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视角下播音主持的特点
2015-02-26熊一鹤
摘 要:面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在模式上必须要有所突破,这是时下需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创作素材和职业规划两方面探讨了现今播音主持的新特点,以供参考。
传统媒体的变革、新媒体的突起、媒介的不断融合是摆在所有传媒人面前的新挑战。只有摸清新局面下主持人的特点,对学习模式进行革新,才能不断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需求。
1 从创作素材上看——从信息采集到信息整合
1.1 信息挖掘
人际社交圈、互联网、会议公报、电子读物、实物载体等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搜集表层资源,还要开拓丰富的信息渠道,并利用信息资源挖掘深层次信息,解读表层信息下的隐性信息,因此独特的信息挖掘途径和方式成为独家报道的重要形成因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早间新闻节目《新闻纵横》是广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该节目采取轮岗制,主持人也参与采访和编辑。主持人或编辑注意到某个选题时,并不采取“拿来主义”简单处理,而是调动丰富的信息挖掘渠道,如对接驻地记者、咨询行业专家、搜索相关知识、采访知名评论家等。
1.2 信息处理
信息得到广泛挖掘以后,若主持人陷在广泛的信息海洋中不能自拔,就会使传播的效度和权威性降低。这时就需要主持人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筛选、辨别、处理、分析、整合。《新闻纵横》的主持人和编辑在掌握了丰富的信息以后,总是致力于埋头分析解读,理清脉络,寻找独特的新闻解读角度,力求做到小切口、广视角。对此,央广人有形象的比喻:“《新闻纵横》就是煲汤,丰富的食材下锅,然后小火慢炖,炖整整一个晚上,早晨上桌的是色香味俱佳的美味。”
1.3 信息交互
主持人的信息整合能力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信息的双向互动能帮助主持人沟通受众,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并依据反馈调整主持活动。全媒体时代,博客、微博、个人网站等的广泛使用使主持人和受众的信息交互便捷快速,实现了传受的有效沟通,拓展了主持人的活动舞台。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己成为时代对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
2 从职业规划上看——从快速上岗到长期酝酿
2.1 全效参与
主持人的工作内容己经从节目的终端发展到参与节目的整个进程。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己经越来越多地显露出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参与节目进程能更好地体现编导的意图,是节目风格和主持人风格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采编播一体的实际,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时俱进,从单纯讲授有声语言艺术,拓展到培养“以综合素养为基础,有声语言传播为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虽然这种提法在业内并不新鲜,但将这一要求较好地落实在教学中,并能显出实效的并不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使高校的教育内容倍增,既要注重质量,又要兼顾数量,还要严控科学比例。现实问题是,毕业生直接走上主持岗位的越来越少,挫败了教育者的积极性。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充分理解社会发展带来的行业转型的实际。对主持人要求的快速提升,使得主持人的成熟期大大延后。在学校学习之后,主持人还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积累。播音主持的学校教育从过去的职业教育转化成了基础教育。
2.2 全息视角
电视艺术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综合、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综合、形式美与叙事美的综合、多重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主持人常常是这种综合性结构的执行者。有人把主持人的这种特点称作“坷拉支”特点。“坷拉支”,源于法国抽象派拼贴画,用来比喻电视节目的播出。“阿拉支”式的作品具有开放性的复杂结构,具有“多种语言功能”的特殊规律。不同门类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代文化互相渗透的特点。这个“大杂烩”由“引戏员”—主持人串联起来,使电视节目的结构异常灵活,取得空前的形式自由和空间跳跃的便利。主持人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以充分调动现场的各种要素并艺术地将其组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只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其背后深藏的是主持人全息把控现场的视角。这是主持人专业基本功、心理素质、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也要充分认识其联动作用,不可偏废。
2.3 全程技术
广播电视艺术,尤其是电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手段基础上的。主持人不仅要熟知节目进程,还要对采编播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有充分的了解。
近几年大型新闻直播中 SNG(卫星新闻采访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现场主持、现场报道、现场连线成了主持人必备之功。主持人需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拓展对技术手段的适应和使用能力。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多动嘴”向“手嘴并用”转移。一方面,学校在硬件配备上要跟得上技术更新;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参与不同环节的技术制作。
总之,我们在校阶段播音主持专业的任务可以总结为,打好专业基础,形成创作思路,缩短成熟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