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漠化治理的“关岭模式”

2015-02-27王远白

当代贵州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关岭旮旯全乡

文丨本刊见习记者 王远白

30多年前,关岭自治县顶云人冲破各种阻力,率先实行“定产到组、包产到户”,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两面旗帜。

今天,石漠化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71%、有“石漠化王国”之称的关岭自治县,通过绿化造林,发展特色产业,石漠化治理成效卓著,形成闻名于世的“关岭模式”。

全民总动员+因地制宜: 石旮旯里生新绿

“以前,我们青年人在山坡上谈情说爱,无处藏身,只好躲在大石头后面;以后,青年人可以在绿幽幽的树底下谈情说爱啦。”3月5日,春寒料峭,关岭自治县岗乌镇纳磨村40岁的彝族农民陶应财,欣喜地看到自己在山坡上栽种的树苗已经长出新芽,称要像守护村寨里的“守寨树”一样守护这些树苗。

纳磨村,地处沪昆高速沿线,是一个由布依族、苗族、彝族等聚居而成、拥有四百多户、两千多人的村寨。这里山高坡陡、怪石嶙峋、土层瘠薄、水源匮乏。“过去十年里,山上看不到一棵树。”陶应财称,以前村民们就在这片石旮旯里种玉米,不仅收成少得可怜,还造成严重的石漠化。不得已之下,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去年8月,关岭自治县在岗乌镇举行沪昆高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暨全县“三年绿化攻坚战”启动仪式。在广东打工的陶应财,听闻消息后立即赶回纳磨村参加了造林绿化。“绿化造林,人人有责。”陶应财说,建设美丽家园,要靠自己。

关岭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黄勇介绍,此次启动仪式该县动员480余名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乡镇党员干部、武警官兵、挖坑、植树、填土、浇灌,在1.1万亩难造林山地上种下120余万棵树苗,播撒树种3000余公斤。

这只是关岭自治县造林绿化“全民总动员”的一个缩影。安顺市林业局局长胡强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该县人武部就组建1500人的民兵团治理驻地石漠化,探索出“打浆浸苗法”等新技术种植法,植苗1500多万株,造林6.3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关岭模式”。

其菜系常用烹饪技法有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火靠、焖、炖、摊、煨、烩、淖、烤、烘、焯、粘、氽、糟、醉、冲、拌、卤、熏、腌、腊、冻、酱等几十种之多。

“造林绿化不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全民动员起来。”黄勇说,近年来该县发扬民兵造林成功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义务造林绿化活动,开展“身边增绿”、“树木认养”等活动,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掀起造林绿化高潮。

近来,为给当前开展县乡村造林以及沪昆高速沿线绿化提供成功经验,关岭自治县在沪昆高速(关岭段)沿线分别打造出了8个造林绿化示范点。采取不同模式、不同树种,结合各具特色的栽种管理模式,将沪昆高速(关岭段)沿线的乱石坡、荒草坡因地制宜地种上了树苗、播下了种子——

沙营镇法那村,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林业部门采用“见缝插针”方式,在土层较深厚的石槽、石缝中整地栽植本地乡土树种栾树、榕树等大苗,在土地层瘠薄地段栽植柏木营养袋小苗,在岩石大面积裸露、条件最恶劣的地块,选择在石缝中栽植金银花等药用藤本植物进行覆盖,采取乔、灌、藤结合,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合理配置,达到绿化、美化之效果;

永宁镇康寨村,围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选择绿化效果好的女贞、栾树、柏木与能采笋的本地金竹进行合理配置,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又促进当地群众增收……

春回大地,栽种在这些示范点石旮旯里的各种树苗,齐刷刷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它们在向行驶在沪昆高速公路上的人们展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固土保水+特色种植:石旮旯里“不差钱”

