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贝虾”

2015-02-26李罡

生物进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动物群侏罗世软体

李罡

神秘的“贝虾”

李罡

小小的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节肢动物。它的长度一般在几个毫米到两个厘米左右,目前所知最大的叶肢介是发现于美国的4.2厘米长的壳体化石。叶肢介身体包括软体部分和壳体部分,它的软体部分像虾,包括头部、胸腹部和尾部。软体被包在左右对称半透明的几丁质外壳里面,壳形像贝壳一样,有圆形、椭圆形、卵圆形不同的样子,因此人们也为它起了一个可爱的俗名叫“贝虾”。

1、叶肢介软体形态构造

它们的头上有一对无柄的相距很近的复眼和两对触角(图1)。第一对触角是它的感觉器官,一般细小,单节或多节,上有感觉突,突起上长有坚硬而细小的刚毛。第二对触角鞭状,双枝,每枝再分节,是主要行动器官,使它们活动自如,但速度很慢,据观察1厘米/秒左右。它们的胸部和腹部一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有些种类可凭生殖节的位置来区分。一般胸腹部有10-40多个体节,每个体节上长有一对附肢,从前向后附肢逐渐变小。它们的附肢也叫游泳足,是辅助行动器官,可用于游泳、呼吸和搅动泥土觅食。叶肢介尾节侧扁,成为了叶肢介分类的重要特征,棘尾类叶肢介尾节背面长有两列细刺,它的后端上方伸出一对锐刺,下方具有一对强有力的尾叉,也称尾爪。

图1 叶肢介雄性个体躯体形态及其构造简图(参照张文堂等1976,图1)

1.网格叶肢介生长带上网状装饰;2.粗强壳叶肢介生长带上的线脊装饰;3.优美叶肢介生长带上的线脊装饰;4.真瘤模叶肢介生长带上的装饰。

2、叶肢介的性别、繁殖和发育

可以将它们分为雌性、雄性异体和雌雄同体三类。因此也就演变出三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即雌雄异体配对、雄性和雌雄同体配对以及雌雄同体个体单独完成。成虫的性别一般是通过卵的出现与否来判断的,如有卵的个体为雌性,无卵的个体为雄性。另外也可以根据软体第一对和第二对附肢的姿态来判断,雄性个体第一和第二对附肢演变为执握肢(图1)。判断化石叶肢介的性别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般认为壳体背缘拱曲较大的是雌性,而背缘较平的是雄性。叶肢介是卵生的,而卵有两种,即薄壳的夏卵与厚壳的冬卵(或叫休眠卵)。前者产出不久就会孵化,开始了它们新的征程。后者则很厉害,拥有抵御低温和干燥环境天赋,甚至多年后在合适的环境中也可以继续孵化。休眠卵的这种超能力保证了它们可以通过鸟类或其他动物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风力进行远距离的迁移。

在适宜条件下它们的卵首先孵化出无节幼体,随后它们通过一系列蜕皮过程,体形不断壮大,体节和附肢逐渐增多,构造也愈加复杂。棘尾类叶肢介的壳体在蜕皮过程中并不脱落,而是在老壳体下面分泌一层新的、更大的几丁质壳体,使得壳体在原来基础之上增加一条生长线(半圆形同心线)。壳体上两条生长线之间环形带状区域叫做生长带。在生长带上会有小巧而精致的装饰呢,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同时也是化石叶肢介分类学重要特征之一(图2)。

3、叶肢介的生态特征

图3 稻田水体中正在交配的叶肢介

叶肢介一般生活于小的暂时性的或长期的碱性内陆池沼。它们常常出现在水塘、路边沟水坑里,甚至是废弃路上车辙的水坑里也会出现它们的身影。只要雨季来临,水塘物理、化学条件在一段时间维持在一定范围以内,如pH值在6.6-9.5之间,盐度稳定在0.05-1.00%以内,温度保持在4-34℃范围,它们就能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也就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4、叶肢介的时空分布

现生叶肢介包括四科,锐眼蚌虫科、渔乡蚌虫科、狭蚌虫科和蚌壳虫科。它们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因为受气候条件的控制,以热带和温带地区最丰富。在我国、日本、北美、欧洲和澳洲都有发现。化石叶肢介分布更广,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它们的足迹基本遍及世界各地,甚至连南极也不放弃。

以往在欧洲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中发现它们的化石记录较多,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较少。亚洲情况与此相反,古生代发现的化石较少,中生代它们却“枝繁叶茂”,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侏罗纪是地球历史中的温室地球时期,我国发育了大面积的湖相沉积,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记录。通过研究发现,在早、中侏罗世时期我国南北方发育了统一的叶肢介动物群,如早侏罗世的白田坝古渔乡叶肢介动物群,中侏罗世自流井真叶肢介动物群(图4)。到了晚侏罗世我国南方和北方叶肢介动物群发生分异。在四川盆地和云南地区发育的是滇中似东方叶肢介动物群,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青海叶肢介-茫崖叶肢介动物群。而在我国北方发育了假线叶肢介动物群(图5)。因此,小小的叶肢介告诉我们1亿五仟万年前中华大地发生了巨大的气候遍迁,使得我国南方和北方发育了不同的叶肢介动物群。

图4 我国早、中侏罗世叶肢介古地理分布图

图5 我国晚侏罗世叶肢介古地理分布图

猜你喜欢

动物群侏罗世软体
海底电缆保护的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抗拖锚稳定性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分析
Rock paintings in rainforest
晶格型模块化软体机器人自重构序列
浅议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早侏罗世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
会捉苍蝇的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进展
标本探访之旅
——黑龙江省猛犸象动物群之奥妙
安徽繁昌人字洞及周边更新世遗址中出现的北方动物化石
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