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2-26饶天宇
摘 要:本文着重对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与现实生活以及老百姓所需所盼存在脱节、不能更好服务百姓等方面问题的原因,并就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怎样更好地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承担宣传、发动和服务群众的任务和责任,进一步将“走转改”活动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对策。
随着大众认知水平、法制思维和对新常态理解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渐改变了对时政新闻的看法,以及近些年来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所形成的许多固有模式,越来越影响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可看性。这种“流水账”“记事本”式的报道模式使时政新闻变得死板僵硬,使时政新闻离观众越来越远。因此,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 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现状
时政新闻作为一种宣传大政方针、反映时政活动、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形式,和每一位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人们关注的程度很高,但县级电视台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却是大多数的时政新闻成了党政领导的工作日程、会议的公告栏,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不够,以至于群众对时政新闻敬而远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报道采访的角度过于单一,不能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
一直以来,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时政新闻政治性、严密性等特点的约束,电视时政新闻通常将报道的角度更多的放在党政领导身上和会议上,造成了格式化、不易改变的弊端。
1.2 报道模式僵化,无法吸引观众眼球
以会议报道画面为例,往往先是以会场全景、中景或是对会场不同角度的扫描,接着显示领导形象、与会人员镜头等。这种报道模式既枯燥又无味,似乎让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形成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导致受众关注度不高,报道效果不够明显。
1.3 报道内容呆板,忽视了大众的需要
就时政新闻而言,其报道内容与百姓关系密切,形式更应多样和具体化,但现实的情况却通常是报道的内容过于死板,一味地将领导与会议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忽视了大众的需求,造成采访的内容难以被大众接受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报道语言不通俗,不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真正地语言大师是群众,老百姓的话语才更生动、更具有生活气息。新闻工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了群众语言,更好地运用群众语言,新闻报道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1.5 新闻解读浅薄,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层次挖掘
时政新闻的内容通常与百姓息息相关,不仅简单的停留在领导讲话和文件上,对于受众而言很难领悟到新闻的深层次内涵。
2 解决对策
新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生动实践。
2.1 视角转换,用老百姓角度去看待时政新闻
盐池县作为宁夏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赋予了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禀赋。对于当地电视台而言,只有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时政新闻报道形式,才能让老百姓在新闻报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真正实现转作风、改文风。
2.2 扑下身子,从提升自我修养上,努力转变报道模式
每个新闻人尤其是时政新闻工作者,时时面临着新的内容,新的情况,一味的墨守成规,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需求。只有真真切切扑下身子,在采访报道中深入群众的真实生活,才能从群众中获得“一手材料”,才能把握时政新闻的重点,将所要报道的新闻鲜活的传达给观众,而不只是一个留音机、扩音器。
2.3 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了解百姓生活和问题,满足百姓的需求,才可以准确掌握新常态、赢得新进步,提高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针对性。
2.4 转变思维,深入解读时政新闻的真实内涵
时政新闻的解读是满足群众需求和提高新闻宣传承载力的重要形式,群众需要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富有深度的报道解读。媒体从业者应从单一的对政策、文件的解读转变为对其背景、原因及对政策实施后产生影响方面着手,报道新闻,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从认识上提高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认同感,执行起来才能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