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2015-02-26张旭
张旭
(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张旭
(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鹤岗市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软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内的植物物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多样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在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以及草本各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灌木层和乔木层的指数。 连山关五加1号是从野生植物短梗五加(Acanthopanaxsessiliforus)中经过多年栽培驯化,选育出的一种高产优质短梗五加新品种,该品种显著特点是茎干粗壮、皮刺少、叶片深绿、产量高、抗黑斑病、适应性强。可以露地栽培或棚栽。该品种适合在我国东北地区种植。
关键词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 短梗五加;连山关五加1号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东南与佳木斯市接壤,西与伊春市相邻,处在“两江一岭”(即黑龙江、松花江、小兴安岭)围成的三角区域。境内有梧桐河、鹤立河、嘉荫河等主要河流。全市可分为低山丘陵、漫岗、平原、沟谷及漫滩等5种地貌类型。
鹤岗市下辖鹤岗市区和萝北、绥滨两个县,全市面积约1.46万km2,人口大约110万,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这里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鹤岗市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为2.7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40 mm,无霜期约为152 d。在植被区划上,鹤岗市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但随着人类活动日趋频繁,使森林植被不断受到破坏,物种多样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探索森林采伐后鹤岗地区自然植被的更新和恢复的特点,以便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对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更好地保护,对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中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进行了调查。
1调查方法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1.1 样方的设置
在萝北县、绥滨县、鹤岗市区等地分别选取采伐3~6年后的软阔叶混交林,根据各个时期样地中植物物种出现的情况,来进行分析。调查时间为:2014年6—9月间,分别选择采伐后4 a、采伐后8 a和未采伐3个阶段的软阔叶混交林进行调查。根据林场提供的采伐设计,分别选取采伐于2006年、2010年的软阔叶混交林皆伐迹地及未采伐的软阔叶混交林,共设置边长为20 m的正方形乔木样方12个,其中鹤岗市区4个,萝北县7个,绥滨县1个,每个乔木样方内设4个边长为2 m的正方形灌木样方和4个边长1 m的正方形草本样方。总共设乔木样方12个,灌木样方48个,草本样方48个,即在未采伐的、采伐后3 a的和采伐后6 a的软阔叶混交林中分别设4个乔木样方,16个灌木样方和16个草本样方。在固定乔木、灌木、草本样地、样方的边界后,现地测量并记载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名称、数量、高度等因子。
1.2 指标的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的指标为: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2调查结果
经调查统计及计算分析后发现:
2.1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中,乔木植物物种丰富度从采伐后4 a到8 a再到未采伐呈渐增趋势;灌木物种丰富度从采伐后4 a到8 a再到未采伐也呈渐增趋势; 软阔叶混交林的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在采伐后4 a及采伐后8 a的变化不大,未采伐的软阔叶混交林基本不变;
2.2物种多样性指数情况:采伐后4 a、采伐后8 a以及未采伐的软阔叶混交林中各层次表现为草本层的指数>灌木层的指数>乔木层的指数;
2.3在具有相同采伐时间的软阔叶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规律为:草本层最大,灌木层最小,乔木层介于二者之间;
2.4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采伐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 采伐后4 a的多样性指数较小,采伐后8年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未采伐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则是在采伐后8年的最高,采伐后4 a的次之,未采伐的最低;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在采伐后4 a的最高, 采伐后8 a的最低。
2.5乔木层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在未采伐的状态下最高, 在采伐后8 a的最低;灌木层的物种均匀度在采伐后8 a的最高, 采伐后4 a的最低。
表1 软阔叶混交林中各恢复阶段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
3结论
