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2015-02-27常志霞

新闻爱好者 2015年8期
关键词:短消息电视新闻

□常志霞

2014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广播电视类)参评作品(电视)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后,评委会评审认为,2014年度电视新闻消息类作品质量普遍较高,能够遵循新闻规律,体现时代特点,事实准确,制作精良,感染力强,涌现出了一批 “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优秀作品,尤其能够充分运用典型的镜头语言和电视手段深化主题,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总结2014年的电视新闻奖中消息类的获奖作品,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一、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电视的传播方式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技术使得传播环境不断变化已经成为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发挥传统电视内容为王的优势,做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每个电视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电视新闻评奖中,能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媒介发展给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仍是受众接触率最高的传媒,新的信息加工方式和传播覆盖方式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而做出的改变。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要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环境,评奖工作也要适应传媒实践的发展。

河南电视新闻奖评奖中,利用新媒体做好电视传播的一篇成功之作是洛阳电视台的长消息 《习总书记的平民情怀》,报道的是习总书记到庆丰包子店排队点餐的事情。事情最早被公布是由当天中午凤凰网转发网民发布的消息,只有文字,还未见到任何图片。记者无意中得知洛阳有亲历者,而且就是洛阳电视台的退休职工袁君亮,便立即与还在北京的袁君亮取得联系。记者把袁君亮发来的照片和视频以画中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以“照片和视频由袁君亮提供”的字幕,采用连线采访配被采访对象照片的方式,以袁君亮的讲述贯穿始终:总书记自己排队、点餐、付钱、端饭、和群众拉家常、叮嘱店长注意食品安全……一个个细节,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心系民生的总书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习总书记到庆丰包子铺时,现场没有任何媒体,袁君亮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成为编辑这条新闻的珍贵资料。这些看似非专业的画面,在某种意义上比专业摄像的拍摄更有新闻价值。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用在场群众拍摄的视频编播消息在国内外已司空见惯,成为媒体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像美国“9·11事件”的图片和视频,丝毫不会因为是非专业人士的拍摄而影响它的新闻价值。

新媒体时代,这条电视消息以独特的手法和视角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画面和视频是之前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消息播发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纷纷转发,也成为微信上推送的新闻头题。可以说,传统电视媒体在这一事件的传播中并没有输给新媒体。

二、电视新闻要善用新媒体信息源,使其为我所用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信息铺天盖地,犹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不应排斥新媒体,而应扬长避短,与新媒体“同舟共济”,始终保持“手拉手”的良好态势,共同谋求发展。“共济”而不是“共挤”,谁用好了新媒体,谁就会赢得机会。

2014年,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对洛阳、对河南、对中国都是一件大事,电视短消息中这一题材的参评作品就有3件。最终洛阳电视台的 《大运河、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彰显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获得一等奖。作者从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启动之时就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关注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的五处遗产点。2014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要对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最后审议表决。作为地方媒体无法到达新闻发生地——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记者只能通过洛阳市文物局联系到在会场的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获取消息,同时做好文字和画面的资料准备。平时大量积累才使得选取的1分30秒的画面变得不那么困难。整条新闻画面有三维动画、有航拍,是记者多年积累的素材。6月22日中午,记者收到微信传来的消息:申遗成功!记者当天及时播发消息,而且使用了微信发来的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的5秒钟现场视频。虽仅有短短的5秒钟,却因极强的现场感成为这条短消息的点睛之处。同一题材,连年获奖,克服了记者不在第一现场等困难,做出了现场感极强、时效性极强的报道。这不但取决于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同时还得益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这在以往是难以做到的。

三、短消息提倡新闻的动态感、现场感和即时性

在新闻评奖中,之所以专设时间长度在1分30秒以内的新闻消息作品“短消息”一类,就是为了提倡新闻的动态感、现场感、即时性。

(一)明确短消息的评判标准

新闻报道从内容以及信息量上划分,包含有动态新闻报道、综合新闻报道等。动态新闻报道就是指对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的最新报道。而综合新闻报道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概括反映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事件、某一领域的全面情况。

