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两条湘江水

2015-02-27贾天兵

当代贵州 2015年6期
关键词:沁园春湘江长沙

两条湘江水,三载毛泽东!载起的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

说起湘江,就会想到湖南;想到湖南,就会想到毛泽东。这里说的湘江,是发源于广西兴安,流经东北方向湖南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最后在岳阳的湘阴县注入洞庭湖的那条湘江。这条湘江水养育了毛泽东,也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

1917年,深受老师杨昌济影响的毛泽东撰写了《心智的能力》一文。1918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杂志创刊号出版,在他撰写的创刊宣言中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湘江评论》的第2期上,毛泽东又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

从1914年赴长沙求学到1920年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毛泽东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每一步都是在湘江之畔完成。

1925年,毛泽东离开湖南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沁园春·长沙》。其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情豪迈之句。《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青春宣言,也是他给自己母亲河的离别赠言。他再次回到这条湘江水边,已是9年之后,那时已经完全是另外一种境况。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经过五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已经走上长征路的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队伍已经从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红军在湘江源头突破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企图,形势的变化让毛泽东在湘江发源地经历了这既壮烈又令人心痛的一幕。

这支寄托着他的理想与抱负的队伍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中国革命难以预知的方向,军事路线上的严重错误……这一切都让毛泽东难以释怀。

就在这令人极为心痛的时刻,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正在向毛泽东慢慢靠近。

经过湘江一战,红军上下充分地认识到了既有军事路线的问题。严峻形势下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危急时刻,自从在通道会议上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转兵贵州以后,经过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全党和全军要求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就是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会在另外一条湘江之畔发生。

据说,早在1月7日红军第一次攻占遵义的早上,毛泽东骑马眺望遵义城的时候就发现街面上很多店铺所挂的招牌中都有“湘江”两个字,当时他还以为这是来这里做生意的湖南人的店铺,结果却有人告诉他眼前的这条河就叫湘江。当时毛泽东听了一怔,说了一句:怎么,这条河也叫湘江?当天下午,毛泽东还专门带着警卫员到这条湘江旁察看。

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再次进入了最高领导层,这既是毛泽东个人也是整个长征中最为关键的转折。就在写下《沁园春·长沙》之后的第10年,毛泽东在遵义的湘江之畔开始真正地“指点江山”。

毛泽东字润之,含润泽东方之意,正是湖南的湘江润泽了青年毛泽东,让他思考人类和社会的道理;同样还是在这条湘江的源头,湘江战役中的惨败给毛泽东带来了一次机遇;而贵州的湘江则给了中年毛泽东无限的力量,让他担负起谋求国家、民族光明前途的重任。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如果不是当年的湘江一战,很难想象红军能够走完长征。一支8万多人的队伍,不经过磨炼是无法在思想、精神和行动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湘江一战的重大挫折,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掉队了,有的人离开了。正是这样一种选择,让幸存下来的人们坚定了信念,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这才使得红军经得起日后更加艰苦、危险、漫长的考验,才会迎来最后的胜利。这很残酷,但却是事实。同样,如果不是湘江一役的惨败,人们就不会及时地认识到军事指挥上存在的问题,就不会尽早、主动地变换领导人,改变军事路线,那么红军就不可避免地还会遭遇重大损失。

两条湘江水,三载毛泽东!载起的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两个地方不同的两条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与毛泽东的人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说百川东到海,在中南之地出生成长且与两条湘江水有着不解缘分的毛泽东最后走进了中南海,由革命党领袖成为执政党领袖。(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沁园春湘江长沙
《中餐厅5》官宣,长沙又要火了!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湘江魂
沁园春·赞中原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沁园春 雪
湘江渡
沁园春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