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润政务 热线暖民心——以达州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栏目为例
2015-02-26敏刘咏韵胡国辉胡艺潇
魏 敏刘咏韵胡国辉胡艺潇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1,2 达州广播电视台3,4)
阳光润政务 热线暖民心——以达州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栏目为例
魏 敏1刘咏韵2胡国辉3胡艺潇4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1,2 达州广播电视台3,4)
达州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起源于2005年开播的《政风行风热线》广播节目,2011年2月正式改版为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微博等五位一体的《阳光政务》节目。这是一档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主办,达州市纠风办、达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舆论监督类问政节目,旨在连线政府百姓、实施舆论监督;搭建问政平台解决百姓诉求。自开播以来,节目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实效,为促进全市政风行风的进一步持续改善,为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些突破。
1 找准栏目宗旨是关键
电视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新闻媒体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深入调查,客观记录,真实反映,赢得各方的支持配合,促成问题的解决,是节目的指导思想,植根民生的现实土壤,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节目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听民声、办民事、解民忧、分民难,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2 创新方式,零距离,多渠道倾听民心民意民愿
一般来说,政风行风热线类栏目采用的常规形式是将政府部门的领导请进直播间,与受众进行对话和沟通,但这一单一和模式化的节目形式,在一段时间后会让受众产生收视疲劳,栏目制作也会呈现疲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节目更加丰富和新颖,让受众的参与更加直观,让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更加贴近民众、落到实处。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走出去”,明察暗访齐上阵。开通《阳光政务》走进社区、乡镇、企业系列节目,将演播室搬入基层,搬到群众身边,面对面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在日常节目中,了解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服务情况;另一方面,栏目主动出击,针对各职能部门办事窗口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工作效能等方面,通过跟随普通市民走进机关部门,亲身体验办事过程,随机采访百姓,询问满意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比如栏目组曾在去年春节前做了一期有关“民工讨薪”的专题节目,记者跟随被欠薪民工一起踏上讨薪维权路,全程记录整个讨薪过程,虽历经曲折艰辛,但在节目播出后顺利帮民工讨回数十万元工资。
二是“请进来”。诚恳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知名律师、网民代表、媒体记者组成“问政代表团”,代表群众现场问政,栏目组还设置了“问政代表备用库”,每期节目随机抽选,尽量避免重复,真正实现“百姓监督政府,政府落实民愿”。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政代表”通过各种渠道,将市民关注的难题、疑惑甚至牢骚带到节目现场的互动环节中,用尖锐泼辣的问题,轮番将被评议单位的负责人、责任人“问得冒汗”,真正让节目现场成为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推动工作,促进干部转变作风的平台。
三是开设焦点话题访谈。舆论监督类节目在实际运作中面临多重挑战,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推诿、应付等,使舆论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栏目及时调整思路,打破舆论监督中对职能部门单方面追问和问责的固有模式,结合新闻报道内容,开设访谈、专题等方式,一方面让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权威解读,或发布与民生相关的政务信息,积极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民生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房价问题、校车问题、环境保护等,及时召集相关部门上线会商,以解决当下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电视问政直观、真实,老百姓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看到平时不太容易看到的局长、处长、主任正襟危坐,接受市民的“面试”,直面各种没有被提前告知的问题甚至问责,在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公开访谈和公开执法的方式倒逼着执法机构执政理念的变革。
此外,栏目起着既是批评平台也是交流平台的作用,是观察者、协调者,而主持人作为报道者、协调者,不需要即兴判断孰是孰非,而应通过受众反映的个案诉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一个问题延伸到一类问题,洞察本质,推动问题的解决,并梳理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促进源头治理。栏目着眼于解决问题,在曝光的同时,对各部门改进工作的情况也进行报道,维护了政府形象,因此,报道不仅没有受到非议,反而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
四是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在节目录制环节上,增加了“上线嘉宾自我陈述”和“代表问政”两个环节,让上线嘉宾和问政代表之间沟通更流畅、聆听更直接,围绕他们的所思所想展开讨论。在节目现场还增加了按键表决器系统,让问政代表的现场监督、问政更直接,同时也更突显了节目特色。民众代表和上线嘉宾在代表问政一环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冲突和话语对峙,在嘉宾的陈述和双方的换位思考中转化为体谅和理解。此