短消息在题材上是有一定的适用性的,短消息就是承担“动态新闻报道”这一主要职责的。在电视新闻评奖中设立这个奖项,就是为促进日常电视新闻活动中更好地使用这种篇幅短小的新闻体裁报道动态新闻。

在短消息一等奖作品《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今天开始充水试验》中,这些要素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记者接到报道“穿黄工程充水试验”这一任务后,先做了扎实的案头准备工作,查找资料,了解情况。2月22日穿黄工程充水试验当天,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隧道来到充水现场拍摄,确定了采访的重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一是有关穿黄工程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理位置,施工当中的技术难度、特点,穿黄隧道的长度、直径等参数;二是与充水试验相关的部分,包括充水的过程,充水试验的原理,充水试验的目的等;三是穿黄工程充水试验与整个中线工程的关系;四是在保证新闻现场感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同期声融入穿黄工程背景信息。由于充水之后,类似的画面将不可能再复制,记者力求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在画面同期声的处理上,通过记者出镜和特写画面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展现给观众,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实,又将整个新闻的时长控制在1分30秒以内。

(二)精心记录新闻事件的瞬间,把电视声画手段发挥到极致

获奖的短消息都拍摄了各自报道事件的关键性环节,尤其都抓拍到了关键性的瞬间。比如:《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充水试验》中充水试验画面中注水的轰鸣声和涌进隧道的两个巨大的水龙画面;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的瞬间;《鹤壁:宽带光网络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助力国家信息安全》中两款芯片刚刚下线的片刻……都是事件中扣人心弦的关键环节、关键情景。电视记者都知道,对这类关键环节进行电视表现是不太容易的。有的报道,记者现场蹲候几个小时、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难以预测关键情景何时出现,事发现场的忙乱更使得关键信息和冗余信息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而特殊环境还会对记者所携带的设备构成威胁,这都使发现这些关键情景变得不易,及时开启摄像机将其拍入镜头就更困难。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性就是特别擅长表现可以被视听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外部世界,所以,对动态事件高超的视听概括能力的优劣高下,就是对电视短消息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的容载报道大的主题

结合电视新闻实践,对于仅有1分30秒的时间、大约容纳360字到400字解说词的“短消息”来说,好的短消息一定是好的动态报道;好的动态报道,不但应该具有现场感、具备鲜明的“新”的特征、声画要素要完备,还应该主题重大。主题重大如何体现在短短的一分半的时间里呢?这就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做好电视新闻既需要抓好选题,及时报道,又要结合电视特点,发挥电视特长,这样才能做出有新意、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鹤壁:宽带光网络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助力国家信息安全》这条电视短消息,就是记者了解到鹤壁一家高科技企业正在研发的宽带光网络用阵列波导光栅 (AWG)与可调光衰减器(VOA)集成芯片项目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863计划,而且是河南省首个入选电子信息类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意义重大。记者紧紧抓住这个选题,用几个月的时间后续跟进。在两款芯片试生产当天,第一时间进行报道,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开篇点题,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和重要性。此外,新闻主题鲜明,语言力求简洁。无论是正文还是采访,都没有大篇幅地介绍专业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这两款芯片研发成功后,打破国外垄断、提升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这一主题的揭示使新闻层次得到了提升。

(四)好的新闻选题除了要靠时机,还要深度挖掘

芯片生产下线是小事件,放在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主题就特别有意义,也才能把小新闻做成有深度、有价值、观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因此,明确“如何评判电视短消息”,不但对评委有意义,对电视新闻的制作人、管理者更有意义。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理清了好的动态报道要具备什么要点,也就明确了评判短消息的标准。一般来说,获得这个奖项高等级奖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了重要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并具备符合电视特性的表现。

