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26王现彬李向红
王现彬,马 静,李向红
一、改革的背景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 自1990 年开始试办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我国已设置硕士层次专业学位39 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5 种,学士层次专业学位1 种, 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专业学位的设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日益广泛与深入, 我国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了提高。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成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 对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存在不足, 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 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64 所高校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6 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全国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广西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13 所,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型28种,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型1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1 个。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8394人,其中专业硕士8368 人,专业博士26 人。 随着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合作进入新的“钻石十年”,多重发展机遇叠加为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提高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升专业学位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广西紧随国家政策并结合本区实际,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自治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倾斜。 此次试点项目由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8 所高校的13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共同参与。2014 年底,该试点项目完成了3 年改革周期,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基于对广西8 所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对于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二、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健全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机制
组织保障是做好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 为顺利推进改革试点项目,广西试点高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学位试点院系负责人参加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负责统一领导、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工作, 定期进行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理论与方法、问题与对策的交流与研讨,以加强专业学位改革的指导和教育管理。 如,广西医科大学在研究生学院分别成立了口腔医学、临床医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与附属口腔医院、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对接, 共同组织专家研究确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同时,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明确学校、研究生学院、二级学院、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导师、学生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达到各级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分明、工作各有侧重、各有所为、相互配合、环环相扣,并通过激励和奖罚机制,充分调动各层面人员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 广西师范大学积极完善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在研究生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在相应二级学院分别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并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教学秘书,实现了专业学位的专门化管理。
(二)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蓝图”,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学校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和课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 为进一步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广西试点高校积极向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取经, 及时启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积极将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创新教育、 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如,广西艺术学院吸取国内外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及时修订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变以往各研究方向自行确定研究生课程的做法, 要求艺术硕士按照领域共同设置2 门专业基础课程,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自行设置4 门专业课及4~6 门案例研究课程。 切实增强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遴选高素质导师
导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导师队伍,试点院校从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制度建设,逐步规范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办法。 广西试点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与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聘任与考核评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有效规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其次,选聘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 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 试点院校积极选聘校外实务专家以及行业企业知名专家、 学者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通过这一形式,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 也丰富了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此外,试点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学位导师的团队建设, 注重发挥教研室和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
(四)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实践能力
广西高校的试点改革突出以培养目标、 培养质量为主线,在培养中努力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前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导师责任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综合专业素养相结合, 形成了与学术型人才培养差异化的培养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 广西大学针对二年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探索实践了“1+2+1”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时间为1 个学期,研究生在此阶段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课程学分; 第二个阶段为实践研究阶段,为2 个学期,研究生在此阶段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并完成论文研究;第三个阶段为论文写作和就业阶段,时间为1个学期,研究生在此阶段对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论文答辩。 这种模式突出了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确保了研究生实习实践的效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则采取了集中培养、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广西师范大学根据各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实现了跨国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等。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课程职业导向性不足,专业教材缺乏
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修养和在专业技术方面受到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2](P19)。 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被发展成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简装版、压缩版甚至是复制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比,仅仅削减或调整了一两门学术性课程,其他没有本质差别。 在课程设置的范围、教学内容和培养环节上没能针对各个研究方向的特点进行论证和设计,未能有效地体现出研究方向的特色,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另外, 广西高校普遍选用的专业学位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部分紧贴时代发展的教材多以外版教材为主, 真正结合国内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材不多, 严重缺乏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交融特征的专业学位教材。
(二)基地建设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仍有差距
广西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 广西现有的76所高校均为地方院校, 与发达省份及国家重点投入建设的“985”等重点大学相比较,广西高校教学科研等资源增长速度远滞后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 广西高校普遍存在难以提供足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平台的问题。 一方面,目前广西高校设立的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几乎全是广西区内的企事业单位, 由于受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局限性, 研究生实践基地覆盖的范围不能完全满足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领域或培养方向的实践要求。 