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卓越班”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与思考
2015-02-27于鹏伟李玉冰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273165
于鹏伟 李玉冰(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 273165)
关于我国高校“卓越班”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与思考
于鹏伟李玉冰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273165)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通过开设“卓越班”等形式,开始了优秀本科生培养机制的探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各学校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受传统思想和办学习惯的束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总结了各高校卓越班实施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高校卓越班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途径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卓越班(名称不尽相同,有卓越班、基地班、实验班等,以下统称"卓越班")实施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国高校卓越班制度实施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研究发现,各个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着重指出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卓越班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和具体
各高校在制定卓越班实施计划之时,都制订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其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1]。这些目标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制定具体的、阶段化的详细目标与方案,且落实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应当将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且制定每个阶段的目标以及相应的更具操作性的培养方案,并真正将培养目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卓越班的准入机制不科学
有的高校直接以高考成绩或者某次考试成绩为全部依据,另一些高校虽然参考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方案。必须完善准入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兴趣爱好,建立公平、科学的准入评价体系。建议在大学生入校一段时间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定位,对自己的志向有了大体方向以后再通过科学的标准组建卓越班,缓解一部分的卓越班同学因为不适应卓越班学习生活或者与自己的志向不符而退出卓越班的状况。
三、对卓越班学生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大部分学校依旧沿用和其他班同学一样的评价方法,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养成的学习习惯没有根本革除,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对创新科研、公益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真正起到对同学们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考试的试题仍然是传统模式,没有体现出创新性,没有为学生充分提供尽早接触和熟悉科学研究的机会等。卓越班的实施要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启发性、问题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为卓越班同学量身命制真正反映学生能力的试题,加大开放性、发散性题目的考查;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提供科研条件,增加课外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五、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于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的问题。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同专业其他班级的课程几乎没有区别,仅仅把卓越班办成了成绩优秀学生汇集的“尖子班”而已;还有一些高校奉行“重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度,开设了过多课程,加重了学生的课程负担,大量挤占了学生们课外活动的时间,使学生们疲于应付,不堪重负。高校应该进一步探讨卓越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问题,既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负担,比如一些课程由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
六、没有相应的管理思路与模式
虽然很多高校都提出了实施卓越班计划的一个目标是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与传统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没有在卓越班里得到革除。在卓越班的管理上要有革命和创新的魄力,辩证地学习国外经验,真正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与制度。而且相应的高校要开展与卓越班建设有关的研究任务[2],探索卓越班的管理模式,并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从事卓越班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促进卓越班的建设与完善,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扫清障碍,铺好道路。
结束语
高校卓越班制度的实施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当下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更在于为我国大学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破解“钱学森之问”进行必要的探索与尝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卓越班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乃至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有革故鼎新的胆识与魄力,突破传统思想和办学习惯的束缚,制定具有完善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实施计划并落到实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伟大探索中我们建立了“经济特区”,率先进行了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尝试,同样,我们也要让卓越班成为教育界的“特区”,开辟道路,勇敢前行!
[1]庄丽君、刘少雪.我国研究型大学资优学生本科学习经历的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6),46-52.
[2]虞立红、李艳玲、李敏宜.本科生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