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
2015-02-27黄春忠
李 非, 黄春忠
《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
——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
李非, 黄春忠
摘要:“不二”是始终贯穿《坛经》的核心方法。《坛经》新禅学体系以心性本体为理论根据,以心行实践为修行原则,构建了与传统佛教迥异的顿悟禅法。长久以来,“不二”作为佛教固有的把握中道实相的认知方法偏重否定性诠释,在经典解读时忽视了“不二”的双重释义,即存在“兼备两端”的肯定性诠释与“双谴两边”的否定性诠释。《坛经》构建新禅学体系的核心方法是“不二”法,但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不二”却表现为两种不同释义:在心性本体理论部分,“不二”是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自性真如本体;而在心行实践原则部分,“不二”则表现为否定性“双谴两边”的中道实相诠释,体现为般若无分别智。因此,《坛经》旨归是为基于自性般若的心灵解脱之道,慧能禅法正是基于自性本体与般若智慧的绝妙融合,从而实现了从心性本体通往心行实践的解脱道路。
关键词:《坛经》; 慧能; 不二; 心性本体; 心行实践
《坛经》是记录慧能(638—713)禅法及其事迹的汉传佛教典籍,因其革命性教义及深刻的后世影响而被尊称为经。关于《坛经》作者之议辨虽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尽管20世纪初胡适曾提出异议,认为神会为《坛经》作者,但这种看法显然为一家之言(参见胡适:《荷泽大师神会传》,原载《胡适文存》第4集第2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第50—56页;另参见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96—197页)。,但《坛经》文本作为慧能禅法思想最重要的典籍,已得到学术界认可。《坛经》版本甚多,《景德传灯录》卷28记载:“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南阳慧忠国师语》,[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主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24—1934年,第438页上。后世《坛经》编辑者总是会按照自己的观点乃至宗派需要而对前版本进行增补或删减,据杨曾文先生整理出的《坛经》版本多达近三十种*详见杨曾文、[日]镰田茂雄编:《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04页。。如此改编,《坛经》的不同版本必然呈现差异。《坛经》版本虽多,但有独立价值的只有四个:唐法海本(亦称敦煌本)、晚唐(或初宋)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亦称曹溪原本)及元宗宝本。法海本时间最早、字数最少,且文字古朴,基本没有润色编辑,最为接近《坛经》原貌。相比法海本《坛经》,作为记载慧能生平得法、传法事迹的另一文献典籍《曹溪大师别传》只晚成几十年;而后北宋契嵩本《坛经》正是在法海本《坛经》已有文本基础上并融合《曹溪大师别传》记载的慧能事迹合编而成;元宗宝本《坛经》为最晚出的通行本,主要于契嵩本上增润而成,因其文字通畅浅易,成为流传影响最广的版本。四版本《坛经》虽各有差异,但核心思想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围绕慧能禅法之解脱道而展开叙述。但对于《坛经》所展示的慧能禅法,一直有种争议,即《坛经》思想体系究竟是真如缘起还是性空缘起,抑或《坛经》是属有宗还是空宗。本文尝试从“不二”的双重释义来诠释《坛经》,解析慧能禅法的解脱之道。
一、“不二”的双重释义
“不二”是始终贯穿《坛经》慧能禅法体系的核心方法,准确把握“不二”释义对于准确把握《坛经》旨趣、体悟慧能禅法精神甚为关键*参见伍先林:《试论慧能〈坛经〉的不二精神》,《佛学研究》2010年第19期,第242—258页。。“不二”作为佛教认知中道实相的固有法门,由来已久,但“不二”并非佛教首创独有。古印度婆罗门经典《奥义书》已有关于“不二”之描述:“非内觉,非外觉,非内外俱觉,非知觉聚集,非智非非智……真元即自我识知之为独也,凡表皆息,为安静,福乐,不二。”*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39页。“不二”(不贰)也是先秦儒学的重要概念,并非舶来品,在印度佛教典籍传入中土前已然存在。如《孟子·尽心上》云:“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34页。《中庸》也有相关描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34页。《奥义书》的“不二”意在表达“梵我”一体,中国儒家传统的“不二”侧重体现心真意诚。就佛学而言,“不二”主要作为通往中道实相的核心法门,于各佛学典籍尤为常见。