2013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论坛”上,“关岭模式”成为石漠化治理典范,备受关注。专家指出,“关岭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既搞好石漠化治理,又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在前往石漠化“重灾区”关岭自治县板贵乡的路上,关岭自治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着板贵的“乡情”。

“板贵”因木材稀少而得名,是我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和石漠化重灾区。这里山高坡陡、土层贫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全乡近2万亩耕地中,只有不到2000亩水田。水资源严重匮乏,年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

当我们踏上板贵乡的土地,却看到了这个“曾被专家确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呈现出喜人景象:在板贵乡“万亩花椒基地”,一株株长在一行行坡改梯土层里的花椒已长出新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来到板贵乡花江大峡谷的人,都会被这里漫山遍野的石头所震撼。当地农民告诉我们,电视剧《绝地逢生》一些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即使源自现实题材,电视剧终究经过了艺术加工,而现实中的板贵人,却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绝地逢生”之赞歌。

说起与花椒的渊源,曾经担任过板贵乡党委书记的退休干部罗昌荣感慨良多。20多年前,板贵乡全乡农民年人均持粮不足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全乡每年需要150万公斤救济粮,才能勉强度过近半年的“断粮”时间。

后来,当地干部群众向石头山“宣战”。全乡人在贫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建池蓄水,并制定了“坡改梯+绿色经济作物+小水利+科技”的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十多年努力,完成坡改梯面积2万多亩,使全乡人均增加耕地0.19亩;人均占有粮食翻了一番,达到400公斤;种植地埂经济林木20余万株。通过综合治理,筑起了一道道护山长堤。

地造起来了,肚子能吃饱了,但“就差钱”的日子让群众觉得不踏实。农民能否增收,是石漠化治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1997年底,根据当地气候、土质、温度等,板贵乡决定发展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收的花椒种植。随即,乡政府投入7万元建起300亩花椒示范园。两年后,示范园种植在石头缝里的花椒树开始挂果,三年后开始大面积采收。2000年开始,家家户户陆续在荒山地里种起花椒。

板贵乡政府负责人介绍,该乡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板贵花椒”因品质优良远近闻名,成为贵州知名品牌。10年来,花椒收购价格一直保持平稳,鲜椒价格每斤8至10元。经过多年发展,全乡花椒产业每年总产值稳定保持在五、六千万元左右。板贵人通过不屈不挠的“战斗”,让石旮旯山的亩产效益从不足200元跃升至上万元。

如今,地处北盘江和打邦河流域的上关、断桥、花江等乡镇,皆已发展花椒种植。关岭县这个“石漠化王国”里的农民,在石旮旯里过上了“不差钱”的好日子。

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关岭“不吝啬”

自2001年民兵探索石漠化治理伊始,关岭治理石漠化之路已然走过十余个春秋,成效卓著。但是,目前尚有可供造林绿化的荒山和陡坡耕地28万亩,造林绿化任务仍然艰巨。对关岭而言,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是其缩短差距、迎难而上、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新起点。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岭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资金较为紧张,但在造林绿化、治理石漠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却毫不吝啬。

2014年起,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加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投向县乡村造林绿化。截止目前,共争取到各级造林绿化资金26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县乡村造林绿化资金近1000万元。此外,从今年至2020年,县财政每年整合安排200万元,建立造林绿化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造林绿化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关岭县还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领导小组。为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关岭县推行领导办点,以点带面全面造林。按规定,县级领导办点,每人不少于200亩;乡镇(街道)领导办点,每人不少于50亩。

“2014年,关岭自治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6.51%。”关岭自治县林业局局长甘铁源说,该县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28万亩荒山和陡坡耕地造林绿化,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责任编辑/蒋叶俊)

猜你喜欢

关岭旮旯全乡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旮旯里的“田野式”拍摄——一位第一书记的镜头与镜头中的百姓
“关岭牛” 出山
泥叫叫
东北这疙瘩
关岭县关工委开展“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宣讲活动
“关岭牛”勇闯小康路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