经过采伐后的软阔叶混交林从采伐迹地开始自然更新过程,不同阶段的更新植物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差异较大。一般是草本植物及少量灌木较早进入采伐迹地,然后是灌木乃至乔木逐渐进入,随后物种间开始竞争,有一些物种被淘汰,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存活下来,逐渐形成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森林层次结构,直到乔木层物种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使环境基本稳定,一些草本植物不断消失,最终结果是多年未经过破坏的森林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其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较低。通过对鹤岗市软阔叶混交林采伐后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过程,更好地为生态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上)[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
[2] 马克平,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下)[J].生物多样性,1994,2(4)231-239
短梗五加新品种连山关五加1号的栽培技术
刘海波
(本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局,辽宁 本溪 117100)
短梗五加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野菜植物资源,因其风味独特、清香可口,即可用于清炒、凉拌、蘸酱、煨汤、做馅等,也可作为中药应用,其干燥的根、茎是刺五加的替代品,具有强筋骨、补肝肾、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
1995年,本溪县林业局在县域内开展了短梗五加的引种栽培,从连山关镇摩天岭村野生自然生态条件下,混合采集不同居群的多年生植株,在县林业局种苗基地进行驯化栽培。1996年秋,优选单株生长势强、株形及叶片形态相近、产量高、不发黑斑病的种株,采集其成熟种子进行播种试验。通过种子繁育、植苗及多次单株优选和提纯复壮,在克服了栽培适应性、制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于2003年选育出品质优、产量高的新品种“连山关五加1号”,并大面积栽培获得成功。经过近10 a的连续观察,新品种基本特点稳定。
2013年9月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备案并命名,准予推广。目前,全县已引种栽培面积达1.1万hm2。
1品种特征特性
连山关五加1号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树皮黑灰色,有纵裂纹;枝疏生坚硬的短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片3~5枚,短柄,长圆形或倒卵形,叶长4~12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10 cm,有散生的硬刺或无刺。伞形花序呈头状,球型;花萼绿色,多毛,有5个小齿;花瓣5枚,椭圆形,白色;雄蕊5枚,黄白色;子房2室,花柱2个。浆果扁圆形,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该品种多采用种子繁殖方法。采收在9—10月,播种在4月中旬,次年4月中下旬定植,第3年可采收长度为15~18 cm嫩茎,收获期4月下旬—6月上旬,年可采收2~3次。产量16 500 kghm-2左右。
该品种最大的优点是品种生长势强,商品性好,更加适合食用,产量高,抗黑斑病较强。
2栽培技术要点
种子育苗生长2年后移栽定植。春栽在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20 cm左右时进行。栽植前要进行修根,剪去根长的1/3。开穴植苗,做到不窝根、不露根,覆土至根茎交界处即可。菜用的株行距为30 cm×30 cm,果用的株行距为100 cm×150 cm。每年6—7月进行1次中耕除草。每年萌芽前施优质农肥30 000 kghm-2,在植株一侧开沟施入。
菜用的1 a可采收3茬以上,入伏后停止采收。平茬时间在立冬后树液停止流动的季节进行,用割灌机贴地面全部剪除,平茬后施入农家肥37 500 kghm-2。
果用的在栽植第1年不修剪;第2年保留2~3株生长健壮的枝条做主枝,并定干,定干高度80~100 cm;第3年幼树结果初期每个主枝上保留5个侧枝做延长枝,其余的剪除;冬季对延长枝及时短截,控制树冠高度在1.7 m以下;盛果期主枝的延长枝要轻剪,剪掉树冠内的细弱枝、病虫枝和下垂枝;老树更新进行回缩重剪。
菜用的在4月下旬—5月下旬,待嫩茎长至一定长度即可采收(通常达15 cm左右),以叶半卷未完全展开为最佳时期;果用的在9月末—10月上旬,浆果完全变成紫褐色时采收。
该品种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病斑多时相互合并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使叶片焦枯、畸形,引起早期落叶。生长季用扑海因、多抗霉素、大生M—45等药剂防治,7~10 d喷1次,连续使用3~5次。虫害较少,如有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即可。
中图分类号:Q94 Q949.763.2
文献标识码:A 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5.040 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5.051
作者简介:张旭(198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工作. 刘海波(1976-),男,吉林德惠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林业产业开发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13 2015-01-27
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5-0100-01 1005-5215(2015)05-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