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015-02-26谌莹张捷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4期
关键词:外贸常态出口

谌莹张捷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贸行业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世界经济格局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入漫长调整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步入低增长、创新和品牌驱动以及贸易摩擦频繁的新常态阶段。

一、外贸新常态的特征

1.外贸增长进入中低速轨道

2014年刚刚结束,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月度统计报表,2014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27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3%。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外贸增速也在明显放缓,增速从前些年的两位数骤然下降至近3年的个位数,很多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利润下滑,甚至无法生存。

比较发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和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不理想,都远远低于2008年以前的增长速度。但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额又强势反弹,先后达到了33.9%和17.2%的增速。但从2012年开始,这种增势没能保持,2012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骤然下滑至3.3%,远远低于当年年初政府设定的10%的预期目标,2013年的5.7%也低于当年的预期目标8%。尽管政府已经将2014年的预期目标下调至7.5%,但从1月至11月的累计进出口额来看,只完成了3.4%的增幅,全年的增幅也是无法达到目标。

2.创新和品牌将逐渐成为外贸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

从作为外贸发展风向标的广交会的成交数据来看,近3年的成交金额在逐年下滑,这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会上传统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获得的订单数量和金额开始下滑,而具有专利技术或者知名品牌的外贸企业倍受青睐。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2014年秋交会上品牌展区的贸易成交率很高,具有技术、品牌和质量竞争优势的商家收获了更多的订单。其中,作为我国家电行业一线品牌的海尔、美的、海信、格兰仕四家企业在广交会的成绩尤其突出,仅在开展的前三天这四家企业的成交金额总额就突破了12亿美元。根据《欧洲时报》的报道,2014年出口企业分化十分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出口增速可以达到10%,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增速均在10%以下。

3.贸易摩擦成为常态

中国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而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与其他国家出现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总计有92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遭受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0.4%和136%。其中,6月份单月案件17起,环比激增128%,创上半年单月案件数量和环比增幅两项新高。与此同时,不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进入壁垒,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也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断设置各种贸易壁垒。

二、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放缓抑制了出口。从贸易组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APEC)、欧盟(EU)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2014年1月至11月,三者和我国的贸易额分别占到了总贸易额的63%,14%和11%。从国别/地区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或地区按贸易量大小排序包括: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德国和澳大利亚。从2014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这7个国家或地区和我国的贸易量几乎占了我国总对外贸易量的一半。从近3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平均增速为4.3 3%,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平均增速只有1.9%,而东盟的平均增速相对较高,达到5.27%,三者的增速都较金融危机之前有所下降。再看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近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仅有2.03%,香港地区相对而言是增速最快的,但也只有3.07%,日本、德国近年的经济增长更是表现乏力。经济的放缓也降低了这些国家(地区)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降低了进口贸易额。从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2011年4月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升至经济复苏以来的最高位,形成阶段性的价格拐点,从2011年5月起,在石油、有色金属、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水平持续震荡走低。2014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根据国内权威期货信息中心生意社的网站统计数据,本年58中大宗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5.45%,全年来看89.66%的大宗商品都在下跌,其中能源板块跌幅最大。另根据瑞银集团的调查,这10多年来持续进行的各种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以及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和升级,使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最主要买家,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了3倍。对于澳大利亚、南非等大宗商品贸易伙伴而言,我国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是10年前的4倍以上;对加拿大、智利和巴西而言,重要性是10年前的2倍以上。因此,这几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我国进口贸易额的冲击十分显著,这不仅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使我国这两年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了。

(3)贸易摩擦动力增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对本国经济进行保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涉及领域由传统产业向金融、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延伸。贸易保护措施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量化和监控。另外,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近3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却从10079亿元扩大到16094亿元人民币,这极易引发更激烈的贸易摩擦,给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2.内部原因

(1)产能过剩。在长期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包括高耗能的钢铁制造业、电解铝行业,也包括新兴的风力、光伏太阳能发电行业,造船和高铁制造业中的硅钢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却面临着内需外需都严重不足,从而大量积压。产品的积压致使过剩产业的原料需求也逐年下滑。以金融危机之前需求十分旺盛的铁矿石为例,根据世行的数据,由于我国钢铁制造业的严重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下降,铁矿石的价格在近3年猛跌了46%。

