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突围
——一个文学精灵的游戏人生
2015-02-27李红伟
李红伟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三毛的突围
——一个文学精灵的游戏人生
李红伟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三毛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以其神秘的沙漠生活为读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观其作品,仿佛置身于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让人神往留恋。三毛是一个流浪的歌者,她用双脚丈量大地,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地,在不断的流浪中,她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完成了一个文学精灵的游戏人生。本文以三毛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为线索,将二者联系起来,对三毛的独特贡献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毛流浪游戏人生价值
一、自由的人生,至情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和她的生命是无法分割的,缺一不可,因为有了这短暂而精彩的生命历程,有了这一路的流浪和奔忙,有了这别人无法看见的风景,有了这别人无法触摸的喜怒哀乐,才有了这充满独特韵味的让人迷醉的文章。人生如此,作品如此。以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感受,这是三毛的自传,这也是三毛的颂歌。在这用真情谱写的歌曲里,有对沙漠风光的描绘,有对沙漠风情的无限赞美,有对壮士的钦佩,有对孩童的疼惜,有对悲苦生命的同情,有对美好生命的歌颂,这是三毛走遍万水千山的领悟,这是荷西游过万千河流的体会,人生如此,作品如此。
三毛对于人生的认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改变的,她对人生原本就持有一种自由的态度,也可以这样说,自由就是她的人生观,而这种观念也深深的影响着她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传统作家而言,三毛的创作不受传统的束缚,不需要像传统作家那样考虑这个或那个因素,当一个作家的创作不受目的和功利的驱使,没有经世致用的要求,作家的创作就更能突出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创作的原始动力。三毛就是因这种自由的写作,自由的人生观,自由的漂流,才写出那么多新颖独特的优秀作品。她没有那么严肃的创作使命感,没有追求作品的社会效益,没有以此来提高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愿望,写作不是她扬名立万的手段。她曾在《尘缘》中说过:“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己。”①“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②三毛坚持“为心灵而作”,她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写自己自由而美好的心灵,把这种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和读者分享。她曾说过:“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③她也曾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对于写作来说,三毛绝对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读者,就在于她突破了一般作家固有的理念和技巧,从文学本身的藩篱中成功突围,加之其独特的生活经历,用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生活,当然三毛的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对于游戏的理解,而是以对生命的尊重和生活的热爱,扫除尘世的尘埃,扫除心灵的阴霾,以一种极为自由的心态来玩味人生,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发现美,把平淡的生活当做艺术来欣赏,当作美好来描绘,所有的作品都是她自己的内心体验,都是她内心里折射出来的理性的光芒。她追求的是一种流浪的情怀,诗化的人生。她强调的是自由的写作,率性而为的写作,没有“枷锁”的独立写作。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所以和传统的创作相比,三毛的创作就更加追求自由,她的作品才有别样风情。
三毛的文章和她的人一样,总是带着对人类的爱,唤醒人内心的善良,抓住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抒写自我心灵的呐喊。三毛坚持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故事,作品就是他的生活。三毛的作品,大多描写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她在《两极对话》中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没有办法。”“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④在《回乡小笺》也说:“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因为我没有学问,但是,我愿意在将来的日子里,仍做不断的努力,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⑤正因为以自我为线索、忠于事实基本原貌、书写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域风情、记录日常生活平凡点滴的率真和朴素,三毛的作品独具特色,与一般作家的作品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产生了美,是对美学传统观念的冲击,是对坚持自我的写作一种默默的支持。三毛的文章在抒发真挚感情、打动人心的基础上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热情的沙漠,梦中的白塔
说到三毛,就不得不提到沙漠,好像沙漠就代表三毛,代表流浪,代表对自由的向往。我们不能否认,沙漠确实是三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可以说,三毛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没有人能把撒哈拉沙漠写的那么生动和迷人。寄情于山水的作家,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三毛本无意于山水,要不然她怎么会跑到荒漠去生活,把家安在了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三毛也无意于写作,写作只是为了记录生活而已。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人们认可了她的作品,被被她所描绘的万千风情所吸引,她成了作家。三毛在作品中创造了“沙漠”意象,让人神往。没有谁比她更了解撒哈拉,没有谁比她更喜欢撒哈拉。因为有了沙漠,有了荷西,才有了作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作品都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观察沙漠,体验沙漠生活,写出了沙漠生活的新奇和有趣,同时也把自己完美的塑造成一个十分热爱生活而又风情万种的家庭主妇美好形象。三毛的作品注重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通过日常生活发掘生命的真谛与意义,并且极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快乐,为此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置身于物质生活极度困乏的撒哈拉大沙漠。在沙漠里,她快乐的生活着,并且穿破世俗的城墙,打破常规,离嫁给了小她六岁的西班牙丈夫荷西,一颗流浪的心终于可以停住在爱的港湾,活出了自我,活出了一个安定了自己流浪的心灵,活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三毛在作品中坚持抒写自我,避免了那些司空见惯的题材,注重抒写异域生活和自己的情感世界,处处闪耀着女性的光辉,所以其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亲切自然。
