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寻找采访提问的角度——以总理记者会为案例的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探讨

2015-02-26周少四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总理角度笔者

周少四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从本质上说,新闻采写就是一个寻找和讲述故事的过程,老师要教会学生怎么发现故事、挖掘故事、讲述故事,让学生明白故事的亮点在哪里,受众的期待在哪里。因而这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笔者虽然连续十年教这门课程,但每次都会重新备课、重新制作课件,原因便在于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案例教学方面,笔者总是寻找新闻报道中最新的、身边的、鲜活的案例进入课堂。在实践教学方面,正如俗话所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老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才行。笔者考察了国内一流新闻院校关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经验,非常赞同清华大学的“大篷车课堂”,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开着大篷车,直接到达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到达国家部委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然后让学生现场采写,并与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真刀真枪的演练对于提高学生新闻采写的实际能力当然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一般本科院校而言,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些院校安排校园内的实地采访,又时常总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所以,笔者的做法是在国内外重大时政活动前夕或重大新闻发生时,随时布置采访与写作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模拟的实战训练。本文就是以今年总理记者会为案例的一堂新闻采访课程的展示,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寻找采访提问的角度。45分钟的课堂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作业点评引出问题

每年全国“两会”闭幕前夕,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假如你是即将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新闻记者,你会向总理提什么问题呢?总理记者招待会完了之后,笔者再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缺点与不足,并对比分析中外主流媒体记者实际提出的问题,从而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提问,技巧在哪?禁忌在哪?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提问,切入口在哪?突破口在哪?故事的新鲜感在哪?受众的兴奋点在哪?经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采访技能得到切实提高。在今年的作业点评中,笔者主要指出了同学们在采访提问中暴露出来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提问的高度不够,过于微观与琐碎。例如,有同学问:“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请问总理2015年教师工资待遇会有提高吗?”这个问题就缺乏高度和格局。确切地说,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陈述事实,夹叙夹议,说得很好;但后半部分教师今年是否加工资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教育部长、人事部长,甚至大学校长该管的问题,问一个大国的总理这么细碎的问题就很有一种大炮打蚊子、宰鸡焉用牛刀的感觉。如果一定要问的话,可以这么问:“请问总理,政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呢?是否会考虑通过提高待遇来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呢?”还有同学问:“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较突出,是否考虑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抓住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新闻敏感和问题意识是很到位的,但后半部分的提问角度同样显得高度不够,因为加强实践教学是一个大学校长应该考虑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问到教学教改的具体问题,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如果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不变,后半部分改成:“请问总理,政府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或者“政府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这个问题的格局就立马显现出来了。著名记者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想的事是什么呢?当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高大上”的问题,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

二是提问的深度不够,过于抽象与空泛。例如,有同学问政府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这两个问题都是社会热点,也足够“高大上”,从新闻采访的角度而言,这显然属于开放式的提问,其主要的缺陷是提问过于抽象,泛泛而谈,没有明确的指向和具体的落点,总感觉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说透,意犹未尽。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读者也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采访阶段不够细致和深入,那么写作阶段必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也枯燥乏味。

三是提问的新意不够,过于陈旧与平淡。例如,有同学问:“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简化程序,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请问总理,简政放权减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项改革任务才算是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不妥之处,前半部分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引出简政放权的话题,但是后半部分“简政放权减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项改革任务才算是基本完成了”,这是去年记者会央视记者已经提过的问题,严格来讲属于抄袭,缺乏新意。既然新闻姓“新”,采访提问也必须突破成规,发掘新意。以前提过的问题如果仍然是热点话题,当然还可以再提,但是必须结合最新的形势和动态,变换一个角度和侧面去提问,如就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两年来,国务院共取消下放审批事项538项,初步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请问总理下一步简政放权的重点在哪里?”

当然,同学们的作业中也有一些堪称典范的提问。例如,有同学问:“‘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沿途各国与中国结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最终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地缘政治格局。这不但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还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请问总理,中央政府将怎样协调各地关系,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这个提问抓住了“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性的热点话题,并且又有具体的切入点,就是“中央政府将怎样协调各地关系,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这个提问有高度、有深度、有热点、有新意,可以与主流媒体媲美了。

二、紧扣案例讲解理论

通过分析同学们的作业,笔者发现同学们经过新闻采访学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已经培养了新闻敏感,掌握了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知道故事在哪里、题材在哪里,但是,如何挖掘故事,如何发现亮点,如何寻找新意,这仍然是同学们的一块短板。为此,笔者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如何寻找采访提问的角度。笔者结合教材和新闻采访的体会,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为同学们提供五条路径:

一是化整为零找角度:将一个大而化之的开放式提问,切割成几个有明确指向的闭合式提问。这样既能够很好地处理高度与深度的关系,体现提问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又能够便于访问对象做出回答。例如,奥地利记者的提问:“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欧洲都高度关注。我们看到,现在俄罗斯军队还驻扎在乌克兰。请问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样的立场?是否认为这违反国际法?几天前在俄罗斯国内电视媒体上,普京总统讲述了他当时是如何规划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这个行动的,中国现在视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还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这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开放式提问,记者的提问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以此引出他的几个具体的热点问题: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态度等等。这就是化整为零找角度。

二是虚中觅实找角度:对于那些抽象性、概念性很强的问题,我们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具体而实在的因素展开提问。例如,改革就是一个很抽象、很热门、很高端的词汇,怎么样针对中国的改革进行提问呢?彭博新闻社的记者是这么问的:“您多次提过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改革,您也说过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疼。在中国经济放缓的今天,您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决心吗?您认为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未来会不会更疼?”这个提问以中国经济放缓的新形势为切入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问总理是否会保持改革的决心?未来是不是会更疼?经济是否会继续放缓。这就是虚功实做、虚中觅实,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三是以小见大找角度:以一个具体的事件、典型的细节、热点的词汇为由头,引出一个全局性、普遍性、宏观性的提问。例如,新京报记者问:“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在多个场合力挺电子商务和快递等新业态,我很想知道您个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如果买过,最近买的是什么?另外,有人认为网购会冲击实体店,对此您怎么看?”这个提问就很有意思,他问总理从网上买过东西没有,买了啥?这本来是一个很琐碎、很细节的问题,但是他以此为由头,把这个问题进行了升华,由网购提到电子商务新业态、提到网购对实体店的影响,这就是以小见大、窥斑见豹的手法。同时,这个提问还充满着人情味和趣味性,体现了都市报注重接地气的传播特点。

四是以旧见新找角度:将老话题与今天的实际联系起来,寻找最新的信息作为切入口展开提问。例如,雾霾这种现象十几年前就有了,近两三年成为热门词汇、热点话题,年年雾霾年年问,每年都要在相同的话题中寻找最新的角度展开提问。在去年的记者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问总理:“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用了‘宣战’这个词,这在以往是没有的。请问总理,‘宣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位记者抓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热点词作为切入点展开提问,在旧题材中找到了新的角度,体现了记者挖掘故事的深厚功底。

五是逆向思维找角度:反其道而行之,反过来想一想,出奇制胜。有时候打破常规与惯例,从反面或侧面提问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总理记者会要问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总理的生活习惯和个人情怀似乎是个人隐私问题,很少被问到,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两年前,在李克强新当选总理的第一次记者会上,外界对总理充满好奇与期待,凤凰卫视的记者胡一虎在现场注意到总理讲话时喜欢打手势这个细节,并以此提了一个有关总理个人情怀的问题,充满着人情味和趣味性,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好评如潮。后来胡一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如何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进行提问的,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三、结合时事实战演练

在紧扣案例讲解了如何寻找采访提问角度的五条秘诀之后,同学们对于如何挖掘故事、展开提问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在笔者讲课的前几天,一艘载有四百多人的客轮在长江湖北段倾覆。据新闻报道,有十几人生还,其余乘客生可能渺茫,救援和船体打捞工作正在进行。笔者信手拈来,以这个重大新闻事件为背景环境设计课堂模拟采访演练:“假如你是新闻记者,现在派你前去做现场报道,请你列一个采访提纲。”在课堂模拟采访演练中,同学们将老师讲述的采访提问的五种角度运用到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有同学化整为零找角度,问现场指挥抢救的官员:“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该航段的地质水文条件是否与此次事件有关?暴雨黄色预警的情况下船长为何不选择抛锚停航?船长为何没有及时报警求救?”有同学以小见大找角度,问幸存者:“在游轮倾覆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你看到和感觉到了什么?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脱险的?”有同学以旧见新找角度,问交通部官员:“一百多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在茫茫的大西洋,有三分之一的人获救,而这次‘东方之星’倾覆却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人获救,那么,这究竟是我们的安全教育有疏忽,还是紧急救援体系有问题?”笔者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一一点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教材中也有不少现成的案例,市面上各种新闻作品选集也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加久远的新闻,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没有微信微博,甚至彩电和互联网都没有普及的年代,学生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新闻姓“新”,最近的事、身边的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身边的新闻热点转化为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资源,既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考验,也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这需要任课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热情。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希光,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梅尔文·门彻(美).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译.华夏出版社,2003.

[5]卡罗尔·里奇(美).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3版)[M].钟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总理角度笔者
新总理
神奇的角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角度不同
人啊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