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十堰暴力民生

徐 晶

(十堰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 442000)

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

徐 晶

(十堰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 442000)

近年来,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行为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微博等互联网应用的兴起,扩大了“新闻暴力”的人群范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彻底消除“新闻暴力”的可行性建议。

民生;新闻暴力;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生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民生作为民之根本,已经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到了如今的文化需求和市民精神等,精神需求逐渐提高。社会环境的整体变化,使市民开始为自己争取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是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因而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但是“民生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暴力的局面也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打击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尤为重要。

一、民生新闻概述

目前,业界对于民生新闻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其一,所谓民生新闻,就是新闻的取材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经过合理编制形成的新闻。从内容上来看,民生新闻的素材主要与群众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重点关注群众的生活质量、人情冷暖等,充分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借电视节目、网络等宣传形式,提高民生新闻的互动性、时效性,拉近人民群众与电视的距离。

其二,新闻内容以百姓的身边事为主,通过跟踪调查、现场采访等方法对新闻进行采编和制作,更加侧重民生新闻的实用、情感和娱乐价值。

其三,将城市居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对象,新闻报道在城市覆盖范围内开展,新闻内容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主。

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与传统的新闻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新闻的划分都是按照单一的标准进行的,而民生新闻的划分标准多种多样,严格意义上来说,民生新闻与新闻是两种形式。

二、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的危害

传统媒体已不再是民生新闻传播的唯一途径,微博、微信的兴起为新闻传播搭建了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拓宽新闻记者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一旦发生“新闻暴力”对当事人的伤害巨大,甚至影响其一生。例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儿子事件,前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其子犯下错误应当承担,但是,李天一尚未成年,将其劣迹上传至网络,接受大家的批评、谩骂,会给其留下一辈子的阴影,对今后的成长影响极大。

“新闻暴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凭借自身媒体的身份,打着“关心民众、解决公民生活困难”等借口,擅自闯入民众的私人空间,在没有得到民众同意的前提下,对民众的隐私加以公开,作为新闻材料。

其次,它借着关心群众,将社会生活真实再现在电视前的由头,强行进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揭开普通群众的隐私,将私人行为荒谬地上升到社会行为的高度。因此,不仅揭露了人民群众的隐私,而且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

第三,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施以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冷暖痛痒是“民生”新闻的主要任务,但是将其转变为对私人生活的“爆料”,可以说不仅给当事人个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受到“新闻暴力”的影响,不再成为关心民众的窗口,而是成了散播流言、宣传逸闻趣事的“批发地”,把百姓的生活拿到电视和互联网上,被众人围观,受到众人的指指点点。

第四,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作为分享公共资源的媒介,受到“新闻暴力”的影响,成了满足一部分人“窥视”和“爆料”欲望的公开场所,给媒体的地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第五,每天都有大量类似的新闻在各个新闻节目中出传递,这其中包含着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信息,将观众引入了歧途,将某些社会陋习误以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逐渐拉大了普通群众和精英的距离。

三、彻底消除“新闻暴力”的措施

首先,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要树立正确的新闻意识,要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避免炒作,在新闻采集的过程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新闻要争得当事人的同意,民生新闻采集的内容要切实针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大事等作为素材,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要为了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对新闻“添油加醋”,这样不仅仅是欺骗,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环境,更严重者,可能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加强新闻采集监管,做好信息传播者的工作,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用能力和素质提升自己,而并不是通过打着“民生”旗号宣扬“新闻暴力”,从而得到重视。新闻工作者对于微博等社交软件中用户提供的新闻线索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接到新闻线索后,不盲目播出,要对事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播出。例如,2015年7月9号,湖北十堰市的一名群众在闹市区看到一名年轻男子脱光衣服在大街上闹,拍了照片,以《五堰街头惊现裸男》发布微博,并@十堰广播电视台《直播十堰》栏目的微博,该微博的浏览量急剧上升。但该栏目记者并没有立刻采纳这条线索,而是找到出警的派出所了解情况,最终这条涉及个人隐私的新闻没有在电视上播出。

第三,作为百姓,要树立隐私意识,杜绝新闻工作者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将隐私放到电视新闻中,一旦出现此情况,要利用法律等有效手段,维护自己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四、结语

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民生新闻的真正含义并非为了曝光而曝光,而是将问题反映出来,得到大家的关注,从而将问题有效解决。作为新闻工作者,要高度警惕新闻中的“暴力”化倾向,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与群众相连的积极作用,同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1] 秦中人.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青年记者,2005(6).

[2] 陈敏直.王晶.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从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说起[J].新闻知识,2012(6).

G210

A

1674-8883(2015)15-0068-01

徐晶,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中级编辑,研究方向:大众传播。

猜你喜欢

十堰暴力民生
反性别暴力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暴力”女
中职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饮食指导
Shiyan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 Manager
第二十一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会议将在湖北十堰举行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暴力云与送子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