(五)好的电视短消息,应有强烈的时效性

新常态下,电视由过去的线性传播变为点播、立体传播等多形态传播,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要尊重新闻规律,尊重传播规律,秉持“第一时间,我在现场,内容为王”的原则,在信息加工方式、传播手法、表述方式、表达语态等方面借鉴融合新媒体,鼎新革旧,突破创新。

动态消息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时间一过,消息未发,就成了旧闻。在评审过程中,对节目的审看都是事后进行,对其时效性可以从画面与事件进程的关联和解说性语言的时间提示推断。例如,“今天下午……”“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就比“昨天下午……”时效性强。

电视新闻消息中,最常见的是“最近”“日前”“前不久”等时间概念模糊的报道。衡量短消息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时效性,多媒体环境下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所有参评项中对时间要求最苛刻的一项。还有就是没有新闻由头,也是非常致命的硬伤。有一种误区认为记者今天来报道一项工作就是由头。这一观念是错误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的到来是主观的,不是新闻发生的客观事件,不能人为制造新闻。在送评的短消息中,作品《韩国野菜拌饭飘香南太行》的标题表述得就不够清楚,容易产生歧义,一看便知这不是动态事件。正文开始,“中午时分,记者来到……韩国餐厅时”,这不是新闻由头,不能把记者今天到这里来采访当作新闻由头。不是动态和事件性的线索不适合做成短消息,短消息本身就多以事件性或动态报道为主;善于把静态的新闻动态报道,要找到新闻由头,并且这个由头必须是客观事实。

四、长消息要讲究艺术性,在创新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今的受众已经不是“你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的时代了。受众变得非常挑剔,看什么由我自己来选择。所以传统媒体在结合新媒体的时候,更需要做的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思考。而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它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这种“兼容并包”拓展了报道形式,增强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典型报道的感召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的策略上也要迅速做出反应,从“单一独立”到“媒介融合共生”,合力实现新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效果优化。表达语态上要学会硬新闻软表达,学会写细节、抓情节、善表达,会说新闻、讲故事。

(一)成就性报道要讲究报道艺术

成就性报道是主流媒体的宣传重点,但能写好的不多。认为受众对成就性报道缺乏兴趣,这种观点是欠妥的。获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今天退役,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接班》就是一篇讲究报道艺术的成就性新闻的佳作。

近代郑州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盛的城市。百余年来,京广铁路(前身为京汉铁路)曾先后3次跨越黄河,成为我国铁路加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2014年5月,记者得知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即将退役,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即将启用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记录的历史时刻。作为电视新闻,怎样才能既突出新闻性,又展示其历史性呢?记者了解到,当天的交接过程要持续五六个小时,其中三个节点最有典型代表性:早上6点多钟,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将驶过最后一趟列车,这是老桥的谢幕。中间数个小时,是铁路部门对京广线平移、整理、拨接的过程,相当于新旧交接。12点,首趟列车驶入新桥,这是新桥的正式启用。为加深认识,增加观感,记者查阅资料,提前找好位置,布局画面,采访拍摄。

新闻所涉及的三座桥梁地理距离不过数百米,而历史跨度却有上百年,记者抓住这样的“兴奋点”巧做文章,多用记者出镜的方式,不仅能突出新闻性,增强现场感,还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明晰,自然引申出交通发展见证城市发展这一主题。

在画面与出镜的配合使用上,某个交通方式启用或谢幕的画面,往往是时间与空间结合最生动的画面,因而列车的驶过往往也是最具有新闻冲击力的画面。以这种画面作背景来出镜,是电视最应该展示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手法。因此,记者把两段出镜都放在这种场景中。另外,由于新闻事件所处环境比较统一,用推拉摇移的一个长镜头,就能直观展示出三座桥的相对位置和现状。但是如果此时画面配的是解说词,就会显得有些冗长。而现场出镜,不光是有效避免这一缺点,运用得当还会让声画相得益彰。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新老桥交接当天,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显得成竹于胸,整体流畅生动,而且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一步一步递进,使主题得以鲜明呈现。

