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三法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方法初探
2015-02-27许明伟
许明伟
(冯庙中心学校安徽灵璧234227)
培养语感三法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方法初探
许明伟
(冯庙中心学校安徽灵璧23422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给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为她是百科之母。
阅读教学语感培养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那就应该切切实实地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的“但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对于言语的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尤为重要。”“语感派”代表人物洪镇涛老师也指出:“只有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
然而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既不等同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又不是别人可以包办代替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但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更需要老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引导。我们深知如今的学生不再是“填鸭式”教学中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所以我们要去激发他(她)们的读书兴趣,去点燃他(她)们心中渴求知识的欲望之火。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去做呢?从本人教学实践中总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感情诵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品美文,它们都可以作为语感培养的材料。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节奏、有表情地潜心诵读,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因声求气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步步深入语言的音韵变化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之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字字悟其神”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老师先范读和美读,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而后让学生通篇诵读,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诵读。最后再在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达到触发他们语感的目的。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是通过“漓江的水真静啊!”……六个句子来体现的。在理解其特点时,让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就要把重音转移到六个“真”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诵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在边诵读、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一字一语的特性。自那节课后,学生读书态度就有所改变了。正如洪镇涛老师所说:“惟有诵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特殊魅力,使其有所感悟,从而锤炼其语感。”
二、激发想象参与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整理后写成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到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去弥补。”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走进文章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具体而形象的世界。同时还要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蕴涵的情感。如教学《草原》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设问“这句话前后矛盾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班里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统一了意见——“翠色欲流”是说草儿绿得浓,就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大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与天相接。这就如同照相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一个是全景镜头。学生能从两个矛盾的词语中想象出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那种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这就是语感。由此看来语感不仅来自于对表层意义的感知,还来自于对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的联想和想象。
三、联系生活体验
语言文字同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离开了生活体验,它就会同现实生活失去联系,也就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它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和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他还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和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如果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用心观察,认真积累。厚积方能薄发。只有积聚多了,理解才能愈加深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利用学校附近就有爬山虎的便利,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与课文里所写的进行对比,从中得到启发——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在教材中有一些描写年代久远事物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太阳》《飞夺泸定桥》等,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需要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长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及电影电视的相关镜头。将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进而诱发敏锐的语感。还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的事物与课文描写的同类事物作比较,从中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如教学《太阳》一文时,首先要学生自己课下留心观察,并与课文对比,形成初步感知。在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太阳的特点,并且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理解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同时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致力于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感悟力,如此一来,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朱光潜曾说:“把数量不多的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意义,还要推敲出全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从而写出较好的作文来。”由此看来培养语感的做法有“一举两得”之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作文也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