(2)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16到59岁)在2012年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后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持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未来较长时期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到29岁)的数量还会持续减少。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根据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从2369元增至3366元,每月增幅达到12%。同一时期,农民工的工资也从1417元涨到了2290元,平均年增幅达到了17.4%,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增速。面对连续几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工资水平,近几年很多外资企业陆续将部分工厂从中国迁移到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以及孟加拉国,包括服装制造业的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无印良品,家电制造业的三星空调、飞利浦、松下,食品类企业雀巢、达能、百事,互联网企业谷歌、乐酷天等等。一些外资企业的移出降低了我国的出口量,而劳动力价格的攀升推高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外贸企业大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直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纳入全球价值链的很多外贸企业都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生产和销售,这些企业主要的盈利来源仅仅是微薄的代工收益,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极度匮乏。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代工已无法继续支撑贸易发展速度了,而外贸企业的创新不足开始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外贸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外贸新常态带来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拉低了经济增长速度。近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投资和外贸。如果不考虑金融危机的2008和2009年,2011年之前外贸和投资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自2011年起,外贸的增速开始大幅下滑,从17.2%一路下降至5.7%,经济的增速也从原先的两位数陡然跌至一位数增长,尽管期间投资的下降幅度远不及外贸。由此可见,外贸进入新常态首先冲击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面,而且在激发其他经济驱动作用力之前,这种冲击不是短期行为。

(2)对部分外贸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面对外贸出现的新常态,外贸行业将出现大规模的洗牌和换血。传统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以及缺乏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中小进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症结性”问题将凸现出来。在外贸新常态中的结构调整时期,我国部分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中间一些规模较小的来料加工外贸企业因订单大幅减少而无力经营,而类似于富士康这种大规模的代工企业也经营越来越困难。由此可见,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在进入外贸新常态阶段之后会面临着分化的加速,部分外贸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据2013年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珠三角地区1000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中,2013年有20.09%的企业存在订单被取消的现象,2013年以来,企业平均被取消的订单额达到57.8万美元,同年有近80%的外贸企业订单额并未出现增长,其中近3成企业甚至出现了下降。由此可见,外贸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缺乏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在贸易新常态下面临的压力最大。

(3)不利于我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在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逐步从钢铁、水泥等重工业蔓延至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近几年的内需不足和外需疲软状态更是增加了产能过剩的压力。如果说2011年之前我们还能依赖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来实现过剩产能的输出,那么从2011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不仅总贸易额开始大幅下降,巨额的贸易顺差也逐步缩小,随着贸易结构转型,进口的增速将逐渐加快步伐,而出口的增速迅速回落,过剩产能的输出越来越难。

2.有利影响

(1)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根据外贸新常态的第一条特征,外贸的增长速度在未来较长时期都将维持这种中低速增长,如果不找到其他动力引擎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陷入中低速发展轨道。根据数据,我们发现一直到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例都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者之中最高的,自2011年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例才首次超过了投资和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2008年之前都一度超过了2%,2009年开始下滑至-3.5%,之后一直毫无起色。类似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在2009年的4万亿投放之后达到了峰值8.1%,随后的一年跌至 5.5%,之后徘徊在4%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新常态的出现,无论是投资还是净出口都难以像过去一样继续推动经济的增长,拉动内需,让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外贸新常态还是经济新常态,消费将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型。

(2)刺激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在外贸新常态下,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进出口将逐步趋于平衡,且以生产型为主要特征的进口结构将逐渐转变为生产型和消费型并重的进口结构。第二,加工贸易的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增长11.4%,进料加工同比增长85%;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减少0.9%,进料加工同比增长0.7%;2014 年 1-10 月,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增长0.5%,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增长0.6%,进料加工同比增长2.4%。随着外贸企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品牌建设的加强,低技术水平无品牌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比将逐步下降,对技术水平和品牌具有一定要求的进料加工贸易占比将逐步上升。第三,拥有自有知识产权或者知名品牌的商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将逐渐提高。

(3)促使外贸企业转型。在外贸新常态中的结构调整时期,我国部分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代工企业在压力之下将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以代工企业的翘楚富士康为例,近年来苹果尝试摆脱富士康的掣肘,将旗下部分手机、平板电脑的订单交与同为台湾代工企业的和硕联合科技,对于富士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012年富士康集团亏损3.1亿美元;2013年虽然扭亏,但收益下降了4.6%;2014年上半年,营业额为22.83亿美元,同比下跌 7.8%,这已经是富士康连续4年出现业绩下滑,经营越来越困难。根据媒体报道,其负责人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将逐渐从目前纯粹的“制造导向”模式,过渡到“技术导向”模式,进而转变为“贸易导向”的运营模式。除了代工企业以外,许多缺乏自有知识产权或知名品牌的中小外贸企业目前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迫使着这些企业加速转型。

四、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1.注重创新

面对外贸新常态的出现,出口企业必须解放思想,逐步放弃原有的质次价低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转而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是产品功能、外观上的创新,也可以是管理模式的创新、销售模式的创新,甚至是产品理念的创新等等。出口企业的这种创新行为不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通过完整的研发投入机制、创新团队建设、外部协调机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等的配套组合来使之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模式。

