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堂就是要解决好矛盾

2015-02-27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第二小学陈叶芳

新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爬山虎课外教材

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第二小学 陈叶芳

好课堂就是要解决好矛盾

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第二小学 陈叶芳

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其保持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应尊重差异,适应不同学生;注重素养,体现学科思维;知行结合,保障学生学有所得。总之,好课堂一定是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下的课堂。

精彩课堂活动创设辩证关系

身为教师,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得解决好主导与主体、例子与类别、活动与问题、课堂与课外这四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矛盾的辩证关系体。那么,具体到平时的实践中,我们要如何做呢?

一、主导与主体

精彩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设计太精、主导太强、控制太完美反而不完美,因为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发现、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发现与争鸣的地方,有“意外”有挑战,方显教师的气度、智慧和功底。

任何一堂课的起点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它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起点上,既能为学生的原有获得创设一个有效的疏导平台,又能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其深入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原本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其从“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部分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再来分部分学习。哪知一上课,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文章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批改作文的事,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说自己也有这样的困惑。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心花怒放,为自己拥有这样会思考的孩子而开心,为这个问题在文本学习的重要价值而称赞。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画出来后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要写爬山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些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确文中共有四处写到爬山虎。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宛如作者肖复兴记忆湖水中的层层涟漪,让人浮想联翩;与叶老会面是课文中的第二件事,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绿绿的爬山虎,再现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寄托对故人的思念和感怀;最后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回味无穷。

二、活动与问题

创设活动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作为语文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具有学科特色的,或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或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一个词语的妙用,或为了内化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等。在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在创设活动的过程中,只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氛围,把活动的目的抛置脑后,为活动而活动。如某老师在教学了《乌塔》一课后,以“你是否赞同乌塔的做法”为主题开展辩论会。正反方在辩论的时候,却为了一个“在中国独自外出是否安全”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教师也没有在旁边及时地加以引导,直至下课也未解决这个争论;那么搞这次辩论会的初衷——在辩论中学会利用资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就彻底落空了。学生迷迷糊糊,教师模模糊糊,最终使得活动的意义荡然无存,如此活动我们还是少搞为妙。

有经验的老师在创设活动时,一定会巧妙地把活动的目的作为“坐标”,让活动不至于偏离轨道。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给予树》时,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解决学生的“情感朗读”这一问题——

师:(以金吉娅妈妈的角色问)金吉娅,你能告诉我你用那20美元做了什么吗?

生1: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师:嗯,你确实准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你做了什么,可是我没听出你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让我知道金吉娅的心情?

(另一孩子再读金吉娅说的话)

师:哦,我明白了,于是你的钱就——

生2: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师:但是金吉娅这么做有没有她的理由呢?

生2:有。

师:什么理由,请你理直气壮地告诉我。

生2(理直气壮地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这位老师在安排活动的时候,把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引导中。这样的活动创设是有效的,因为它奔着一个目标的解决,巧妙地引导,从而高效地达成了目标。

三、例子与类别

教师要有重组、整合教材的能力,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极力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而真正有效的教学是教规律、教方法,通过例子掌握类别,引导学生触类旁通,驾一驭万。

比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几乎所有的教材和案例都是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深入一点的,会涉及到在描写、对比中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的渗透。我在备课时,发现本文绝大多数是“我”与乌塔的对话,只不过有的对话是直述,有的是转述。直述,如:

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转述,如:

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在后面的习作中,学生的语言描写状况大大改观。我想,这就是得益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重组和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

四、课内与课外

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穷其课内,兼乎课外;课内得其法,课外练其功;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本末倒置。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重组整合教材的能力——会根据现有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实际接收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变换处理。联系上面的直述和转述问题,我在讲完《乌塔》这一课的语言描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提示语的妙用,我及时拓展语言描写的方法——说话的五种形式:(1)提示语+说话的内容;(2)说话的内容+提示语;(3)说话的内容+提示语+说话的内容;(4)提示语、说话的内容,各独立一节;(5)省略部分提示语。

为此,我引进了大量课外的语言描写,如小说《淘气包马小跳》、苏教版教材中的《苹果里的五角星》、《变色龙》等课文,学生看了这么多例句之后,深刻地体会到原来人那么会说话,提示语竟然可以如此精彩。这时,我再顺势布置了以“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为主题的月书会活动,让学生发现阅读的妙处,从而水到渠成地提高作文水平。

猜你喜欢

爬山虎课外教材
爬山虎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小满课外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