯规则。

第四,媒介议程的形成研究。在“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中,李本乾考察了中外不同类型的媒介议程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云南日报》《新民晚报》四报媒介议程的影响,以及不同层次的媒体对中央和地方党报的影响,是对媒介间议程设置的研究。

总体上来说,李本乾的研究是中国关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一次实证研究,他借鉴了麦库姆斯等人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视角,对议程设置的前四个阶段的研究内容都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这次实证研究他还对议程设置的理论渊源、研究趋势进行过探讨,对受众议程、媒介议程和现实议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进行说明,并研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议程设置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议程设置理论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实证研究和理论的拓展和丰富,我国学者后来对议程设置也有了不少的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成果丰硕的、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麦库姆斯和肖与李本乾研究以及其他研究的对比也可以发现,媒介议程设置效果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研究议题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是特殊的事件性议题,如总统选举、奥运会、春晚等。议程设置的效果可能会凸显,在媒介议程是否会影响公众议程的简单关系上比较容易得到验证的,但在更深层次的议题属性、媒介议程的形成和受众的反应和变化上,议程设置的显著程度很难产生一致性。

近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大数据全样本的研究趋势下,也有不少学者开始探索议程设置产生的变化,比如微博、微信的议程设置研究。媒介环境越来越复杂,受众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媒介议程、受众议程和现实环境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这为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会带动议程设置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检验和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乾,张国良.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J].复旦学报,2003,(1).

[2]殷晓蓉.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内在矛盾——美国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野[J].厦门大学学报,1999,(2).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