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心理关系探析

2015-02-27李晓君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李晓君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

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心理关系探析

李晓君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

摘 要:当受众不再被动选择自己所观看的电视节目时,电视节目的制作应充分考率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易产生的心理效应,通过抓取受众的心理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收视率。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受众心理需求;受众心理效应

电视节目制作分为三部分,即策划与选题,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在这一制作流程中,吸引观众注意是主要目的,通过吸引观众注意力调动观众一系列的心理动因,如记忆、联想、想象、灵感等,引发情感共鸣,最终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节目制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

1 受众的各种心理需求

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策划和选题时,需要明确节目的定位,不同社会层次的受众呈现出来的欣赏特性和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

1.1 受众的求知心理需求

受众接触媒介时都有求知的心理需求,美国著名的信息论之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博士曾提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面对不确定的、随机的事物时,受众渴望获得明确的信息,这就是受众求知心理需求的源泉。受众在求知的过程中分为“应知”“欲知”。“应知”,即人类生存需要认识大自然、生产活动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知识的获取,如对天气情况的了解,对物价信息的了解;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的了解,如对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的政策调整或颁布的关注,对重大灾难事件、体育事件等的了解。“欲知”表现为对与自己的兴趣、工作、专业研究相关知识的获取。

1.2 受众的娱乐心理需求

在所授课的五个班级里做过调查,有60%的调查者表示看电视节目时更多倾向于选择轻松、搞笑类型的节目,目的是娱乐、放松。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导致大多受众都有娱乐、放松的需要,受众通过轻松、搞笑,甚至刺激的节目来宣泄、释放压力和情绪。

1.3 受众的情感心理需求

当受众带着放松、消遣的心理需求去观看电视节目时,也是希望将生活中的压力在电视节目释放,这是情绪情感转移的一种表现,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常常来自人的潜意识,所以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没有刻意地表现出情感的需求。

1.4 受众的社会化心理需求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电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从父母、老师、同伴处获得的社会化信息非常有限,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对社会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道德;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叛逆期,相对父母、老师的教育教导,青少年更愿意接受电视节目中的思想和观点。

2 受众的心理效应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效应,这些心理效应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和效果。

2.1 威信效应

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可信性能提高受众的接受度、认可度,从而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当受众把一个节目放在高权威性、高信任性的位置上,会相信其传递出来的信息和观点,这与人的“安全需求”有关。

2.2 从众效应

从众,即一个人在某些情境下,选择自己本身不情愿但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受众常会出现从众心理效应,原本并不感兴趣的节目,但考虑到身边的人都在观看,为了不被看作离群或欲增进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加入观众该节目的行列,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2.3 逆反效应

逆反效应是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产生于制作者愿望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众能轻易获取公众人物的信息,有些主持人、嘉宾、记者在职业操守、个人私生活上出现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以致受到受众的批评或反感,进而对其主持或参与的节目产生厌恶情绪,这种心理效应影响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3 从观众心理看电视节目的制作

现今,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受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也更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策划和选题时,应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尽量避开低俗、色情、暴力等内容,拒绝以个人隐私来获取高收视率;受众定位要清晰,尽量多地呈现该层次受众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情感呈现、社会化需要的知识。拍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策划和剧本进行,构图或色彩的运用,都应考虑受众观看的接受度。在媒介竞争激烈的时代,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已经成为很多电视节目竞争的法宝,通过精美的后期制作和包装,打造节目的形象,呈现特殊的效果,如轻松、搞笑、高雅、大气、刺激等,使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能带给受众深刻的印象。但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要想牢牢抓住受众的心,在后期制作上万不可跟风,也不可脱离前期的定位,应密切配合前期的策划稿,充分发挥艺术再创作的功能,符合整部作品的风格和艺术表达。一档好的电视节目应使观众在欣赏时能满足各种心理需求,情感得到满足和转移,视觉享受升华为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谢毅,张毅平.电视节目制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