这样鲜活生动的报道,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众怎么会“缺乏兴趣”呢?关键是记者本身有没有兴趣和去不去报道,是简单生硬、程式化、例行公事地去报道,还是满腔热情、深入到火热的现场去报道。

(二)捕捉新闻事件,事实准确,挖掘充分

电视新闻创新理念,创新手法,在消息中直接采用典型的同期采访,既发挥了电视的独有优势,又增强了主题的说服力。这次参评的电视都带“响”,而且音响典型,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很抓人。

用保护古树来表达人与环境、发展与保护协调共荣这一主题的作品有2件。济源电视台送评的《留得下古树 留得住乡愁》技高一筹。通篇采访没有概念化的套话,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生动自然,所以越发的真实可信。最打动评委的是,画面上的那棵非常独特的古树,因为树根很发达,延伸的根上又长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树,与其说是一棵古树,倒不如说是一丛古树,再加上拍摄时间是2月底,树叶全无,只有干枯的树枝,记者运用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法,对树身、树根使用近景、特写及大景、全景,多角度展示了古树的参天雄姿。对村民的拍摄,通过摇镜头,表现了村民在和古树朝夕相处的过程以及对古树的深厚情感。这棵古树生长了150多年,已经搬迁的村民得知记者在采访,自发赶往现场,争相表达对这棵古树的眷恋之情。记者没有事先安排,拿起话筒同采访对象进行拉家常式的采访,采访对象的神态是自然的,语言表达是发自肺腑的,包括工程方的相关人员也深受感动,采访很成功。

(三)彰显电视特色,用创新创优的手法表现新常态

“新”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通常,这种“新”表现为新闻题材新、表现角度新、报道立意新,“新”是动态报道获得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新闻无处不在,有价值的信息也无处不在。《乡村保洁请来“微信管家”》是反映农村社会新风尚主题的报道。记者走基层发现地处偏僻的伊川县鸦岭乡乡村卫生环境却搞得很好,村容整洁,乡风和谐,原来这得益于规范、得力的乡村保洁员制度。而新潮的手机微信管家是乡干部监督乡村卫生工作的有效手段。新兴通信方式与偏僻山村管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元素,却在乡村管理上得到完美统一。记者只有深入走基层,才能发现鲜活生动的东西,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四)把握新常态,持续提升电视新闻的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

长消息一等奖 《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让百姓感受公平》通过民告官案件,反映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记者得知鹤壁是河南省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试点城市,将首次公开审理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民告官案。鹤壁电视台成立了报道小组,制订了详细的采访预案。下午庭审晚上就要播出,他们打破常规的采制方法,舍弃电视新闻常用的画外音,以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无剪辑拍摄这种创新的思路进行拍摄,将后期的剪辑工序提前到摄像阶段,因为整个庭审流程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可控性强,很容易拍摄到所需要的镜头。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还破解了后期制作面对大量素材无从下手的困惑。

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发展,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传统媒体播发的新闻稿件内容贴近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也有些稿件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受众不愿意看不愿意听。《行政案件异地管辖让百姓感受公平》从百姓的视角来报道,全篇用疑问句开头:“拥有合法产权的房屋被市政府强行拆除,业主历经两年时间上访告状,当地法院却迟迟不予受理。民告官真的就告不动吗?”这句话不仅仅是老百姓的疑问,也是河南省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的原因。两位原告激动地表述着参加异地庭审的心情,几句大白话,话糙理不糙,不仅为新闻增加了贴近性,也道出了百姓对依法治国的认可程度。

总之,在新常态下,只凭满腔热情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把握好媒体传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2014年度长短消息送评作品中问题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难觅踪迹。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建设性的、健康的、积极意义的问题性报道、监督性报道才更考验一个媒体的引导力。

猜你喜欢

短消息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试论电视新闻短消息的采写策略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浅谈广播短消息的采写
Android手机系统中的短消息加密研究与实现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短消息业务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