三、平凡女性,光芒万丈
三毛的一生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永恒的。她是个平凡的女性,同时也是不平凡的。她把短暂的生命献给挚爱的人,献给了万水千山,献给了万千读者,献给了文学。回顾她的一生,我们伤痛之余也有甜蜜,也有艳羡,也有期待。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几个人活的像他一般自由和丰满,像她一样坚强和勇敢。自1967年秋天离开熟悉的故国家园,远渡重洋到万里之外的西班牙游学至1991年元月忽然辞世,三毛在异域他乡度过了长达20年的流浪生活。从“西风不相识”的欧洲大陆到风沙漫漫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从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岛屿到牛羊成群的中南美洲高原,半个地球都留下了三毛漂泊的身影。在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除了要面对撒哈拉大沙漠极端恶劣的环境,还要应对各种文化的冲击,比如中东文化、西洋文化,文化冲击也激发了作家的创造力,以包容的态度,坦率的面对不同文化的挑战。在相互交往中,感受不同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但是,“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灵魂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簌。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不自知。读三毛,我们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人的勇气的。(《温柔的夜》)这种勇气来自于三毛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真理的坚持,对于自由的不懈追求,对于一种文明,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征服。而她征服这种文明的方式,就是流浪,就是不断的走,不断的感受,不停的思考,就是一个天使游戏人间的展现。有人说:“流浪,既是三毛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流浪成了三毛文学创作的基础条件,也直接构成了三毛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地位,从而使三毛成了“大家的三毛”、“永远的三毛”。
在实际生活里,三毛确实是个平凡的女性,她甚至坦率表白:“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⑥这其实是大部分普通女性都能够实现的愿望,而三毛却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执着地去追求。其实大多数女性都不会把“做一个百分百的女性”作为理想,而三毛却真切去追求,这说明了三毛的生活态度;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人,以平凡人的身份在最广大的世俗生活中体味人生的真趣。但她又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生命的热烈燃烧、自我意识的充分释放,以突破常规的决定,给平凡的的生活一次又一次惊喜,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以一己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改写着传统的女性人生。三毛的觉醒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的,她敢做其他女性不敢做的事情,敢尝试不同的活法,这本身就是进步,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她成功的突围了。在长期父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中,女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排斥,女性被动的处在男性统治的边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觉醒,渴望走上政治舞台。觉醒的女性始终有一种突破围城、张扬自我的内心冲动,三毛在作品中对“自我”的彰显和对生命奥秘的执着追寻都说明了这一点。她以东方女性柔弱的形象站立于大地,跋涉在万水千山,独自承担起短暂生命中的全部风风雨雨:早年失学、失恋的迷茫,中年意外丧夫的创伤,一个人踏遍万水千山的孤独疲惫,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挣扎和反抗,这一切的苦难并没有把她打垮,反而让她更加的热爱生活,逐渐摆脱了束缚,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她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跋涉在万水千山之中,在芸芸众生中认真的寻找“自我”,而这一切的努力和寻找,甚至流浪远方的选择,其强大力量来源于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为捍卫自我心灵世界而勇敢地挑战传统的叛逆心理。三毛的流浪不是衣食无忧的浪漫旅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遇而安,反映了女性不甘平庸,努力向上的集体诉求,成就了现代女性主体突围的浪漫想象。
三毛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无需再讨论她为何自杀,也无需争辩她的作品和她的人有没有差距,这一切都已不重要。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强刺激的三毛,强刺激的三毛的自杀更丰富着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⑦三毛是不朽的,她以短暂的生命向人间发出邀请,这请柬里有对真实和善良的呼唤,有对自由和爱情的追寻,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对文学价值深沉的诉说,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流浪”。一生追寻自由的作家,一个敢于突破自我的女性,注定是一个传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自己说了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我想,三毛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沙漠的精灵,自由自在的游戏人间。
[1]三毛.哭泣的骆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陈怡真.热带的港夜—三毛昨日、今日、明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8.
[3]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4]三毛.两级对话—梦里花落知多少[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5]三毛.回乡小笺—撒哈拉的故事[M].哈尔滨出版社,2003.
[6]三毛.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雨季不再来[M].哈尔滨出版社,2003.
[7]贾平凹.哭三毛[J].品味名家,1991.
[8]吴晶.三毛的旅游文学创作[D].同济大学,2008.
[9]马莉.艾米莉?迪金森和三毛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10]杨同仕.空谷幽兰—三毛精神世界探析[D].安徽大学,2012.
[11]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2]吴娜.三毛的流浪情结[J].咸宁学院学报,2007.
[13]唐玲珍.寂寞无人晓—三毛悲剧探究[J].作家作品新论,1991.
[14]陈倩.独具风韵别样美—评三毛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
[15]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