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工作的探索

2015-02-27邱苗郑茂生杨燕君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高职

邱苗 郑茂生 杨燕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工作的探索

邱苗 郑茂生 杨燕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日益明显并不断变化,对辅导员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为了让年轻辅导员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对新时期学生和辅导员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广大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借鉴。

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学生工作探索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日益凸显,它承担着改变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地位的重任。

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已达到一定规模,办学力量日益强大,但办学质量仍存课程设置不合理、重技能轻素质等问题[1],发展目前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职院校任务是给国家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国家发展。国外开展高职教育起步较早,有着先进的育人模式,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不仅需要先进的育人理念,科学的育人模式,对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2]。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为了更快地适应角色,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就应该善于思考影响工作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所面临的的学生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找到合适的方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1高职院校学生状况分析

1.1 思想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主体上是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首先,中学时期,学生主要接受自我提升的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但在为人处事、团队精神培养方面缺乏的系统全面的教育,综合能力提高意识不够。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缺乏对他人的热情和关心、与他人的合作精神[3]。其次,由于学生对专业认识的不够到位,一方面学生对专业期望值过高,把专业与行业岗位混淆,就业方向判断错误,不能区分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关系,误认为所学专业直接决定就业方向,对自己在大学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模糊;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找不到学习的重心。对专业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对自身科学的定位,缺乏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1.2 学习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未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理想。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较低,许多学生毕业于中职,高中阶段对理论学习不加重视,许多学生刚进入高职院校,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大学课堂蕴含的容量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和知识的容量不成正比,导致对大学学习缺乏信心。加之有些学生家长期望值较高,家长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一定的距离[4]。

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对实训类的课程兴趣较高,实训课侧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成效,实训课与理论课相比,课堂上的自由度也较高,深受学生喜爱学生。

1.3 心理方面

学生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习基础“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产生压力,专业学习疲软,基础薄弱加上缺乏指引,不能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因子”,最终渐渐丧失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社会为高职学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侧重动手技能的考察,工作偏向操作类,社会地位低,发展空间比较狭隘,这样的就业环境直接增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自卑的结果直接导致自尊心理膨胀,积极进取时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抗挫能力较弱,最终产生困惑并放弃努力;最后,由于高中阶段缺乏与他人相处技巧的学习,比较自我,因此,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人际沟通凸显问题,不能多为他人着想,寝室矛盾、班级矛盾直接增添学生心理负担。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这个群体既有自己的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作为年轻辅导员意识到学生思想、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改正不足,通过适合的教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朝积极向上的发现发展,是许多年轻辅导员面临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高 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思政方面缺乏专业性

调查表明,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但由于很多年轻辅导员来自不同的专业,专业性较强,没有经过教师素质的专业培训,基础薄弱,综合能力较缺乏。思政方面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尤其对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来说,角色转换较大,缺乏工作经验与服务意识,与学生相处较难把握相应的度,也难以将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所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找不到得当的方法,尽管付出很多,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减退,缺乏对工作的热爱。

2.2 工作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高职学生比较特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需要老师付出较多的精力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除了完成学生这块管理工作,辅导员本身还具有许多行政的工作任务,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较多,如此分散、细致的工作容易混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方向,难以准确找到“关注点”。高职院校工作也具有特殊性,许多辅导员想多与学生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强大的工作强度使得辅导员有些情况很难抽出身融入学生这个集体。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本身存在一定难度,突发事件的处理又是对年轻辅导员的一大考验。

2.3 工作缺乏探究性

辅导员在实干方面努力刻苦,但许多辅导员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属于完成任务型,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布置性的任务,对工作本身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思考,对工作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长期保持这样的工作方法,会使本身停滞不前,难以对长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年轻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收获成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5]。辅导员要善于研究自己的工作,吸取别人较好的工作方法,加之实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并能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努力成为一名专业型的辅导员,最终向专家型辅导员的目标而奋斗。

3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工作的对策

3.1 努力提升自我年轻辅导员缺乏思政方面的学习,工作中要加强思政的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善于把思政思想与学生发展进行结合,提升自身觉悟。作为年轻辅导员都应该树立意识,包括安全意识、危机意识、职业意识、服务意识等[6],对影响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要了解全面,做到防患于未然,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成才,作为辅导员也应该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学习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善于总结自身的不足,增强工作实战能力,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3.2 统筹整体与个体工作

学生工作的特点就是琐碎、繁忙。整体工作就包含纪律、卫生、寝室管理等各方面,个体工作是指辅导员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首先要保持头脑清晰,学会分析工作的性质,合理统筹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切不可因为整体工作而乱了方向,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合理安排,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珍惜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优势,并引导其获得成就感,坚持始终把与学生直接相关、关乎学生利益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急学生所急,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老师。作为辅导员,自身应该发挥特长,树立一定的威信,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凝聚力,带动每个学生,融入集体生活。

3.3 寻求工作突破点

高职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年轻辅导员应该从这些问题中寻求突破点,采用个体突破、重点问题突破、局部突破的方法,各个击破。例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到位时,辅导员经过帮助他们进行更好地认识,以自身的经历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缺乏热情,辅导员要进行引导,诱发“学习因子”,重拾学习的信心;处理寝室矛盾的问题,善于理清矛盾根源,通过与每位学生的交流,找到各自的症结,进而采取折中的方法解决寝室矛盾,营造大家都适宜的寝室环境。总的来说,只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工作时能找寻各方面的突破点,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帮助他们成长,完善自我。

4总结

学生工作是需要投入责任心、耐心、爱心、细心的一份特殊工作,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是每位投身于高职院校年轻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年轻辅导员工作面临的不足,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工作对策,希望能给广大刚加入辅导员队伍的年轻辅导员带来启发,在工作中勤思考、多总结,更好地教育和服务学生。

[1]柳海涛.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8-31.

[2]孙兵.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234.

[3]程如冰.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

[4]黄陈跃.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1:15-17.

[5]王颖.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6]霍艳杰.新时期高职辅导员应具备的意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13:47-48.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