广西高校还缺乏大胆走出去的魄力,在大力发展校内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到其他省份,尤其是发达省份寻找合作伙伴, 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或者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另一方面,地方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学位教育认识不深, 对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已经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实习实践基地质量不高,没有很好地运行,甚至个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仅仅签订了合作协议,挂了个实践基地的牌,未真正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共同培养研究生, 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指导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 广西高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师资仍主要依靠相关专业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虽然其学历层次较高、学术能力较强,但由于对专业学位的性质、意义和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中未将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性学位教育按照各自培养特点区别对待, 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过多的科研活动,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目前高校指导教师招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导师还要支付每月的助研岗位津贴, 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1 年的课程学习之外, 剩余的时间主要进行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 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导师搞科研, 导致部分导师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由于广西多数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联合培养机制体制尚未完全构建起来,在第二导师(或副导师)津贴、研究生课酬分配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 未能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副导师, 副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评价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展是为了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 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 由于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尚短, 广西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方面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如, 由于国务院学位办和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还没有制定出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如何保障和评价, 目前各高校还在探索之中。 但出于保守考虑,广西部分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和学位论文均采取了校内导师评审的制度, 未采取专家匿名评审形式, 更未将毕业作品和学位论文送教育发达省份进行“双盲评审”。 在如何保障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明确改革目标,服务需求,提高质量
根据潘懋元教授提出的 “教育的外部规律”说,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3](P158)。 而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结构存在“五多五少”问题,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传统学科与产业人才多, 新型学科与产业人才少; 学术型人才多,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是弥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缺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4]。 因此,社会的需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广西高校在开展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时要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 向社会开放, 向世界开放,统筹利用好学校与社会、国际和国内多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 树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切实增强专业学位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强调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改革招生制度,吸引优质生源
优质生源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要逐步建立符合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 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 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 广西地处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区内高水平大学欠缺,对考生的吸引力相对不高。 为此,为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读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开宣传渠道,除在本校研究生院(处)、教育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等网站进行宣传外,还可以到重点城市、高校和用人单位开展咨询会和动员会等,继续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生宣传,积极拓宽生源渠道,增强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 第二,改革招生制度,在国家统一招生制度框架下,向教育部申请给予一定比例的招生自主权, 并拿出一定指标专门用于招募在实践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员,鼓励优质生源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考试内容上, 要以有利于选拔有实践经验和培养潜力的学生为目标,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面试在成绩中的比重。 第三,建立和完善选拔机制,继续加大推免生的招生比例,以吸引区内外优秀贫困学生报考。 此外,建立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奖助体系,为学生解除学费的后顾之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三)内培外引,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的标志和保障。 目前参与广西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学位授权点虽然整体师资力量雄厚、结构相对合理,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 多数校内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践的具体状况了解不够, 外聘的实践型教师相对缺乏, 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广西高校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道路。 一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改变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主要以学术型导师为主, 职业型导师相对缺乏的局面。 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大力引进兼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优秀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提高应用型高学历任课教师的比例,加快构建双师型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聘请和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 学者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 二是加强校内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尽量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制定激励政策,来加强学校师资培训工作, 如通过设立教师培养工程等项目促进中青年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教师, 如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职业部门进行挂职学习,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 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积蓄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推进课程建设,加强教材编写
首先,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 高校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课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要具有实用性, 应反映行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应用与创新,同时注重提升其实践性与操作性, 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上应淡化学科界限,可跨数个一级学科,甚至一门课程应宽泛至数个二级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操作能力及观察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是提升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应鼓励高校成立各专业学位案例中心, 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案例开发,推进案例教学。
其次,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高校应选拔一批从事研究生教学一线、 实践经验丰富且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 教材编写要凸显学校专业领域的优势,做到高起点、高质量、有影响、创品牌。 编写的教材要能代表国内同类教材的较高水平,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明显特色,并且系统性强、内容新,有良好的通用性。 同时,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成果, 编写的教材要体现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 尽可能吸收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反映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成就、新应用,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和新体系,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门、企业、行业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6]。 这就为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加强合作,共建实习实践提供了基础。 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必须建立一批数量充足、 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一方面挖掘潜力,增加实践基地数量。首先, 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新建或改造一批校内研究生实验室与实践基地,改善校内研究生实习实践环境和条件。 其次,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建设一批稳定、 条件优良的实习实践基地。 如,江苏省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组织研究生团队进企业,既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又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了多方的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健全实践基地制度,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试点院校应及时制定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要求及管理规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规定》等,明确高校、合作单位的职责,共同确立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构建实践基地质量监督体系,切实有效地对现有的研究生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试点院校要积极改革专业学位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系统和评价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首先,在课程学习考核中采用案例分析、实务训练、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其次,实习实践环节考核中,研究生撰写的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要由现场指导教师评阅,并由实习实践单位组织答辩,重点评价研究生的实习效果和成果, 考核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学位论文准备阶段。 最后,明确学位论文的形式和选题及内容要求, 制定各专业学位论文规范与建立区别于学术学位论文的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提出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形式应该是“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要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严格论文的管理,加强研究生论文质量和诚信教育。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2010〕49 号)[Z],2010.
[2]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 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4] 高鸿.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5] 林蕙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6] 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