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谱系——评黄晓娟等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2015-02-26吴投文

学术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女作家文学史视野

吴投文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基本上处于一种缺位的尴尬状态, 即使涉及到少数几位优秀的少数民族女作家,也多是点到即止,少有系统的观察和论述。 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实质上是并不完整的, 没有充分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格局和文学事实的多维层面, 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似乎被限制在某种既定的写作模式中, 这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无法彰显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缺乏大文学观视野下的谱系梳理恐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当前既定的文学史格局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边缘化的现状尽管也有所改变, 但似乎仍然停留于对研究前景的规划之中, 尚未在文学史的实践操作层面取得富有实质性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完全有理由突破目前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双轨化的文学史格局, 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在框架之中。 因此,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把多民族文学史观真正落实到中国当代文学史撰写的实际操作中, 这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此而言,黄晓娟、晁正蓉、张淑云合著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著作, 不仅对中国当代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书写的图景与发展状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描绘和归纳,而且联结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在大文学观视野下呈现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在流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部专著是黄晓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她此前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就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她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拓展,获得了一种相当开阔的文学史眼光, 既切入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观察角度,又切入了性别诗学的参照维度, 这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一书体现出了学术视野的丰富性,也具有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同时也对接了学术前沿的热点话题。 实际上,顺着这一研究领域往前延伸, 就把研究范围拓展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整体性视野, 呈现出了大文学观视野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走向和流变规律, 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格局和复杂形态。 因此,该书的着眼点虽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部景观, 却辐射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相关问题, 可以带动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深化研究,并落实到“中华民族大

