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氏与播州:穿越千年的历史叙事

2015-02-27

当代贵州 2015年30期
关键词:播州杨氏海龙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杨氏统治播州700余年间,历代中央王朝对播州地区的治理政策经历了羁縻政策向土司制度的转变,杨氏家族则是播州从羁縻政策到土司制度推行的亲历者和执行者。

仲夏的海龙屯,草木青翠,清泉汩汩,鸣蜩嘒嘒。记者沿着三十六步“天梯”攀爬而上,古道险关、断壁悬崖、倾圮“王宫”、残砖片瓦,与秀美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415年前的这个季节,一场惨烈的战争在此上演。数万明军兵临屯下,与播州土司杨应龙率领的播州军展开了激烈厮杀。农历六月六日,明军在围攻海龙屯48天后破屯,海龙屯血流成河,杨应龙自缢而亡,持续114天的平播之役终结了杨氏700年基业。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重新回望这段历史,诸多遐想涌入脑海:杨氏土司与播州是什么关系?平播之役意义何在?海龙屯留给我们什么?

穿越千年时空,回到唐朝,从杨端入播说起。

从羁縻政策到土司制度

播州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杨氏家族的历史,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地方土司史。

据道光《遵义府志》载,播州于唐贞观十三年(639)易朗州而名。唐大历五年(770),播州僚人“反叛”,泸州僚族首领罗荣率军平定收复播州,对播州实行世袭统治,播州成为唐代羁縻州之一。

唐乾符三年(876),杨氏先祖杨端偕八姓族人兴兵,自泸州、合江入播州,取代罗氏建立了自己在播州的统治,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氏家族在播州的统治历时30世725年。

700余年间,在杨应龙举兵抗明之前,杨氏家族大多能与中央王朝和平共处。

杨氏家族世守臣节,重视文教。南宋初年,史书记载,杨氏第11世杨选,官封武经郎,始兴文教。13世杨粲“喜儒而好礼”,建学官,倡儒学,并制定《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侫,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杨粲身体力行。15世杨文大倡儒学,在播州各地修建孔子庙。17世杨汉英“究心濂洛之学,为诗文,典雅有则,著有《明哲要览》九十卷、《桃溪内外集》六十卷”,曾三次赴京朝觐,成为名噪京师的学者、诗人。杨氏世守家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继承的稳定性,也为播州文化教育发展和儒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郑珍如是评价:“然则(播州)天荒之破,杨氏之功也。”(道光《遵义府志》)。

1600年,平播之役终结了杨氏土司七百年基业。图为海龙屯飞龙关遗址。(贵州图片库供图)

杨氏家族忠诚守土,奉调从征。宋元交替之际,战事频繁,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播州杨氏女奉调邕州(今广西境内)征讨侬智高,到宋神宗元丰间杨贵迁父子奉调泸南(今四川泸州市南部)征讨罗乞弟;从南宋开禧间杨粲率师四川征讨吴曦,到杨价、杨文、邦宪三代抗蒙从征及元大德年间杨汉英之征宋隆济、蛇节叛乱,播州军屡受褒扬。

杨氏家族臣服中央,定期纳贡。自元代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策略由羁縻制过渡到土司制。16世杨邦宪受元之“招抚”,元世祖授其为宣慰使,此后杨氏土司“每岁亲贡方物”。明朝时期,杨氏土司纳贡也颇为频繁,据《明实录》统计,朝贡次数多达137次,明廷对播州土司也给予恩赏。

尽管经历唐、五代、两宋、元、明朝代更迭,但是杨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良性互动使杨氏家业得到持续的繁荣,到了明万历年间,播州杨氏土司的领地“上齐乌江,下至重庆,左抵合江,泸州,右齐湖广柳杨、石柱”(《遵义县志》),势力庞大,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说,即土司之巨者,为思州田氏、播州杨氏,两广为岑黄两姓,四大土司以播州杨氏为巨(谭其骧:《播州杨保考》)。