根据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创新的描述,“创新的成功主要不取决于它的新颖程度以及它的科学含量,而是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为了确保出口商的创新行为经得起市场检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科技秀,出口企业的创新必须基于对目标市场需求作深入剖析基础上。基于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或者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创新行为,出口商从产品原料选用、功能设计以及外观设计到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的构建都要牢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企业就能源源不断地从经营实践活动中找到创新的角度,通过企业内部一套完整的创新体制来确保创新的实现,并最终将这种创新推向市场。

2.开拓新的市场

在进入外贸新常态的早期,出口企业的创新机制也许难以在短短几年内培育起来,或者说难以在短期看到创新机制带来的成效。出口企业应对外贸新常态困境比较现实可行的策略是调整贸易地理方向,可以将部分外销业务转向内销,或者从过去的以欧美市场为主要销售市场转向东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市场。

以俄罗斯为例,从中俄外贸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是俄罗斯的首要贸易伙伴,我国对俄罗斯顺差888亿美元,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基于双方当前较好的政治关系以及高层之间确立的战略合作背景,我国出口商可以更深入地拓展俄罗斯市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我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在这几年也发展较快。目前,越来越多国家欢迎中国装备,中国制造的产销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可以与东盟国家开展更多的互补性贸易,如向东盟各国出口在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的产品,同时还要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合作。

中国出口非洲畅销的产品非常多,大概有日常生活用品、药品、电子 产品、服装、机械、纺织服装、空调、数码产品、汽车等。2013年,中非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102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向非洲出口92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11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8%和3.8%。2014年受埃博拉病毒的影响,我国对非洲的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双方在未来还是有很大的贸易合作空间。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我国出口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开展互补性贸易。

3.培育品牌

在贸易新常态到来之前,出口企业还可以凭着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比较轻松地获取各国的市场份额,但这种成本优势在贸易新常态之下难以为继。欧美日这些年的经济放缓使之消费能力明显下降,而亚洲、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进口需求的增长并不能完全弥补欧美日需求不足带来的损失。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必须开始注意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或者创新。

从这几年的广交会也可以观察到,具有知名品牌的商品更受客户青睐,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格力、创维等知名品牌,挖掘机行业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徐工等等。不仅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看中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而不仅仅是价格便宜。

五、结 语

我国历经连续多年的经济和外贸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外贸新常态的“新”主要表现为增速明显放缓、注重创新和品牌,以及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三个特点,“常”则意味着这种状态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保持。

外贸新常态时期的来临表面看似乎出人意料,而深究起来,这种新常态的到来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存在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欧美日等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第二,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绝大多数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在这几年持续走低,使得进口贸易量虽然增加,但进口贸易金额却在减少。第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顺差大国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内部原因主要是:第一,国内大多数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第二,越过刘易斯拐点之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第三,大多数出口企业镶嵌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空间狭窄。

这种外贸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负面影响主要有:第一,曾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外贸增长的放缓也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第二,外贸企业在新常态下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外部市场的低迷都促使着外贸行业重新洗牌,期间一些转型不够快的外贸企业会被淘汰出局;第三,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出口增速放缓过程中,前期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大量积压而无法出口,加剧产能过剩。

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贸新常态会改变人们的预期从而迫使经济参与方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经济增长方式、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都被迫加速转型以适应新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作为身处最前沿的微观参与者,一是可以将贸易地理方向从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逐渐调向东亚、东南亚、非洲以及拉美地区转变,通过这种调整应对贸易新常态初期的困境;二是应着力以人为本创新行动,不仅要推行产品理念、材质、功能和外观本身的创新,也要在产品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努力创新;三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稳定的创新机制,以确保创新的思想可以落实到实践之中;最后,出口企业须加快自有品牌的培育,实现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型。

1.罗清启:《全球最大代工企业深陷战略困境》,《经济参考报》2013年4月9日。

2.社评:《理解世界贸易新常态》,《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1月25日。

3.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海社科院2015年。

4.耿旭静:《新常态下看创新动力》,《广州日报》2014年12月24日。

5.刘东、王川:《新常态下中国外贸更应发挥市场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10月25日。

6.薛力:《“一带一路”折射的中国外交风险》,《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2月30日。

7.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

8.王佳宁:《经济“新常态”前路绵长》,《改革》2014年第 8期。

9.杜威剑、李梦洁:《经济新常态下出口增长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偏年度效应的分析》,《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10.梁达:《以新常态视角看待经济增速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外贸常态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