文学史”的编写框架之中,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真正融入到中华当代文学史的有机构成之中。因此,就《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实质而言,是在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谱系建构,是推进“中华民族大文学史”编写的基础性工作,表现出了相当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在中国当代多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中, 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但仍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们用执着而充满本民族风情的创作构建着一个个鲜活多姿的文学世界,推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压力下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1](P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贯穿着一条基本线索, 就是大文学观视野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整体状况的梳理及其谱系建构, 内容涉及女性经验与民族文化传统、女性话语与族群记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书写、 民族身份与作家身份的建构与交融、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显示出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美学嬗变与个体跟踪相对照、 融学理于历史整合、绎结论于文本细读的学术特色。该书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整合为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构架,既有客观人文存在的现实依据,也有大文学观视野下由文化认同所形成的价值判断。这对传统的割裂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狭隘文学史观既是一种弥合和补充,更是一种丰富和提升。 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既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客观历史存在,也是在大文学观视野下进行理论整合的结果,也唯其如此,才能找到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内在差异。因此,该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史,但较之一般性的类型文学史,却有更开阔的观察视野,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正是得之于大文学观视野下由历史整合和理论建构相结合所生成的问题意识;也正是在问题意识的烛照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才呈现出如此清晰而又具有丰富侧面的谱系结构。这实际上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部图景,可以由此去触摸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丰富纹理和美学特质,但勾连起来却又是一片历史与现实相交错的多民族文学图景。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落实一个重要方面是体现在资料收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上, 同时又在资料的广泛性和严谨性上建立起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 既凸显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又彰显出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在特质。 该书著者指出:“在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上,从关注民族发展到关注女性自身的发展,在对自身的观照中,基于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进行深度的人性剖析, 使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突破了单一性的束缚,进入了丰富、深邃的审美空间。 ”[1](P2)在我国境内,生活着五十六个被国家明确认定的民族,除汉族外,其他民族都属于“少数民族”范畴。 这些少数民族的女性文学具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景况,即使单个的谱系梳理恐怕也是一件异常费力的事情,更紧要的是不能把这些少数民族的女性文学做成一个拼盘,而是要非常巧妙地避开生硬的拼凑,在大文学观视野下把各个少数民族的女性文学有机地融合进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在谱系中。这就需要占有异常丰富的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相关史料,并从丰富的史料中确立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坚实的资料梳理和史料考辨中得出相关结论。该书的特色也在这里, 著者所选择的是史论结合的研究视角, 一方面以女性文学思潮的嬗变为历史线索,把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内又梳理出内在于文学事实中的演变轨迹,显示出“史”的清晰度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以重要作家和重要文本的阐释为主体,在每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内部遴选出最突出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同时又抵达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情感与形式上的纵深勾连,凸显出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美学风格上的同构性和差异性,显示出“论”的严谨性和深刻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纵”与“横”的关系,在纵横交错中实现“史”与“论”的兼容结合。 由此,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历史发展在丰富的史料中既呈现出一个体系性的构架,又具有丰富的原生态真实感,显示出大文学观视野下对文学事实的总体把握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入洞察。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落实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文化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结合上。 这一点实际上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文学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视野,“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文学,同时也更多地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汇通”[2]。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离不开文化批评, 否则就会落入大而不当的空泛论述,导致失去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不仅仅只是文学层面的审美分析问题,还关联着极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色彩。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有其内在的文学特质, 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方法途径,在大文学观视野下进行系统深入的美学批评,才能真正发掘出少数民族文学的精神实质和审美价值,进行适当的文学史定位。文化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结合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每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美学特质,而是在展开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去获得审美判断的准确性。 比如, 在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黛·伊斯拉依尔的长篇小说《沙漠之梦》时,作者对小说中“沙漠”这一意象的分析就是理解小说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沙漠在小说中的寓意和我们平常的理解就有极大的差异。 著者指出:“‘沙漠’,在这篇小说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意象”,既象征着“在文本中以男性话语霸权为中心的人物关系中,女性追求真爱、追求爱的权利,最终只会落得个悲剧下场”,同时也是“大起大落、始料不及、超越常规而又具有特定原因的结构开合的象征”[1](P112)。 这样的分析在该书中比比皆是,都是结合文化批评与美学批评的双重视域而展开的,能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透视当代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幽微深婉之处,对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心灵律动有独到的发现。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落实还表现在个案跟踪和文本解读的深度上。 该书涉及到各少数民族的众多女作家,一方面在大文学观视野下把她们统一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整体性框架中; 另一方面又在文学史的逻辑链条中观照她们的创作独特性,同时也关联着某种价值立场,融文本、思潮、审美为一体, 既在个案跟踪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艺术风格的迭变, 又在文本解读中呈现出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经典作品的厚重底蕴。 在该书的个案跟踪中,突出的是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涉及到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土家族女作家叶梅、苗族女作家贺晓彤、壮族女作家李明媚、布依族女作家罗莲等;在该书的文本解读中,突出的是各少数民族女作家的重要作品, 涉及到满族女作家白玉芳的《神妻》、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黛·伊斯拉依尔的《沙漠之梦》、侗族女作家龙江月的《侗妹》等许多作品。 在具体的分析中,该书把个案跟踪和文本解读粘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重要女作家的重要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以点带面,以对重要作品的深度解读带动对重要女作家创作的全面认识。 这种处理方式使复杂的问题能够得到相对简洁的解决, 可以凸显出一个重要女作家在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中的特殊位置。 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学史定位, 由此落实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下的文学经典化问题。 比如,满族女作家叶广芩是一位具有旺盛创作力的作家, 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该书以突出的篇幅呈现出了叶广芩创作的重要性。 该书的第二章以叶广芩的创作为例探讨女性话语与族群记忆的深层关联, 既有对叶广芩创作的整体把握, 也有对叶广芩重要作品的深入解读,尤其对《豆汁记》、《大登殿》、《黄连厚朴》、《青木川》 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非常到位,并以叶广芩的创作作为一个参照,切入对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话语与价值取向的多维透视, 显示出了该书著者在女性话语的同构性中把握差异性的敏锐眼光。 这正是由个案跟踪和文本解读的有机结合所带来的独到发现, 该书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厚度也来自于由个案跟踪和文本解读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丰富视野中。

综而观之,黄晓娟等人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是一部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著作,凝聚着她们在学术探索上所作出的可贵努力。有学者指出:“应该加强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历史的研究,应该编写体现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并通过多民族文学史教育,在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3]进入新世纪以来, 这一方面的研究在逐步取得深化,一些论著在大文学观视野下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空间。 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地理空间的广阔性、民族空间的多样性和文化空间的差异性带来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推进“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建构。 应该说,《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是对这一研究趋势的呼应。 该书所展开的研究视野辐射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基本格局,在大文学观视野下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演变规律有新的发现和揭示。当然,该书所展开的研究前景仍然十分广阔,也留下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巨大空间。

[1] 黄晓娟,晁正蓉,张淑云.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2] 汪荣.美美与共 重叠共识[ J].暨南大学学报,2014,(2).

[3] 王佑夫.当代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 J].民族文学研究,2013,(5).

猜你喜欢

女作家文学史视野
居· 视野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总序
视野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真相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