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民俗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2015-02-26陈松青蒙志勇

学术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活化价值观

陈松青,蒙志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精炼概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我们党的长期执政,是“天大的事”。但是,核心价值观要变成老百姓日常的行为准则、变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绝非一日之功,因为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要使老百姓内心接受它,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能够日常生活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必然性

(一)理论诉求: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32)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持久生命力来源问题。只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并且相互作用才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作为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彻底解放作为鲜明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91-92)。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的人是其理论研究出发点,所强调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与胡塞尔等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差异很大。我们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人们进行着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生产。由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是在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理论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理论关注点和生长点。

(二)现实需要:生活化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给予热情的理论关注,并不是放弃现实生活自身去谋求生活以外的高深莫测的思辨领域,说明一种价值观念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最终要看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占有多少领域多大分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论化的和抽象的。到目前为止,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还仅仅停留在报纸、标语和媒体宣传中,也因此给人感觉核心价值观遥不可及,毫无关联。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构建共有的价值理念,是一种获得认同的关键。毕竟价值观不是法律、法规,它是人根据内在需要的选择,并非外部环境设定的结果。人类的精神文明长河中那些源远流长、产生广泛影响的精神信仰无不是如此,嵌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儒家思想,就是从个体的“修身”入手,衍生出一整套家国天下的伦理体系,这无疑揭示了传扬价值理念的一般规律。这也意味着,为了普通群众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描述的应当是当前微观社会维度的理论发展和人们的实践活动,其宏观背景是“中国梦”的现实实践,其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大众,其着眼点则是宏观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共性基础上的对诸领域分离状态下个体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如果这个目的得以实现,可以认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不仅是老百姓认知进而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间断”场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不断地完成落地生根的场所。

二、以民俗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是普通大众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大致包括生产、交通、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文化;以家庭、社会结构、礼仪等为重点的社会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文艺等的精神民俗文化,它承载着我们国家民族精神,对推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价值观元素

民俗文化历经数千年,深藏着博大雄沉的优秀文化因子,持续不断地在影响、引导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已经沉淀为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像我们熟悉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彰显着中华民族当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传统节庆在尊崇人伦观念、调和群体人际关系、提升道德水准、规范言行礼仪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春节、清明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团结和谐的期盼;七夕节所传递的忠贞不渝、诚实守信、相亲相爱的观念;端午节所凸显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问及强烈的爱国情怀;重阳文化所推崇尊行的“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的民族美德等。这些传统年节或家族中的重要时刻所尊奉的言行礼仪、价值观念,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为在意的“和”、“仁”、“孝”观念,这些观念成为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重要桥梁纽带。在诸多学界对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当中,“和”、“孝”等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仍然是中华民族和我们整个社会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念。不难得出结论,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3](P10)。

(二)民俗文化草根性有利于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作为,如传统节日中,春节拜年、清明扫墓、端午赛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都是全社会民众参与并乐在其中。在民俗文化传承还是演变过程中,社会大众总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来决定内容还是形式的取舍,统治者政治意志的影响在其中作用并不多。譬如,清明起源于祭祀先祖,后来社会大众在清明扫墓过程中增添了踏青郊游、荡秋千等娱乐、健身内容。这说明保存下来的一个个民俗现象,都是因为满足了民众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而有了持续生命力,都是因为这种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而具有强大影响力,这就使得民俗文化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即便当下,不管愿不愿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浸染于其中,民俗文化的熏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所以民俗文化有很强的草根性,使之不同于精英文化,民俗文化在导向、规范、凝聚民众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更是于无形中见有形,对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了“润物无声”。

(三)民俗文化功能有利于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民俗文化也具有约束面较广的道德规范作用。“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3](P23)以春节为例,内容十分丰富,有节前清洁活动表现出来的爱卫生,有不远千里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反映出的家庭团聚和睦,有串门拜年体现出的尊老爱幼等多个方面的道德观念内容,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些年年轮回的民俗活动中反复接受民俗文化蕴涵的道德观念熏陶而强化。在一些偏僻落后的村落,就是因为有共同默认并遵守的法则、规范和信仰,使人们在其现实生活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鼓励、强化正当活动。还有许多民俗文化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娱乐和审美,这和民众为了舒缓奔波于生计而带来的劳碌辛苦,获得身心放松的效果有直接因果逻辑关系。春节里的舞龙、舞狮,端午节南方地区赛龙舟活动等体育与娱乐活动莫不是如此产生的。因此,核心价值观践行最为有效最为生动的文化载体之一应当有民俗文化。

三、彰显民俗文化促进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赋予民俗文化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

民俗文化的价值不是自我封闭的产生,也存在于跨区域与跨阶层交往的实践当中,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例如对关帝的崇拜之所以在许多地方扎根,就与古代国家政权的推崇和文人墨客的诠释分不开。外在价值如果能转化为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一定是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并且参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精华,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基础上凝练而出的,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和不断优化提供精神动力[4]。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过程中,一方面,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应当给予民俗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相当的包容,促其正常发展生长,进而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形式、广泛的接纳;同时以自觉的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民俗原有积极因素予以提炼升华并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也必须走近主流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之中,并与之相对接,通过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把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凝聚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之中,实现民俗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翼齐飞”。

(二)依托民俗文化话语体系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表达

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也许不是关注重点,在传播内容多元化、信息漫天飞舞的今天,核心价值观是否生活化,其最重要的一个表征就是其话语范式是否生动、活泼、形象。2013年,是国家政治改革努力向社会生活层面落实的一年,传统文化以其寓含民族智慧、联通民心、蕴具国际影响力的特质,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了一百余次重要讲话和指示,其中包括批示、演讲、访谈和回信等。这些主流话语中,大量运用民俗语词,经常涉及民俗范畴,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的佳话,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比如,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等本为日常生活用语,此时作为治党制度的形象化说法,通俗易懂,极具张力。同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习总书记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一词出现在对生态文明的提倡中,而且文字表述感性而诗意,与传统的官方语体颇有差异,一出台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触动了众多中国人对近年来在现代化挤压下趋于凋敝的农耕文明的特殊情结。

(三)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民俗文化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了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各地的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展馆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方式向民众传播中国民俗文化,于凝固的历史时空让受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处寓教于乐的核心价值观“流动课堂”。除了馆藏等关于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外,民俗文化还以文学、艺术、制度、物质、宗教等各个领域鲜活的形态呈现、渗透并扩展到现实生活的点滴之间,可以说一个节日的由来、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仪式规范等等,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骄傲。正是这种文化同源让群众对根源于此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桂林“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就是融合了漓江魅力山水风情和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来演绎民俗文化,给人极大的震撼力,让人们在陶醉于美的艺术享受之中,切实感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同时,节日也是我们民俗文化活动重要载体。过去法定的节假日是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节等,忽视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民族特色节日,直至韩国和朝鲜抢先“申遗”(江陵端午祭)成功之后,我们才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表面上看,增加几天假日,刺激经济消费,但这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本属于社会民众自己的节日,其仪式化的程式已经通过文化的积淀内化于社会民众心理,定格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其社会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且意味深长。因此,国家提出的过好“我们的节日”活动非常有必要,对于民众而言,在民族节日中接受共有的价值理念,激发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程度远比符号化的、口号式的宣传更为有效也更为持久。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钟敬文.民俗学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潘忠宇,郭春霞.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生活化价值观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的价值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