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特点探究
2015-02-26郭志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了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也不例外,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它所带来的市场环境的不同入手,重点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出现的新特征,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人员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有所帮助。
在媒介形式广泛融合的背景下,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也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应对采编方式做出了适当调整。
1 媒体融合的内涵及其带来的改变
媒介融合,就是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的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充分融合在一体的过程,包括新闻采集、新闻制作、传播方式、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它依赖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媒体的传播形式,为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多途径、全方位的方式,也为新闻采编人员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媒介融合具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将高雅艺术、生僻文化与大众娱乐相关联,以期创造更丰富的文化形式。
媒体融合的变革,必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闻媒体的传统运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发展。2014年3月,《新闻联播》在说结束语时特别增加了一句——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央视新闻。这意味着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已经成为相关行业不可逃避的挑战,同时,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采集方式及内容等。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特点
媒介融合冲淡了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界限,在媒体传播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彰显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全新面貌,也使新闻采编工作更加复杂多变,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电视新闻采编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电视新闻采编对象的变化,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变化。
2.1 电视新闻采编对象的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播并不仅来自在职的媒体新闻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分享和传播,而这些新闻也可能成为电视新闻采编的来源。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因其方便的特点,大众可以更加自由和及时的记录、分享甚至是制造新闻,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首先,电子设备的普及是电视新闻采编对象改变的基础,为大众筛选、采编和传播新闻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现场图片和视频多来自于现场目击者的纪实拍摄和传播,这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所不及的。其次,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则是大众发布相关信息和新闻工作者寻找相关信息的平台,人们会在新闻后面带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为其传播的新闻增加了价值。最后,新闻工作者在一条博客、一个帖子中发现新闻价值,并和草根记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对信息作进一步了解,进而采编制作成电视报道。当然,复杂多变的网络媒体在提供了取之不断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的同时,也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程度提出了挑战。
2.2 电视新闻采编流程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采编是独立进行的,而在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编则可以在多种平台上进行资源共享。对于同一来源的新闻,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处理链接,从不同的社会角度发表看法,每一种采编方式都体现了新闻的潜在价值。电视新闻并不是最及时的媒体形式,但却是关注人群最多最广的一种媒体,对已有新闻进行有效挑拣和综合,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一些体育赛事的直播,很多时候都是网络上的信息更为及时。然而,电视的宣传力度才是最大的,这时不但要进行微博官方平台的信息直播,更要及时将网民的看法和想法反馈给观众,最后再将报道过程精简,发布到官方微博中去,让电视新闻成为人们交流的平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点在于综合和再加工,在电视上进行报道的一般都已经登上了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热点事件和报道素材信手拈来,再对其进行精简加工和报道,一方面做到对新闻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是对大众舆论和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作为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
3 应对策略
3.1 加强采访沟通能力
新闻采访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有目的的客观调查,在面临媒介融合和信息爆炸的大环境时,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对有用信息的筛选能力。特别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更要与新闻发布者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潜在价值,进而在报道时让大众有正确的认知。从业者要在不断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能力,为今后的新闻工作打好基础。
3.2 提高社会责任感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绝不只是简单地寻找、加工和报道一则新闻,而是要通过电视传播的方式,弘扬真善美,正确引导大众舆论和道德观念,新闻从业人员在采集和编辑新闻的过程中应不骄不躁,时刻谨记电视新闻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新形势,电视新闻的采编也相应的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新特点,打上了信息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