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互动技术在互联网电视行业中的应用
2015-02-26翁雯雯荣章歆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翁雯雯 周 萍 荣章歆(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多屏互动技术在互联网电视行业中的应用
翁雯雯 周 萍 荣章歆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屏互动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互联网视频网站仅仅支持一些特定的终端设备,而随着各种终端设备功能的逐渐开发,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能够接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视频资源,多屏互动技术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本文中对当前的多屏互动技术在互联网电视行业中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多屏互动;互联网;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屏和多屏互动业务逐渐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焦点,在互联网发展的刺激下,我国的电视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电视行业逐渐将多屏互动技术引入其中,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发展。
1 多屏互动技术介绍
多屏互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传媒技术,其通过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终端,借助无线网络实现视频等信息的传递,这种传输方式能够实现多种终端设备的同步播放,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1.1 多屏互动技术的功能
对于多屏互动技术来说,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视频资源在移动终端和智能机顶盒以及智能电视之间实现视频资源的推送和拉回,目前比较常见的有3种形式。一种是转屏功能,其通过移动终端对视频资源进行搜索,然后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将视频资源传输到智能电视机上,实现电视观看。这种功能能使用户将视频资源移至电视上进行观看。第二种则是分享类型,也就是用户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将自身具有的视频资源分享到相应的电视设备上,将传统的单一播放模式转变为电视播放,提高了用户的视频欣赏体验。最后一种则是操作类型,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对电视机上播放的视频进行选择和控制,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1.2 多屏互动技术的实现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机顶盒上安装WIFI设备,使其能够接收到终端设备的控制信号,另一种则是借助OTT技术实现多屏之间的互动,这两种多屏互动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段。其中的OTT技术主要是在智能终端安装对应的信号接口,从而将其连接到互联网中,这种方式大大拓展了电视业务,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方法。
2 多屏互动技术在互联网电视行业中的实际应用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的是乐视网多屏互动技术的应用实例,通过对这一实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帮助人们更加简单地理解多屏互动技术在互联网电视行业中的应用,并对多屏互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
2.1 云平台的多屏互动
在该技术中,对传统的视频资源存储方式进行了改变,通过云存储和云转码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用户需要的视频资源进行存储,节省用户的本地资源。用户在使用云平台进行视频资源的提取时,往往是先实现平台和终端的连接,然后通过云转码技术将存储的数据资源转化成视频资源进行传输,这样就能对视频资源进行观看。而在乐视网中,其通过互联网视频技术,建立了国内先进的云视频平台,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2 以技术创新专注跨屏体验
在乐视网中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应用多屏互动技术的方式,那就是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一直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跨屏体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方便,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区域限制。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中,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视频体验方式,需要商家提供给用户更加全新的体验。在2013年,乐视网创造了一种多屏合一的界面技术,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屏之间的跨越体验,使用户能够在多个终端上随时体验需要的视频。乐视网不断创新自身的体验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频体验。
2.3 跨屏生态模式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视行业的发展,其竞争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点对点模式转变为布局的竞争上来,而乐视网提出的平台结合内容以及终端等的新型乐视生态布局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受众的新型跨屏生态体验模式。通过五屏的结合,用户能够更好地体验视屏带来的视觉效果,同时,这种新型的生态模式为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同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竞争,且两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合作,为电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总结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电视行业要求越来越高,这为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逐渐将多屏互动技术融入到互联网电视行业中,这为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时间还较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研究,提高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晓燕.多屏技术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应用探析——以乐视网为例[J].声屏世界,2015(8).
[作者简介:翁雯雯(1995-),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3140111207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