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文资源,拓展写作空间
——小学生读写结合指导策略
2015-02-26安徽省六安市梅山路小学黄频
□安徽省六安市梅山路小学 黄频
挖掘课文资源,拓展写作空间
——小学生读写结合指导策略
□安徽省六安市梅山路小学 黄频
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事。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课文资源 写作空间 读写结合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小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但凡任过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十有八九对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这样的同感: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呈现“四少”现象,即文字少、情感少、想象少、拓展思维少。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我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摸索处一套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策略,即以本为本、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法。下面是我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学写的几种策略。
一、“读懂”插图发挥想象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教材,文本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尤其是图中内容课文没有用文字表述出来时,这就出现了“想一想”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资源平台。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联系大家的生活实际,开展思维发散,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看画”而“有话”还不行,还要在观察与联想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挑山工》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插图,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图上的内容,然后按文中对“挑山工”的描写,展开联想,写一写挑山工是怎样的人,不仅要写出事情发展的环境,还要写出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在理解挑山工与“我”的那段对话后,再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作者爱挂这幅“挑山工”画的真正原因——“我需要它”:需要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体会到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的道理。
“看图望前想原因,看图望后想结果。”通过想象把静止的事物变得鲜活起来。想象应是个性化的,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
二、启发思维填补“空白”
作为教材的文章,往往有一些“留白”。这些“留白”给人充分想象的空间。如《小珊迪》一文,珊迪接过“我”的一先令跑了,到后来珊迪的弟弟来送回找还的零钱。这中间,就是一处留白。在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珊迪怎么会被马车撞到呢?他又是怎样回到家的呢?他的弟弟怎么会来还‘我’零钱的呢?你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原本平淡的胃口一下被吊了起来。“答案我先不告诉你们,由你们猜,把猜想的事情过程一步步写下来。看谁猜想的最合理。”这样一来,学生写“答案”的欲望就已达到了极点。这时,再做些必要的点拨,告诉学生把人物动作、对话等都写清楚,然后由学生动笔。这样,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完成了练笔。
作品中作者的观念不可能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存在,而是如水中盐、花中蜜,溶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这时,我们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如在《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每次反驳语言虽少,但其中的“潜台词”却非常丰富。于是我就让学生先把故事内容演一演。演之前,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再写成简短的课本剧,以此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体会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再如《理想的风筝》是写人的文章。风筝是一种玩具,理想的风筝从字面来看说的是带理想的风筝。实际上,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让我们通过课文具体内容去想象、去补充。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后,找到了很多答案:诸如“自然的风筝,艺术的风筝,知识的风筝,人生的风筝”等。然后我就以此为题目,体裁不限,要求学生自选一项去写一篇文章,从中体会出本文的主人公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习作习练,不但达到了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而且训练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写同一个人。
三、以文为本仿写扩写
我们使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编者选了许多富于儿童情趣、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题材丰富,所选课文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这些流淌着童稚、充满瑰丽色彩的儿童故事激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的课文,孩子们学完后只要稍加引导、点拨,就能凭借教材,结合生活实践,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进行仿写、扩写的训练。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蕴含的感情较为丰富,表现的手法极为独特。在教学古诗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缩写的内容,将一些古诗进行改写。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短短的四行诗句把朋友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联系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将《赠汪伦》改为记事的文章,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编为课本剧。
又如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大自然的语言超过课文所描述的,可写的内容可多啦——晚霞映红水面,明天准是晴天。蜻蜓低飞,大雨即将来临。大自然在树上刻着:秋天已在眼前。请你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描写出你们眼中大自然的语言。”
四、仔细品味反复修改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对于学生的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往往注重精批细改,大到段、篇,小至标点符号,批改起来费时费神,而好作文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批阅后的作文本,只注重分数、等级,很少去浏览教师的评语。因而老师的工作便事倍功半甚至没有一点功效。俗话说得好,“治病先治本”。要想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老师就应当先治学生不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本”,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逐步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谈感想、说体会,使小课文变成大课文。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用仙姿神态,如情似梦的笔法来形容桂林山水绰约奇特、旖旎婀娜的情态,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祖国江山的秀美。有的学生联想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可爱;有的学生联想到娇美的江山受到当代工业污染,令人痛心疾首……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目的,使小课文变成了大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变换体裁,张扬个性
作文的个性化首先应从教师观念上的转变入手,呵护学生的童心。其实,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常常有无数个为什么,而又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在成人眼里,他们一些理解问题的方法也许是可笑的,可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多少智慧的光环啊!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将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记下来,有效地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做到记真事、写真话,他们才能写得有生活气息。倘若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想法扼杀掉,谈个性化作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如可让孩子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瞧我们一家子》,或把《少年闰土》改成《鲁迅日记》。同一题材,换一种表现手法,与原作比比谁写得棒,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过以上的系列训练,经我所带的几届学生中,班上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成了当地报社的小记者,并相继发表了极具个性化的精彩作品,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用来训练读中学写的资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我们的教师要独具慧眼,充分挖掘文本中习作的资源,使小学生的习作,由浅入深,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其热爱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读写积极性,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