外,一些原本大家都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不作为,通过栏目组的深入挖掘,真实呈现新闻背后的真相,还原新闻背景后,在让误会化解的同时,也为相关部门赢得了主动权。比如针对一段时间市民对“出租车拉组合、甩客、宰客、黑车猖獗”等问题反映强烈,对一些相关部门工作的质疑甚嚣尘上,栏目组专门策划了特别节目:《让出行更顺畅——我们在路上》,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和对司机的暗访,包括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几次执法的全程跟踪,真实呈现了“打车为何难?黑车为何有市场?”的根本原因,也让广大市民第一次看到并感受到了运管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取证难”。让百姓了解到执政的困难,从而形成对执政者的理解和对政策的支持,更为百姓和政府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五是预案高度保密。每期节目的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不管是对上线单位还是问政代表团,栏目组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能否应对自如自然就和领导干部平日工作划上等号。我们深知,此时,相比起那些预先准备好的空洞的理论和数字,实际的案例和具体的剖析往往更能打动人,而某件具体案例的解析又可成为职能部门介绍行风建设情况的切入点,我们希望由这个点来引出职能部门的某项具体职能,让受众保持新鲜感,从而为栏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希望《阳光政务》能给老百姓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平台,这里不允许作秀,毕竟电视问政不是秀,问政的结果才是关键。
3 强化资源整合,扩大节目受众面
与民同在,服务同在,围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高百姓对政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节目才能做到有角度、有广度、有深度,也才能扩大节目的受众面。
一是整合媒体资源。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微博等五位一体的《阳光政务》节目模式,实行广播电视直播、跟踪、报纸点评、网络互动的媒体联动机制,可随时收看节目和反映问题,各职能部门也会就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加大督办力度,促进突出问题的解决。还增加了QQ视频、网络聊天室、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构建并在各县、市、区推行的广播有声、电视有形、报刊可读、网络可论、微博互动模式,为广大市民与述职行业部门对话提供多重渠道和平台,使不同媒介的受众都能成为评议活动的参与者,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二是开发附属栏目。利用达州新闻网平台建立《阳光政务》专题网页,开辟了《节目介绍》《节目预告》《新闻动态》《节目回放》等热线板块,网民可随时查阅每期上线单位的详细内容。开办《阳光政务在行动》《阳光政务回音壁》等子栏目,详尽报道各部门认真办理群众诉求、真情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事例,增强群众对节目的信任度。尤其是网络上一些犀利问题的提出,反映了网友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体现了网络问政平台运用能够提高网民对电视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4 强化追踪督查,确保问题诉求落到实处
电视问政将舆论监督的手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督办机制是保证电视问政效果的关键。暴露问题、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仅仅是这类节目内容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解决问题。有来自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参与和制度化的保证后,节目不应该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它应该是制度化、连续性的一种模式,才能起到时时刻刻敦促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改正工作错误,改善对公形象的作用。为此《阳光政务》设置了《阳光政务追踪报道》板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回访,了解群众满意度,对曝光问题由市纪委下文交办,形成交办件制度,责成相关部门现场督察督办,电视镜头全程记录,对节目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市纠风办向上线单位或其他部门发督办函、转办函,承办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决,并及时回复群众。强化督查反馈,采用月度、季度、半年度跟踪回访,年度回头看等形式,推动投诉问题的彻底解决。
事实证明,有了规范的事后监督督办制度,大部分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或重视,电视问政才能够做到善始善终。
5 结语
虽然栏目改版4年多来,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是作为一种新的问政与报道模式,也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仍然有个别部门和行业对解决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敷衍应付,一些嘉宾回答问题还是程式化和官样化,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使得问题的解决力度与群众的诉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栏目的选题立意还不够深化,节目的信息量不够丰富;受节目时间限制对一些热点问题没有做深做透,未能深层阐释、深入解读和澄清公众对行业的误解等等。而相关部门单位与媒体之间该如何互通信息资源、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反映民众的意见与呼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转变政风行风,也是栏目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