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三地电影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从民族文化看电影的艺术特点
2015-02-26闻佳媛
闻佳媛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欧美亚三地电影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
——从民族文化看电影的艺术特点
闻佳媛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摘 要:对电影艺术特色的认识需要结合电影人、电影风格和作品这三点,而电影风格主题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也是区分各地不同电影艺术的准则。而电影的主导文化又是影响电影艺术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是它们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本文以时间为维度,横向地比较欧美亚三地的电影风格和主题取向,并试图找出它们不同的电影主导文化。
关键词:电影;艺术;群鸟;民族特色
1 电影的开端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之父”。1895~1930年,电影的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商业性浓重的美国电影、探索艺术的法国电影、宣传政教的苏联电影。
2 电影的成熟期
1930~1966年,是世界电影的成熟期。电影告别了无声时代,开启了有声的新纪元。
2.1 美国
精明的美国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更具潜力的市场,他们加重了影片的商业性色彩,采取了标准化的操作来生产影片,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类型电影。如经典的音乐歌舞剧《雨中曲》,西部片和强盗片等。这类影片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规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在电影风格上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影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娱乐性强,较为肤浅。虽然这一时期有希区柯克风格鲜明的悬疑片,如《群鸟》《电话谋杀案》;有电影史上经典的《公民凯恩》,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美国电影是观众本位,经济原则至上的商业电影。电影的艺术性融合于商业性中,并且是以服务于商业性为大前提的。
2.2 欧洲
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艺术电影运动。在1942~1956年,意大利开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不要严谨的故事情节,不要刻意的加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此来反映社会现状。导演们喜欢用非职业演员来表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用一个真正的工人来扮演角色。此时的电影是高度的写实,与美国娱乐性的电影不同,它有着导演的社会关怀。而在1958~1962年,法国也掀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在继承法国电影追求艺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电影无论是在拍摄手法上还是情节叙述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这两部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自传色彩,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此时的电影脱离政治,提倡以真诚打动观众,渴望挣脱传统的束缚。对于演员,同样采取非明星制度,在摄影方法和剪辑上,都有所创新。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和瑞典导演伯格曼则更能代表欧洲电影的艺术本位风格。费里尼的代表作《八部半》有新现实主义电影写实的影子,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传达感情,用荒诞的场景来营造气氛,意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主题深刻隐晦,开创了意识流的先河。伯格曼的《野草莓》不仅是有着复杂哲学涵义的电影剧本,更运用了出色的摄影技巧,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集大成者。
2.3 亚洲
在同时期的亚洲,与经济本位的美国电影和艺术本位的欧洲电影不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政治传化功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电影,多为鼓动人民参与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三代导演,多是用写实的手法记录百姓生活,有关注社会的,也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
而同属亚洲的日本却在50年代进入了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小津安二郎就擅长于描写细碎的家庭琐事和反映家人间的恩恩怨怨,力求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方式来审视平常状态下的普通日本大众,他的代表作如《东京物语》。这些影片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电影史上获得了一席之位。可以说,当时的日本电影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艺术电影。
3 电影的发展期
1966~1980年是世界电影的发展期。此时的德国正在开展新电影运动。导演们试图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更多地展示给观众电影的美感和深度。施隆多夫的《铁锡鼓》就能反映那个时期电影的特点。他通过对一个变态小孩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主旨深刻,引人深思。这一时期的欧洲电影其实还是以反思人类历史,关怀社会为本位的艺术电影。
4 总结
美国电影是商业文化主导的,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意到艺术美学的重要性。欧洲电影是艺术文化主导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商业的因素,让自己的艺术电影更有市场,更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唐纳德·伊·斯特普尔斯.美国电影史话[M].张兴援,郭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M].傅雅芳,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