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善于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015-02-26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李根全沈明华

新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板演月季花分配律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李根全 沈明华

要善于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李根全 沈明华

错误随着学习的开始便产生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其实正是学生真实思维的流露。所以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且更要善于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用指点迷津的睿智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以使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资源。

学习过程 引出错误 思维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错误是学生真实思维的流露。所以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善于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点拨学生,以使错误成为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资源。

一、捕捉错误,寻找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巩固练习题:“已知梯形上底4米,下底6米,高2米。梯形面积多少平方米?”(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座练)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4+6)×2÷2=10×2÷2=10(平方米)。可有学生是这样板演的:4+6=10(平方米)。在评讲中,学生一致认为是错了,对照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2除以2。当时下面还发出了“窃窃”的笑声,意思像在说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听同学这么一笑,该学生也面露尬尴,看着老师,似有话要说。那就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他很有理地说:“这个梯形的高是2米,乘高除以2,不就是乘2除以2吗?乘2除以2正好抵消,梯形面积不就是上底加下底了。”学生听了,有觉得他的陈述是对的。“那是不是梯形面积就可以这样计算了?”课堂上开始争论起来,经过举证、分析得出:如果梯形高正好2米,可以这样做;如果高不是2米,是不能用这个方法的。有学生认为:还是用计算公式算比较好,也能理解,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面积,也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是一个梯形的面积了。“是的,只有在梯形高为2米时,才能这样简便计算。虽然他的结论不全面,但老师很赞赏他遇到问题会思考、敢表达、敢创新的勇气。”

二、布设“陷阱”,引导学生辨别理解

布设“陷阱”,也是一种引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错误的可用方法。这里的“布设陷阱”,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似掌握,但易混淆、常出错的知识,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习题,以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有意布设的“陷阱”,让学生进行试错练习,以此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引出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引导学生辨析,最终能从“错误陷阱”中挣扎出来,走出误区。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乘、除法”后的四则混合运算综合练习,计算(1)(7.7+0.77)÷0.7,学生板演(7.7+0.77)÷0.7= 7.7÷0.7+0.77÷0.7=11+1.1=12.1,并有学生认为这是“除法分配律”。随机教师又出示两题:(2)37.5÷12.5+62.5÷12.5;(3)12÷0.4+12÷0.6。师请2位学生板演:(2)37.5÷ 12.5+62.5÷12.5=(37.5+62.5)÷12.5=100÷12.5=8;(3)12÷0.4+12÷0.6=12÷(0.4+0.6)=12÷1=12。评讲过程中学生都认为正确,那是否能找个方法来验算一下?学生认为可以按运算顺序算一算,看答案是否一样。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随机出示的2题中,即第三题结果变成了50,第二题结果一样。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并有学生怀疑起(7.7+0.77)÷0.7的计算结果,提出有必要按运算顺序来验算一下。三道题经过验算,学生开始疑惑,怎么会这样?大家各有意见:有的学生认为“除法分配律”有错误,可能根本就没有“除法分配律”;有的学生则反驳,“除法分配律”肯定有,像第1题、第2题就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验算下来也对。“那看看题目中数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在“除法分配律”中,同一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第(1)题、第(2)题“除法分配律”可以运用,而第(3)题就不可以?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但除数必须相同。“我们所认为的‘除法分配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转化,等我们学习了乘、除法之间的转化就会清楚其中的原由。”这里通过布设陷阱、试错训练,引出了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再引导学生辨析,学生的思维品质又一次得到了锤炼与提高。

三、审视常见错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路

以解决问题为例,谈一谈在错例分析中如何审视学生的错题。在三年级下册学过面积计算后有这样一道题:“已知花圃长是20米,宽是15米。(1)在这个花圃的四周围上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2)如果每平方米种30棵月季花,这个花圃种了多少棵月季花?”学生在正确求解第(1)问后,不少学生对于第(2)题会写出这样的错例:70×30。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不外乎有几个原因:一是对周长、面积的概念不清,没有形成感性认识;二是不理解题意,即不明白每平方米种30棵与花圃面积及月季花总棵数之间的关系;三是被第一问的周长问题所干扰,把周长误当成面积了。有了这些源自学生思维起点的分析,再给学生讲解错题时,首先从周长与面积的含义讲起,即一定要从感性认识上帮助学生区别两者的概念;其次,要明白解决第(2)个问题的策略可以用“化繁从简”法,即每平方米种30棵月季花,2平方米呢?3平方米呢?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想到先要求出总面积,而且是用乘法进行计算。这样分析,使会做不会讲的学生也弄清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了题意,解题也有了正确思路。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便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数学错误的作用。

猜你喜欢

板演月季花分配律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月季花开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数学课堂学生板演的作用及基本形式
月季花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板演问题的探析
月季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板演的策略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