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015-02-27崔金凤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第二中心小学吉林东辽136616
崔金凤(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第二中心小学,吉林东辽 136616)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崔金凤
(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第二中心小学,吉林东辽136616)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的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的一点做法。
一、找准语感的切入点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找准语感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便注意了这一点。新课伊始,我便从课题入手,将课题中的“壮”字改成了“战”字,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字的区别,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语言情境,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在争辩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语言的训练,培养了语感。找准切入点,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奠定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找准语感的训练点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自然会入情明理的。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在描写班长的动作时,用了许多动词,通过找动词、读句子感受到班长的勇猛顽强和战胜敌人的决心。另外,当五位壮士跳崖时高呼的口号是文章感情表达最强烈的部分,也是训练语感的最佳材料,因此我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找准语感的结合点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通过读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些写得很精彩的片断,这些片断往往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或是耐人寻味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这些地方也往往会让学生们产生情感的共鸣,此时是引导学生把这种理解与感悟表达出来的最佳时期,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观看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后,我引导学生写出此时此刻的感受来,学生们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话语,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语感训练是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实现了与作者的同悲共喜,心灵交融。
四、找准语感的拓展点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资料,养成收集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这将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学生有收集到时代背景的,有收集到五壮士生平的,有收集到这次战斗的前后经过的……通过课上的语言交流,拓展了学习空间,促进了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课堂从而也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其实,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有很多,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采访师友、即兴演讲、讲新闻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只有这样,口语交际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书面表达时才会妙笔生花,下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