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钉钉子精神狠抓“三农”工作落实
2015-02-27文丨张
文丨张 平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稳,则天下安。近年来,贵阳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三农”工作有关精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千方百计抓落实,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首先是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一产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0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845元,超全省平均水平4180元。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及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形成了乌当新堡香纸沟、开阳“十里画廊”等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了统一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再者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按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精、产业链条完善”的思路,紧紧围绕市民的菜篮子、餐桌子、奶瓶子和果盘子做文章、下功夫,八大产业的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尤其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聚集度,全市农业产业80%以上都聚集在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去年贵阳市白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息烽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在全省考核中进入前10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6位。成绩来之不易,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
当前,贵阳市同全国、全省一样,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项战略任务更为重要而紧迫。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把握,用钉钉子精神狠抓“三农”工作落实。
当前,贵阳市同全国、全省一样,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项战略任务更为重要而紧迫。(作者供图)
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党中央连续12年出台关于强农惠农的1号文件,主题一年比一年深化、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充分表明了中央狠抓“三农”工作的坚决态度和坚强决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书记强调,越是发展形势好的时候,越要重视强化“三农”工作。贵阳农业基础薄弱、“大城市、大农村”二元格局还未根本性改变,城乡差距明显,农业产业还是“弱势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近190万人还生活在农村。对贵阳来讲,抓农业就是解决470万人吃饭、吃菜、吃肉、吃水果、喝牛奶等民生问题;抓农业就是补齐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短板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认识和新高度,为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各级各部门必须不断深化认识,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只能重视不能忽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始终坚持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折腾。市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阳“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就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明确了“突出一个总体目标,突出三个核心理念,突出五个主攻方向”的战略目标。贵阳市必须坚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方向,持之以恒地抓。一是主动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始终保持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力。近年来,贵阳市“三农”工作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贵阳市作为省会,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落实。三是充分激发改革开放的活力。善于借势成事,借船出海。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制、水利和林业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始终坚持推动“三农”工作发展劲头不懈怠。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始终保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一是在整治农村“脏乱差”上下功夫。与美丽乡村、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整合资金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用1年时间完成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各区(市、县)的主体责任和乡(镇、社区)的直接责任,层层压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在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美丽乡村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在农业园区提质增量上做文章,已有的省级、市级园区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产出效率,同时,具备发展农业园区还没有建立的,要因地制宜,再谋划一批园区,力争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再让20—30个园区挤进省级、市级园区盘子。继续按照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示范带动的思路打造几十个精品示范村寨,除主城区外,每个区(市、县)至少有一条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到今年底,全市实现普及型创建点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100个以上,形成美丽乡村示范带10个以上。三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研究布局项目时,既要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又要与规划建设部门充分沟通,避免农业项目选址不当,导致农业项目重复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充分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促进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四是在补齐农村社会治理短板上下功夫。农村社会治理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贵阳市社会治理的重心主要在城市,农村社会治理还是工作的短板。要按照“条专块统”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消灭“空壳村”的步伐。加强法治宣传,引导村民订立、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开展自治,加强自我管理,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清镇市绿色蔬菜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阳市委办公厅供图)
始终坚持扶贫攻坚的力度不减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第一个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月17日,赵克志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扎实抓好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持续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按照目前的标准测算,贵阳市还有1.44万农村贫困人口未脱贫,还有150个贫困村未摘帽,还有近20%的农户收入低于4300元的小康标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要实现全部贫困村摘帽,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扶贫攻坚工作,向扶贫死角宣战。一是继续深化精准扶贫。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要求,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深入推进精准式扶贫,做到“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持续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选派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进村驻户开展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村(农户)理清发展思路,为村(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项目,落实资金,做到真帮实扶。三是强化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一些区(市、县)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底数不清、措施不实、效果不好,认为经济发展了,无贫可扶了,没有真正深入基层,关心了解群众贫困现状。还有一些区(市、县)扶贫开发机构不健全,一些乡(镇)无人办事。区(市、县)作为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认真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改革要求,切实对实施项目决策、审批、实施和监管负总责,把责任层层传导。四是创新扶贫开发的方式。各级各部门要拓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视野,在做好精准扶贫的同时,跳出扶贫看扶贫、干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把扶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通过整体扶贫、绿色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多管齐下,扎实推动扶贫工作。
始终坚持抓好“三农”工作的良好作风不松劲。实现“三农”工作的各项目标,必须以好的作风保证工作的落实。一是强化责任担当。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上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三农”重点难点问题亲自协调处理,亲自督促落实。分管同志要具体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二是强化统筹调度。按照市委“统起来”的要求,强化工作统筹调度,严格执行“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讲评、半年一观摩、全年一考核”的考评机制,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奖惩机制,不折不扣抓好责任落实。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克服机关化衙门化倾向,深入田间地头,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干部在一线考评,形象在一线树立,以优良的作风保证工作的落实。
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责任重大。只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贵阳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霍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