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区县党报“融合发展”转型中的突破

2015-02-26高晓燕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新媒体互联网

高晓燕

(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 九龙报社,重庆. 400000)

浅谈区县党报“融合发展”转型中的突破

高晓燕

(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 九龙报社,重庆. 400000)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新媒介的加速度发展,让众多需要媒介达到传播效果的个体,从以前的传播“客体”变为“主体”,一时间,自媒体风起云涌。信息源的多样化和主动权变迁,让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融合发展”已成为几乎所有传统媒体被逼走上的生存之路。而其中,区县党报的处境更显尴尬。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区县党报存在的价值,以及其通过“融合发展”实现转型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区县党报;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央编辑部;采编人员转型

2015年7月,对于香港媒体界而言,堪称黑色月。2015年7月11日,有56年历史的《新报》因巨额亏损宣布停刊;2015年7月17日,创刊76年的《成报》因股权问题暂停发行印刷版;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将裁员一半,2015年9月决定是否结业……

“纸媒已死”,似乎已成为越来越多传播学专家的陈述句。不仅仅是香港,全球的纸媒,乃至整个传统媒体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尚不知得失的“互联网+”的考验,若不迈步,难逃一劫;若迈错步,也不过殊途同归。

在所有正在寻求并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传统媒体中,区县党报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互联网+”的时代,它需要面临的“经济”考验较小,而若因此放弃转型,其将最终失去存在价值。若要进行转型,在财政支撑持平或持续缩减的背景下,又该如何突破财力、人力、方式的束缚?它们是进是退?是舍还是争?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特殊身份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区县党报和存在价值及优劣势分析

(一)区县党报的存在价值

在众多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纸媒的“唱衰论”中,区县党报似乎面临着更为尴尬的处境。在重庆,区县党报是财政全额拨款面向大众免费发放的报纸,尽管多为“内刊”,但在区县宣传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区县各级信息源已经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分化了原来区县党报固有的读者群,也让报纸生产的信息显得重复化和严重滞后。与此同时,日益紧张和严格的财政预算,令区县党报的投入和产出比越来越大。于是乎,有不少人认为应当取消区县党报。那么,区县党报真的已经完成其使命,没有存在价值了吗?

(1)区县报党报是区县党政引导舆论的客观需要。在自媒体疯狂激增的背景下,舆论导向也呈分散化演变,尤其是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改革深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若失去了宣传舆论的“主心骨”,任由自媒体信息充斥舆论,只能让矛盾更为激化,以致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党的地位根基,破坏发展安定环境。区县党报虽然“小”,但在辖区内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具有直接的、稳固的舆论价值导向作用,是唱响区域“主旋律”的重要阵地。

(2)区县党报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尽管有都市报,尽管有诸多部门、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自媒体,但因为区县党报的专业性和功能侧重的特点,区县党报依旧会是区域发展最专业、最忠诚、最完整、最严谨的记录者,尤其对地方史的编著,显得尤为重要。

(3)区县党报是辖区单位和居民最大的公开的“官方”展示平台。区县党报的政治身份,让它具备了“官方”的形象,就算自媒体影响力再大,就单位而言,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变为“自娱自乐”,他们需要通过官方途径“正名”;而辖区居民,则更希望能够通过本区县的官方媒体获得微观的政策与资讯。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报》为例,创刊5年多来,主动通过各种渠道索要报纸的人群不断增加,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并且是该报忠实的读者群体。

(二)区县党报的优劣势分析

(1)劣势。较之新媒体,区县党报的劣势是显见的:一是速度慢,时效性不能满足当前公众对于信息快捷需求。二是没有选择性,只能局限于大众传播需求,各个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重合率低,对分众人群缺乏吸引力。三是到达率,新媒体有跨时空的广泛到达率,这是纸媒的传阅率无法比拟的。四是平面化展示信息,与新媒体的可视听信息等无法相比。五是互动性差,这是由党报党刊的“舆论导向”“授予地位”等功能所决定的。[1]另外,区县党报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劣势,就是宣传色彩太浓,严格按照“党报话语体系”的规范模式生产新闻,与大众读者距离远,很难激起其阅读兴趣,更难赢得公众信任。其次,有限的新闻资源和地方意识的局限性,使区县党报在新闻选题、新闻深度、包装策划上都很难做到进一步拓展,读者更易产生“审美疲劳”。

(2)优势。即便区县党报的劣势明显,但相对新媒体,其优势也明显。首先是区县党报按传统模式生产新闻,有严格的编审程序,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得以保证。各种调查数据表明,尽管近几年新媒体的公信力有所上升,但仍然不及传统媒体,与电视、报纸还相差较远。其次是就“宣传工作”而言,区县党报有严格的政治纪律,队伍政治素质可靠,对舆论的导向和媒体的作用认识比新媒体更深刻,始终处于“主流价值”地位。其三是区县党报是有组织地进行新闻采编、发布活动,规范可控,而自媒体是随意的,不可控的。其四是区县党报的原创度,绝对高于碎片化、非完整化传播的新兴媒体,且在无经济利益之争的背景下,报道也显得更为客观、公正,不会因为残酷的市场竞争而丢失底线。

二、区县党报“融合发展”转型突破对策研究

区县党报在“互联网+”时代尽管面临巨大的危机,但至少在短时间内,其存在的价值不会被新媒体取代,它将依旧是区县党委政府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对纸媒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新媒体,把握好事与人两个方面的转型,探索出“融合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区县党报融合发展的事

