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015-02-27罗连珍

关键词:手抄报春联素养

罗连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振兴小学广东清远511500)

走向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罗连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振兴小学广东清远51150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生活语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文理渗透日趋综合,学生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另外,当前的语文教育需要的不只会背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单单靠课堂的吸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让语文走向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让语文走向生活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动手操作,培养参与实践的能力

了解美国和我国教育特点的教育专家都有一个同感,就是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动手实践的能力特别差。这主要也是传统的教学仅注重书面知识的灌输,考试能拿高分,而忽略了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所造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手脑结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参与意识。

1. 自办手抄报

自从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通知,全国中小学都纷纷响应,坚决取消了各种形式的补课制度,学生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支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既能够减轻课业负担,又能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呢?我抓住学生上进心强的心理和结合学校将要进行的“各科手抄报”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好带差让学生学会办手抄报。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完成各科手抄报。各科的手抄报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占的版面比例也应不同,不过必须有图画点缀,黑白的可以,彩色的更佳。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比如教学了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实践活动”的知识后,我指导学生办了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办报前让学生搜集版面内容:新中国成立了多少周年?哪一年成立的?以前和现在国家的领导人是谁等;还办了一期《我爱绿色家园》的手抄报,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内容有:①环保法律;②地球为什么会不断被破坏;③怎样为家乡的环保出谋献策等。小报办好后,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别人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后来又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继续承办手抄报,在办报中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方法,结果手抄报就越办越好。同时,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实践素养都同步得到了提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手抄报”活动,百利而无一害。

2. 改正街头错别字

利用双休日,让学生走上街头,舍区,运用所学知识,找出错字、别字的现象,让学生抄下来,回校讨论并改正,可以做成“采集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开发一系列课程资源,如我是“啄木鸟医生”、我是“改字小能手”、我是“小小纠正员”等都是很好的活动教材,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让学生明白到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二、走进传统,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风俗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藏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她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五千多年,她以她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1、 调查传统习俗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传统习俗,了解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以及自己对此节日的看法和收集有关诗词,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知道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的风俗;清明节踏青的风俗;春节团聚守岁的风俗等等。学生还知道了嫦娥奔月,屈原跳江以死相谏等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说等,使学生不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还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教育,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2. 征集春联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语言文字十分丰富,其中春联被誉为我国国粹之一,在民间应用广泛,多数学生接触过春联,但对其来历,特点却了解不多。利用综合实践课,学生可到左邻右舍征集春联,收集、查找春联的有关常识,然后全班同学交流:春联常识介绍,背诵春联,理解春联的含义,把春联打散找朋友等。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丰富文化遗产的情感,打消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隔阂和畏难心理,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试图让学生的心灵在对祖国传统文化——春联的征集中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

三、潜移默化,丰富语言文化的积累

我们知道,南宋陆游是我国古代写诗最高的大诗人。有人问他写诗的诀窍,他不假思索地说:“功夫在诗外”。其实他说的是大实话,是绝对的经验之谈。语文学习和具体的写诗一样,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文学习走向生活,学生就会“润物细无声”般地感受到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语言文化,自觉地学习、了解语言文化,不断增加语言文化的积淀。

1. 赏析歌曲

孔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对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过程,既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又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近年的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能使人变聪明,唱歌能使人长寿。学生本来已十分喜爱音乐了,我向他们这么一说就更喜欢了。学生都喜欢收集自己喜爱的儿童歌曲,然后集中到班上利用中队活动、班会课进行交流,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一首歌,播放时允许学生讨论,在播放前要先介绍歌曲的创作者是谁?反映了什么内容等问题。歌曲放完后,由同学们交流对这首歌的理解。这样,爱国爱党,爱亲人爱伟人,爱劳动爱自然……高尚的品质在优美的歌声中植入了学生的心田,开出绚丽的花朵。

2. 订阅报刊

不少学生认为,只有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做语文训练册上的习题才是学语文,只有正儿八经地进行集中学习才算学语文,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首先单靠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量远不够形成较好的语感;其次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是最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我们要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可要求学生订阅一些有益的书刊,如我班学生踊跃订阅了《现代小学生报》、《中国少年报》、《简妙作文》等书刊。学生要达到《语文新课标》的标准,单靠阅读这几种报刊远远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如教完《狱中联欢》引导学生看《红岩》;教完《美猴王》推荐学生看《西游记》;教完《草船借箭》让学生去看《三国演义》……知识的宝库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庄子在《逍遥游》一书中写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大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阐释了一个真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我会让学生设立一本“点滴集”,分类整理课外阅读资料,利用课外时间可作些简要评注,然后写一写心得体会,其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将文章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正所谓“学文如聚沙”,学习语言文化要靠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地习染,熏陶。语言文化积累得越丰富,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才越深厚,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越高。这样会使学生明白,订阅书刊使他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丰富了语言文化的积累。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之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而不枯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我深信,注重实践活动,把语文和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纽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教学研究》内蒙古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猜你喜欢

手抄报春联素养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我的手抄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春联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新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