遵义海龙屯遗产管理局副局长朱静波认为,中央王朝对南方诸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唐宋两代主要推行羁縻政策进行统治,在元明清三朝主要设置土司进行管辖。杨氏统治播州700余年间,中央王朝对播州地区的治理政策经历了羁縻政策向土司制度的转变,杨氏家族则是播州从羁縻政策到土司制度推行的亲历者和执行者。

从违抗中央到“改土归流”

明王朝与杨氏土司的相安无事终究在万历年间打破沉寂,起于30世杨应龙与明军的一场对抗。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杨应龙接任宣慰使,时年21岁。

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杨应龙在接任前期尚能“尽臣节”,服从调遣,征战不遗余力。如万历十四年(1586)往征松潘,次年征“蜀夷”,十八年(1590)征叠茂,战功赫赫。而且,杨应龙在万历元年(1573)至十六年(1587),朝贡方物十余次,数量极多,多属名贵,有金丝楠木、战马等,杨应龙因此也功封“都指挥使”“骠骑将军”。

事件的转折发生在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巡抚叶梦熊上疏状告杨应龙“凶恶诸事”及巡按陈效历数杨应龙“二十四大罪”,要求发兵“征剿”,此后,杨应龙与明廷的关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当中。

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明神宗委任原山东巡抚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兵务,专征播州。次年二月初,明军在重庆誓师,兵分八路,计24万人参战。至四月下旬,播军全线溃败,退至海龙屯。六月六日,明军乘势偷袭,从后屯万安关杀入屯内,杨应龙自缢而亡。

这场战争被视为万历时期“三大征战”之一(其余两次分别为平定西北哱拜叛乱、抗倭援朝)。平播战役后,明廷乘机对西南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廷将播州一分为二,设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废除杨氏所辖五土司,以其地设为平越军民府,隶贵州,并设黄平州,湄潭、瓮安、余庆三县;设龙泉县隶石阡府。(民国《贵州通志》)

贵州地方史专家张桂江认为,平播战役是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定思州田氏土司建立贵州行省后又一次使用兵力完成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事件,铲除土司势力,使之纳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用流官代替土官,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长期从事土司研究的遵义师范学院陈季君教授认为,“改土归流”设府州县之后的播州地区被纳入中央集权范围,在行政方面成为全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也相应地加强了对播州地区的管辖,一改往日土司割据的局面,为播州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播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隐藏深山到走向世界

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提交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土司遗址”的申请,遵义海龙屯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联合成功申遗,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

1980年首次到海龙屯探寻遗址的文物工作者葛镇亚老人回忆,当时路上乱石堆堆,扒开茅草见古墙,道路荆棘遍布,关口杂草丛生。从发现海龙屯到如今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财富,海龙屯在葛镇亚眼中,在35年间实现了大跨越。

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启动了土司遗产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一场针对该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随即展开。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海龙屯考古队队长李飞告诉记者,考古工作对全屯的城墙、关隘进行调查、试掘和测绘,对海龙屯不同时期城池轮廓的变迁有了新认识;基本厘清了“新王宫”的格局、年代和性质;基本解决了建屯所需的砖、瓦、木、石的来源问题;对屯上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了有效梳理。

考古的介入,揭开了海龙屯的神秘面纱,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具象的材料和价值判断支撑。

李飞介绍,海龙屯土司遗址重要的意义是,它是我国历史上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重要制度——土司制度的实物载体,它所承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实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民族生存与社会管理智慧,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表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获得是贵州的骄傲,随之而来最大的焦虑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是更大的责任。

对此李飞也认为,申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保护的手段。

隐藏于深山中的海龙屯,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彰显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播州杨氏海龙
Fort Besieged
奇妙的“中华海龙”
海龙与海马
作品选登
播州区老年大学启用微课堂新模式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海龙卷是什么
播州杨氏土司军队建置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