(1)方向。区县党报要依托“融合发展”转型,决不能像蒙头苍蝇一样乱撞,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方向:一是必须坚持党报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树立和维持党报及其附属媒介的公信力。二是要在自媒体发展浪潮中迅速突破,就要树立明确的立场性,要有坚定的观点及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撑。对区县党报而言,传播和引导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本任务,针对读者“灌输式宣传”的厌倦情绪,党报及其附属媒介需要精彩而有深度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立场,需要集结一大批优秀的有观点的采编人员和专业队伍。三是从新闻的生产到媒介的选择,必须从读者需求出发,通过分众开发和传播,做到更加亲民。按经过阅读喜好细分的若干读者群体的喜好,来选择新媒介、选择内容、选择包装方式,以及选择从业人员,这是让区县党报实现“话语体系”转变的关键和赢得读者认同的制胜法宝。

(2)技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在区县党报尝试“借助”新媒体之前,首先要了解与新媒体相关的转型概念,与时下流行的“全媒体转型”、“融媒体转型”是有区别的,[2]关键要看区县党报自身实际的需要。“全媒体”讲的是“全”,转型即意味着将拥有庞大的各类媒体集群。例如,微信、APP,可能会是数个甚至数十个,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巨额的资金投入。而“融媒体”的重点在“融合”,传统媒体吸纳互联网思维,采用新媒体的显著元素,与新媒体互为配合。例如,“澎湃新闻网”,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迅速崛起于各大新闻网站,其更多地采用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甚至其页面设计也参考了纸媒的元素。“融媒体”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更加依赖于采编人员的个人业务素养,很难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3)内容。任何媒介,内容都是核心。在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区县党报尽管都纷纷建设了大量的新媒体群,但在内容上,仍然停留在“复制粘贴”的初级阶段,是简单地把报纸上的内容复制到新媒体上,[2]而没有将读者和内容联系起来,并进行市场细分,无法实现指向更加明确的精准传播。相反,在未经细分市场的前提下,大量推广新媒体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区县的APP,先“利诱”读者下载,读者不久后就删除或成为“僵尸用户”,然后再利诱、再下载、再删除,推广成本因此周而复始地投入、再投入。即便是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介也需要不同的表述方式。手机报的表述方式和APP是不一样的,就是微博和微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内容层面,区县媒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媒体分流。网站作为大众媒介和新闻资料库,重在全方位与全景式报道;纸媒作为小众媒介,为自己的读者群重点提供深度报道和精致阅读体验;以快捷和小众为主的移动终端,重在提示性阅读。由此,形成一个“报纸+网站+移动终端”的互动阅读模式,集小众而成大众。——变革组织架构。若传统媒体已是“后编辑时代”,那么新媒体便是“后后编辑时代”,传统流程是“记者采写—编辑发布”,而新媒体则是多重发布机制:记者采写完成即发布,因为每个记者就是一个“小媒体”,他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完全可以实时发布;记者提交编辑发布,此时的编辑将变身为全媒体编辑,他们负责将记者采写的信息“推送”到各个媒介平台。建设这样的全媒体发布机制,建立“中央编辑部”十分关键,它要求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哪怕是碎片式的信息上传到媒体“中央厨房系统”(稿库),各编辑将把这些信息作为原始素材,结合每个媒介的特性进行分析、选择、加工,然后发布出去。甚至,“中央厨房系统”可以向记者发布指令,根据编辑需求提供新闻素材、言论等。——强化活动策划。活动策划是联系线上与线下的重要纽带,这是众多报媒转型的经验之谈。例如,台湾联合报系,就成立了一个多达90人的活动部,专门负责活动策划,不仅网络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栏作者和先知分子,同时这些名人也为媒体聚集了庞大的读者群。

(二)区县党报“融合发展”的那些人

今天的传播队伍已不再是职业记者独家垄断,而是“用户产生内容”,公民即记者。未来的传播大军,将有更多公民记者参与进来。而不同的内容供应者,让新闻产生了“快”与“慢”的区别:“快新闻”注重实效、现场感和观点性,这类新闻的供应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公民记者以及观点供应商;“慢新闻”则强调深度、延展性、专业性,这类新闻的供应者一定是倾向于职业记者的。

(1)用好“快新闻”的“人”——公民记者以及观点供应商。公民记者的优势当然是弥补突发新闻现场的时间差,能第一时间还原现场,能发现更生动的一手材料和好新闻故事。然而其劣势在于不专业,政治责任感不够。对公民记者,区县党报一方面需要鼓励他们参与进来。例如,提供新闻线索、撰写短新闻等,利用党报的媒体资源积极帮助他们搭建自媒体平台,方便他们实时传播信息;另一方面,要对活跃的公民记者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专栏记者”。观点供应商,则需要建立起专家、学者、政要、公知的数据库,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观点供应商便能及时通过党报平台向公众发布观点,引导公众舆论。

(2)用好“慢新闻”的“人”——职业记者。首先,要转移职业记者的工作重心,让新闻慢起来。例如,《新京报》记者为了完成一项独家报道,在内蒙古驻扎了50天,寻遍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到位的调查采访。这样的采访力度和文本呈现是公民记者个体很难完成的。其次,要培养质疑精神。对职业记者来说,求得真相的可靠办法就是心存质疑。当然,这种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基于理性、独立的思考,是否定之后的肯定。第三,要培养职业记者充分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数据。大数据时代产生了新的记者种类——“数据记者”,学会从专业渠道获取海量数据,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发现和沉淀客观事实潜在的规律,最终以多元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就成了数据化时代职业记者的一项基本功。[3]第四,让职业记者转变叙事方式,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张立伟.纸媒进军新媒体,就要放大纸媒优势[DB/OL].编辑网.

[2]范以锦.纸媒数字化转型的三种模式的成败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3(7).

[3]潘新.新时代记者如何建构核心竞争力[J].中国记者.

中图分类号:GG221166..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7733--0022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新媒体互联网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