“不二”虽意蕴丰富*“不二”有三个含义:没有两样,相同;不变心,专一;无双,绝对惟一(详见罗竹风编:《汉语大词典》卷1,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6年,第395页)。另,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不二”意指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据释星云《佛光大辞典》,“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不二”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但作为佛教诠释中道实相之核心法门,可归纳为否定性与肯定性的双重释义*日本佛学者大鹿实秋认为“不二”较全面的解释有三层含义:相对二者平等无差别;不偏取相对二者的任何一个;绝对惟一。其中“相对二者平等无差别”是基于中道平等看待现象的二边,故相对的两边无差别。“不偏取相对二者的任何一个”主要体现为对二边的否定,通过这种遮诠式否定消除了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表达了佛教“无我”而实现对一切诸法自性的否定。“绝对惟一”则表现为超越相对现象的绝对惟一本体性存在,此“不二”与真如、法性异名同义,亦即如来藏之含义。但第三个含义“绝对惟一”可分别纳入第一、二个含义之中,因此也可说“不二”实有两层含义。参见[日]大鹿实秋:《维摩经的神秘思想》,《印度古典研究》VI,1984年,第241—251页。:
(一)“不二”作为否定性“双谴二边”的中道实相诠释
否定性“双遣二边”释义,是对现象界各种矛盾对立二边给予完全否定,体现为般若空观之“无分别智”而彰显“无所得”中道实相境界。如中观学派龙树《中论》中的八不思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印度]龙树:《中论》卷1《观因缘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册,第1页中。,就是借对四种对立“二边”的否定,而实现对一切诸法自性的否定而体现中道。又如吉藏的《大乘玄论》解释涅槃佛性时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即不见空除空,不见不空除不空,除智又除不智。远离二边,名圣中道。”*[隋]吉藏:《大乘玄论》卷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第37页中。这是明显以否定性“不二”诠释中道实相。另《阿含经》也主要以“双谴两边”来诠释其“不二”意蕴:
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10,《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第66页下,第67页上。
可见《阿含经》的“不二”思想基于远离“无见”“有见”之颠倒二边,双谴有无,说于中道,是为“不二”之否定性诠释。
(二)“不二”作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中道实相诠释
肯定性“兼备两端”释义,是超越对立、兼容两端,由此建立“绝对惟一”的真如实相本体,进而在真如实相上建立“无差别”观念,对现象界妙用给予充分肯定。如《大乘义章》所谓“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东晋]慧远:《大乘义章》卷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第481页中。,又如瑜伽行派经论《瑜伽师地论》说:“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册,第487页上。以上“不二”皆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真如实相之同义异名。《大乘起信论》则由“二边”的平等一味,直接推证出真如具有种种功德: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印度]马鸣著,[南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2册,第579页上。
由此可知,它在“无二”真如的无差别观念上充分肯定了功德妙用。以上同为“不二”,且皆为诠释中道实相之方法,但却存在否定或肯定的双重释义。有些经典偏重否定性释义,而有些偏重肯定性释义,当然也有双重释义兼而有之的*有些经典偏重否定性诠释,如《阿含经》《般若经》等;有些经典偏重肯定性诠释,如《涅槃经》《胜鬘经》等;也有双重诠释兼有的,如深得士人欢喜的《维摩诘经》(参见张利文:《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9—36页)。对此宜另文专门讨论。。
《坛经》高度重视“不二”的运用,从慧能最后传法嘱托时言“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科法门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3页中。,可看出“不二”事关南宗宗旨。但《坛经》出现“不二”文本之处并不多见,其中法海本只有一处;宗宝本有两处,其一为《行由第一》慧能与印宗的对话中,其二为《宣诏第九》唐朝诏奖慧能的旨谕里*详见[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8页中。另详见[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9页下、第360页中。。“不二”是否定性释义还是肯定性释义?这个问题对深化《坛经》慧能禅法的研究颇具意义。
“不二”作为架构《坛经》体系的核心方法,体现在慧能整个禅法中,无论是心性本体理论依据,还是心行实践修行原则。下文主要引据法海本《坛经》,同时参照宗宝本《坛经》,运用“不二”双重释义以诠析《坛经》所展示的慧能禅法的心灵解脱之道。
二、心性本体“不二”
