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如何摆脱“模式”禁锢
2015-02-26孙素芳
摘 要: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时,只有抱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才能写出别具匠心的新闻稿件,才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所以,新闻记者要时刻想着如何摆脱思维定势的禁锢。
1 什么是创作模式
从事新闻采访五年以上的记者,在采访时常常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这种固定的思维定式就像一个枷锁,桎梏记者的想象力,妨碍记者的创新,导致其把新闻写硬、写死、写麻木。
“模式是人创造的,但一旦成为模式时,他已经开始陈旧了,甚至成为一种禁锢。”这是一位高级记者的话。模式是什么?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它是一种思维定势,即使用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感知的一种心理活动。
前不久,参加一次新闻采访练兵活动,对固定的思维定式给记者带来的影响更是体会深刻。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位记者,在采写美好乡村建设时,一位记者凭着其多年的采访经验,以最快的速度写了一篇题名为《一张全家福》的稿件,内容是通过这一家人在新家老家照的两张不同全家福折射村庄的变化。而另一名记者在经过一番采访后写出了题为《两村庄一路之隔两番景象》的新闻稿件,稿件写出了一路之隔的两个自然村,原本差别并不大,因为美好乡村建设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村容村貌。作者把另一个不是美好乡村示范点的村庄拉进了作品,通过比较,又抛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唤醒乡村里面的“沉睡资源”建设美好乡村。这两篇稿件哪一篇更有深度和高度,这两名记者哪一个的思维更活跃深邃,业内人一看便知。
显然,前一名记者输在了他自己的思维定式上,很多老记者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假如让我们去采访一个美好乡村建设,我们很多人都会想着找一个小切口切入,然后去反映美好乡村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当然,这种从小切口切入的华尔街式写作方式也没有什么错,但是,新闻的性质决定它无论是在内容文体和形式上都变化迅速,如果你也只想着找小切口,我也只想着找小切口,而且仅仅只找小切口,就会明显加大新闻的重复率。
名记者田流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和你不一样”。笔者认为,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时,只有抱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才能写出别具匠心的新闻稿件,才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
2 思维定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2.1 思维定势让记者画地为牢
做记者久了,大家都知道到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活动、有什么样的会议。比如一些特定的节日、固定的会议等,今年是这样的,明年也许只是改个地点、改个数字,常参加这些采访的记者,在写这方面新闻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去年我怎么做的,采访的谁,今年我还这样来。明年我依然如此,既简单又方便。这种固定的思维定势既凸显了一些记者不愿求新求异的惰性心理,更会错失很多好新闻。
2.2 思维定势贻害后人
新闻行业是新老更替比较快的一个行业,一些新记者入行首先要有老记者来带,一个老记者的思维模式对新记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会议就是个会议,这活动就是个活动,就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这种思维定势就使人陷入了一种套路,也使新闻失去其新鲜和活力。而对于一些新人来说,初入行他们常是谨遵老记者的“教诲”,经过具有老资格的老记者的“指点”,他也认为这个活动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会议就只能这样报而不能那样报。很多新闻同行一直在讨论会议新闻创新,为什么却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很多持有固定思维的老记者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持有固定思维的新记者,如此代代相传,大家写出的稿件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台,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
2.3 思维定势导致记者思想狭隘
很多人还停留在新闻记者就是事实发生的记录者这一层面时,却不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浅尝辄止的新闻时代已经过去,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什么?新闻之外还有哪些新闻需要挖掘,都需要我们及时关注。而持有思维定势的记者,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就这件事情进行报道一下就事论事或者按照常规思路一报了之。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说:新闻记者要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要有一双敏锐而深邃的透视眼,要有一副善听八方的顺风耳,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巴,要有一双马不停蹄的铁脚板,要有一双乐此不疲的妙手,而思维定势会让新闻记者默守陈规,把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新闻五官”给废掉,当新闻记者对新闻现象不用心想,不用眼看,不用脚丈量时,那么想象的翅膀就会萎缩,导致思想狭隘。思想狭隘的记者自然写不出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新闻是对新鲜事物的表现、传递甚至是预见。要求我们有很活跃的思维。作为新闻记者,如果被一定的思维定势所左右,就写不出真正的新闻,新闻记者只能沦落为简单的记录者。而新闻又要求“新闻记者是一个剖玉的良工,而不只是一个垒石块的匠人”。那么,如何摆脱我们的思维定势的禁锢,写出有生命、有味道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呢?
3 摆脱思维定势的方法
3.1 打破思维定势要求我们敢于创新,有更缜密的思维
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说:“人不求全,文不求同,以全求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以同求文,则天下无可读之文。”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稿件,
(下转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