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转型时期“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全媒体传统媒体受众

王 瑛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组织人事处,重庆 400010)

一、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及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

对于“全媒体”的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2014年9月笔者在《浅析全媒体时期传统媒体采编队伍转型的路径与方式》一文中对“全媒体”和“全媒体采编人员”给出自己的理解。所谓“全媒体”,笔者认为是指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介质形态之间的融合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采编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具备以不同媒体表现手段,全方位、多维度对信息进行报道、传播的新闻从业人员。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媒体快速的改变了受众的生活和阅读方式,而3G甚至4G技术的推广和手机移动阅读终端日渐普及,更是对单项传播、单一介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从影响力到经营收益的大幅下滑,传统媒体感受到“严冬”的来临。面对困难,传统媒体纷纷提出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

以平面媒体为例,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升级、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升级完善硬件设备,建立全媒体采编队伍。升级改造全媒体采编系统、配发智能手机、相机、视频转播车辆等必要设备。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建立“全媒体记者”、“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等。

二是强化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加强自身官网、公众微信号的建设,打造全媒体播报栏目。例如,湖南在线网站,以“全媒体播报平台”方式发布滚动新闻。

三是改变原有采编运行机制。不少传统媒体都设立了“全媒体采编中心”,负责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编辑、出版及发布、推广工作,并对内部采编流程进行改变,适应同信息、多平台、多种类传播方式。例如,广州日报成立了24小时滚动新闻部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采编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特别是战斗在报道一线的采编人才。近年来,传统媒体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培训和储备全媒体采编人才:第一,通过“以战代训”的方式,在“全媒体”新闻采编实践中锻炼采编人员。第二,员工集中培训,通过聘请高校教师、业内知名人士等,对本单位采编员工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全媒体理论知识、全媒体传播渠道及方式、数字化采编能力等。第三,派遣骨干到知名高校或全媒体转型先进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二、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中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全媒体采编人才不需要培养“全才”

全媒体是各种传播媒介的融合,因此,人们很容易将全媒体采编人员看成是能熟练运用笔记本、相机、摄影机、手机终端等传播介质的集合体,即所谓具备采、写、摄、编、录等各种技能的“全才”。那么,真的能够培养出“全才”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通过培训能够提供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但在新闻采访现场,一个记者要同时完成文字记录、摄影抓拍、构图,摄像、出镜等工作是不可能的。同样,一个编辑人员,特别是传统的文字编辑,要想在短时间内,在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视频处理等方面样样精通,也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新闻“全才”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如此复杂多样的工作,新闻作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如此低水平的重复工作,实际上不利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发挥,甚至影响传统媒体转型发展。

(二)全媒体记者培养应重“质”不重“量”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对采编人员全媒体培训,重在培训人员数量,及培训项目,如各种传播介质、传播平台的功能及使用等,更多的是停留在“重器具使用”方面。笔者认为,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再以抢新闻、抢信息为目的,去采访报道新闻。因为随着自媒体运用的普及,“公民记者”营运而生,普通市民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网络群聊、音频视频上传等方式,随时随地都能发布信息,所谓抢新闻,也只是几个媒体之间自娱自乐而已。因此,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采编人员培养,更应注重质量,要培养“专家型”、“领袖型”记者、编辑,抓住舆论的制高点,适应受众细分,媒介小众化的趋势。

(三)全媒体转型提高效率不是为节约人力成本

既然全媒体采编,代表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做到“一条信息、多平台、多种类”发布,效率显著提高,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减少采编人员数量,节约人力成本呢?笔者认为,如果以节约成本为目的,进行全媒体转型及人员培养,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首先,如果一个采编人员从事多个项目的工作,必然增大工作量,造成采编人员只能重视工作完成的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质量,造成错误,甚至是“新闻事故”,反而影响了效率。

其次,如果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裁撤采编人员,可能会造成传统媒体采编运作缺少分工、协作,缺乏专业化细分,必将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造成传统媒体新闻产品长期处理低水平运作阶段,显然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可,被受众所抛弃,影响能力下降,必将影响到经营收益,反而得不偿失。

三、对传统媒体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重在思维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传播方式、用户体验、交流互动、信息及时性、新闻资讯分类以及新闻后续追踪等需求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传统媒体转型与采编人才培养,已不单单是寻找全媒体渠道,学习全媒体技能,而是必须将传统媒体思维转变为全媒体思维。

什么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无冕之王”就是最要好的体现,通过议程设置和单方的传播途径,取得和受众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用宣传、灌输式的引导,强行让受众接受信息传播。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受众所不能接受,甚至是厌恶的。因此,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必须完成“从身体、技能到大脑”的全面升级。要让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摒弃“我为读者报道什么新闻”的思想,要甘“做公民记者”、“公民编辑”,以平等心态去报道事件、发表意见、服务受众,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阅历和对事件的探求、报道,在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中,去发挥舆论引导,做“意见领袖”,这也是传统媒体维持公信力、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技能培训,打造全媒体报道团队

虽然笔者不认同以培养“全才”为目的,对传统媒体采编人员进行“全媒体”技能培训,但让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熟悉新媒体时期各种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各种传播设备、平台的功能与使用等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都是为打造全媒体报道团队打下好的基础,因为团队成员熟悉彼此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方式,能够让采编人员在采访报道时,从队友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增加配合的默契。

此外笔者认为全媒体采编人员的培训,还需以团队建设为主,应当以5~6人的小组为常态单位,人员相对固定,其中包括文字、摄影摄像、现场主持及后方的编辑、制作人员。报道小组内部有专业、明确的岗位分工,但必要时成员之间可相互替补。

四、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要注重“差异化专才”

目前,传统媒体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同一个新闻信息,往往引发2~3个平面媒体以及电视、网络媒体前往报道,正是这种同质化竞争,增大了传统媒体的成本,也让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失去兴趣。全媒体转型发展时期,传统媒体的要避免再次进入同质化竞争,要采取“分众化”策略,结合媒体本身的特点,找准用户新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时,注重培养在某领域具备核心专长的记者、编辑,让其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意见领袖”。同时,围绕其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栏目,开展“个性化、精品化”的受众服务。这样才能在不断细化的受众群体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被市场淘汰。

[1]陈新一.全媒体记者如何掌握“全”[J].新闻战线,2011(2).

[2]肖燕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3(1).

[3]方昌林.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1(9).

[4]张宴铭.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问题[J].新闻记者,2011(7).

[5]詹新惠.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J].青年记者,2011(2).

[6]陈红,林玲,欧健.关于全媒体记者培养问题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2(5).

猜你喜欢

全媒体传统媒体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