结合诸版本《坛经》以及惠昕、郎简、契嵩、宗宝等再编《坛经》时所写之序,另参据唐文人王维、刘禹锡、柳宗元等所作慧能之碑铭*详见郭朋:《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7、148、150、156、141、144、146页。,可知在整个慧能新禅学体系中,自性是为关键的核心词汇*据《坛经》文本频次分析结果:法海本出现“自性”55次,“自心”13次,“本性”13次,“本心”9次,“佛性”6次(参见[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2007号经);宗宝本出现“自性”104次,“自心”32次,“本性”25次,“本心”18次,“佛性”20次(参见[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2008号经)。。可能有鉴于此,相比法海本《坛经》,契嵩本及其后之宗宝本《坛经》在慧能得法情节中,新增了一段文字: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9页上。
新添文字的目的在于强化突出自性在慧能禅法中的地位,并断言慧能得法之时所悟之内容就是自性。这段话可以说是契嵩和宗宝对《坛经》慧能禅法心性本体所做之概括及纲要性的描述。
自性就是众生的自心本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0页上。,因此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这是慧能新禅法心性本体论精华之一,将佛性与众生自心本性融合为一,“心佛无二”*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唐]裴休编:《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85页中),佛性普遍平等地存在于人心之中。慧能初到黄梅拜见五祖时应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7页中。,当即认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第407页中。,众生皆可成佛,只要能体悟自心本性即可成佛。“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41,343页。,可见慧能高度重视了知自性对于成佛的关键性作用,“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4页下。因《大正藏》有错别字,另参敦煌本《坛经》第52节,石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坛经》在“即心即佛”思想统摄转化下,众生自性本心被赋予了佛性,于是慧能创造性地建立起以众生自性为本体的新禅学思想。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性的本体作用,慧能阐述“西方净土”时有个关于自性与众生个体身心关系的精妙譬喻: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41,343页。
慧能把众生个体有形色身譬喻为一座城池,而众生个体之心则是城市的土地,自性就是这片土地之王,这座城池的最高主宰。在慧能看来,自性是众生身心生命的根本,自性决定身心如何发生作用,自性存在于身心中,身心发挥作用,自性离开身心,则身心坏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性是众生个体身心、生命的本源主体,是众生生命的源头和原动力。宗宝本《坛经》更是多次出现“真如本性”*[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3页中。同参[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8页下。,由此得知慧能禅法里的自性本心即为真如本体。法海本《坛经》中,自性也是含藏识:“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41,343页。慧能所言之自性既是真如,也是含藏识,又是众生自性本心,可见自性与真如是合二为一的。“心佛无二”融合后的自性本体,也就是慧能禅法中的真如实相之特称。
自性既然作为众生生命的本源和原动力,那应该是一个精神实体。可《坛经》文本还有关于自性的另类表述,主要体现为自性本心犹如虚空,“性含万法……由如虚空”*[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9页下—340页上。,“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9页下。。自性虽然没有实体性,但兼容万物。自性性空,无法可得却又融含一切,主要是因为“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即众生自性本有般若性空智慧,“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0页下、中。。慧能禅法是基于自性般若而产生空性智慧的。慧能认为:
我此法门从八万四千智惠,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0页上。因大正藏有遗漏字,另参敦煌本《坛经》第27节,石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4页。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0页中。
慧能禅法主张般若是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由此,《坛经》完成了自性本体与般若智慧的融合,或可称之为自性般若本体。自性是真如之本体,可自性也是般若之虚空。自性真如本体与般若性空智慧的融合是慧能禅法的又一次升华,成为慧能禅法心性本体论的基石及其心行实践论之依据。
慧能这种超越对立、兼备两端的融合思想正是“不二”作为肯定性“兼备两端”的中道实相诠释的应用,并将这一“不二”的肯定性诠释贯彻到涉及心性本体的众多语句,如“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4,349,342页。,又如宗宝本《坛经》慧能与印宗探讨黄梅禅法时言: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4,349,342页。
自性本体超越善恶、常无常、蕴界等所有对待两端的对立。“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的自性本体,作为慧能禅法的心性本体而言,无疑当作为肯定性的最高存在,一如铃木大拙所形容的“永恒的深渊”*[日]铃木大拙:《禅是什么》,东京:角川书店,1965年,第11页。。《六祖能禅师碑铭》言及慧能禅法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举足举手,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详见郭朋:《坛经校释》,第142页。另参《全唐文》卷327《六祖能禅师碑铭》,[唐]董诰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65页。,其中的“大身过于十方”显示慧能禅法思想中自性法身超越了空间的局限,而“本觉超于三世”则表明自性本体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是永恒的。从这点上看,王维对《坛经》慧能本体思想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三、心行实践“不二”
在佛教史上,与惯常的他力念佛、外求净土不同的是,慧能高度发展了反省内求的心行实践道路,促使佛教修行展开变革性心行实践,一切都归结到自性本心,让这种内向性倾向一以贯之,最为彻底。因为一切法都在自性本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8,338页。,净土即是自性清净心,所以慧能极力提倡心行实践必须是自我觉醒式的自性自度。若修行者要获得心灵的拯救,抑或精神的解脱,只能依靠修行者自身觉悟,而无法依赖于其他外在的东西。
在具体的心行实践中,慧能自性三身佛思想是修行的基本原理和指导原则。在慧能禅法思想里,自性三身原本是一身,报身化身源自于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在化身中流露和呈现,而报身为法身与化身起沟通作用。法身佛融含一切法,化身佛显现一切法,报身佛以无分别般若智认识一切法: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第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4页下。
从报身佛思想的自性般若智来看,一切法都是性空而无分别的。从自性本体而言,善恶等同“不二”,即作为对立两边的善恶是一样而无分别的。“自性起一念善”之“善”并非与恶相对立之善,而是消除对立两边、融合分别两边的绝对之“善”。自性报身就是能使这种消除对立、分别两边的无分别般若智慧保持不失、念念不忘的“善”念。
慧能禅法以自性三身不可分离为心行实践的逻辑基础,从而把这种超越对立的无分别智及其“不二”法落实到所有宗教实践中。其中“定惠体一不二”*[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8,338页。是最突出的体现。定与慧本质上是不二的,是体与用的关系,慧能还借灯光体用相即譬喻“灯是光知(之)体,光是灯之用,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惠法,亦复如是”*[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8,338页。来例证定慧体用一如。定慧一体思想扩大了禅定范围,“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9,339,340页。,故而“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9,339,340页。。由于众生自性清静,故而无需外在努力修禅习定,因为著相修习无法体悟《坛经》的自由之道。慧能多次批评北宗神秀“着心着净”禅法,因为看心看静执著于不动的法相而修,依然还处于相对分别的二元论之中,而对还处于相对分别的人来说,是无法体知本来不动之自性的。慧能是从自性清静本体的般若智慧发出批评的。在般若之无分别智看来,一切法都是性空而无分别的,一切法相如心、净、不动等也都是不实的。
“定惠一体”是境智相应的,无分别智与无分别境“不二”,只有真正达到定慧一体的无分别境,才能与作为自性本体般若之无分别智相应,若认为定慧有先后之别就表明还有分别之心。《坛经》文本异常珍视自性般若智慧,“般若常在,不离自性”,“常行智惠,即名般若行”*[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1,339,339,340页。。慧能禅法反复强调自性般若的无分别智,将其作为心行实践原则。宗宝本《坛经》有这样的描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宣诏第九》,《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60页上。菩提性空,烦恼亦性空,烦恼即是菩提,两者并无分别,故而烦恼并不与菩提对立。如果持依赖智慧以“照破”烦恼见解,即是把烦恼与智慧作为对立的两端,则依旧没有体认到无分别之“不二”实相,即自性般若本体。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以无念住为本。*[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8页下。
这是说自性本体是念念相续而不断绝的,此念即自性般若之正念。值得注意的是在般若系经典中,“无住”是为般若性空智慧的外在表现,如《维摩诘经》云:“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第547页下。无住是一切法性空缘起的本质,一切法都是性空无住的,但慧能禅法只是从自性般若心行层面来应用般若空性之无分别智的,并没有否定自性本体的意思。这可从宗宝本《坛经》关于无住的描述中更清楚地看到: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3页上。
慧能对于“不二”之无分别智的应用有一次总结性的集中表达,于灭度前付嘱教授门下南宗弟子传法时若要不失本宗言须法门对示,“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元]宗宝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第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60页下。,“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无五对,三身有三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3页中—下。。慧能意识到矛盾对立双方存在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转化关系,并且这种矛盾对立不仅存在于语言法相、外境无情的自然界,而且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以及认知领域。因此,慧能从心灵解脱的目的出发,启发人从对立两端互相依存、转化的关系中得出意识领域的矛盾对立两端都是性空虚妄的认知,从而消除矛盾两端的对立,获得中道实相的体认。
从整体上看,慧能的心行实践禅法高度发扬了无分别智的作用,而这一无分别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慧能从般若性空思想,即从一切法性空来消除一切对立、差别,而这正是“不二”双谴两边的否定性诠释。《坛经》在“真如自性”心性本体上融合大乘般若空宗的“不二”修行实践方法,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了“顿悟见性”的心灵解脱禅法。
四、《坛经》旨归
长久以来,慧能禅法思想究竟是真如缘起还是性空缘起,抑或属空宗还是有宗,学界辩论不休。诸方家皆以为空有有别,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郭朋认为:“《般若》‘空’宗,是《涅槃》一类经典的佛性论思想,是分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的,决不能把这两者混同起来,如果把它们混同起来,那就等于混同空、有两宗!”(参《序言》,郭朋:《坛经校释》,第6页)。若为有宗,何以法海本《坛经》慧能开宗明义即“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58页上、中。,且后期禅宗师徒传承时以般若系重要经典《金刚经》印心,甚至认定慧能因闻《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心”而开悟*郭朋认为:“《般若》系的‘空’,是一种全称否定,是一‘空’到底,没有任何保留的。”“《涅槃》讲‘空’是有限制的,它所‘空’的,只是一些‘世俗’事物,至于‘佛性’(甚至佛、法、僧‘三宝’),则是‘常、乐、我、净’,是‘不名为空’的。”(《序言》,郭朋:《坛经校释》,第4、5页)?若为空宗,为何《坛经》文本大量出现诸如“真如自性起念”“真性常自在”“自性含万法,名含藏识”*[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43页中。等真如缘起的如来藏思想,以致彻读后心灵深处每每增添自觉自信、自立自主的诉求及愿力?其实,此类“似乎矛盾”现象在佛陀所言说的经典之中也能看到*《般若经》四大假和合,《涅槃经》众生有佛性,二说似多相矛盾。然诚如汤用彤所言:“《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般若》破斥执相,《涅槃》扫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槃》佛性义。”(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1页)。。然而,就中道实相而言,它始终“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只要是自性流露出来的言句,就不会违于佛法。
《坛经》在心性本体思想上为自性真如缘起论,而在心行实践中则充分体现了般若性空之无分别智慧。慧能禅法体系创新的关键之处正是在“不二”的双重释义下融合了如来藏思想与般若思想,正是自性真如本体与般若性空智慧的绝妙融合,成就了“自性般若行”的禅法理论。自性是“兼备两端”的心性本体,容藏万物;般若是“双谴两边”的无分别智,空观万有。由此,自性般若就是基于“兼备两端”心性本体的“双谴两边”的无分别智,所以“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338页。,正是这样实现了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的解脱道路。因此可以说,《坛经》是为基于自性般若的心灵解脱之道。
【责任编辑:杨海文;责任校对:杨海文,许玉兰】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5)05-0120-08
作者简介:李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JL063);教育部重大课题资助攻关项目(11JDZ023)
*收稿日期:2015—04—17
黄春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