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铜官窑: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2015-02-2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官窑长沙陶瓷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谭家坡龙窑遗迹馆

土性宜陶·大唐名窑

《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水经注》记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 2014年5月5日,由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周建儿教授等知名专家及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醴陵陶瓷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组成的“铜官陶瓷原料及产品特色品质专家评审会”在长沙市望城区召开。通过对铜官陶瓷泥料、釉料及产品试片进行取样,完成全分析、定量分析、矿物分析、窑物理性能等检测分析,与会专家认为,铜官既有高Al2O3含量、高可塑性的料土,也有高铁富硒含麦饭石的红土,还有特色功能各异的底土、枯土、梅土、连土和耐火土,适合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炻瓷、耐热陶瓷、园林景观陶瓷等不同类型陶瓷产品的选料。用其配制的坯泥工艺性能好,烧成温度范围宽,产品性能优良,不含铅、镉等重金属,是高品质陶瓷原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沙铜官窑也称长沙窑、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至五代走向辉煌。“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因安史战乱,北方技工避难流离至江南,促成南北技艺互融,为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石。“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晚唐诗人李群玉

在《石渚》中以略显夸张的笔触展现长沙铜官窑往昔如火如荼的生产盛况。这一时期,长沙铜官窑在承继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装饰艺术,突破了当时青瓷和白瓷的单一色调,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创举·耀照古今

首创釉下多彩。以铁和铜为主要着色剂,早期色彩比较单调,只有釉下褐彩,或釉下绿彩,稍后褐、绿两彩,或褐、绿、红多种色彩并现,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三足鼎立之势。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分。”

开釉下彩绘饰瓷历史先河。以山水、花鸟、人物等唐代绘画艺术装饰陶瓷,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瓷绘以此为基础。

最早发明高温铜红釉烧制。率先改变传统以造型和纹饰为主的装饰手法,为宋钧、元明清釉里红及祭红、郎窑红的发展做好了历史性铺垫,也把铜红釉发明烧制时间,从宋代提早至唐代,推前300多年。

开诗文题记装饰陶瓷历史先河。已整理出的63首《七绝》和《五绝》中除10首出自《全唐诗》,其他53首均为民间所创,无论诗文内涵,还是书法艺术,都大有可观,还有大量如“能弘道、

非道弘人”,“悬钓之鱼、悔不忍饥”,“君子喻于义”,“牛怀舐犊之恩”等题记,富有传统文化意蕴,使陶瓷由器物升华为文化的载体。

最早开创模印贴花,陶瓷纹饰装饰艺术的创新典范。汲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等异域文化精粹,借鉴唐三彩陶器及萨珊王朝金银器等中外装饰技艺,用陶泥上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动感、细腻,堪称世界陶瓷史上一绝;

无论器型、烧制工艺、还是装饰艺术,长沙窑为中国陶瓷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将中国传统工艺所推崇的致用利人(实用性)、材美工巧(观赏性)、巧法造化(创造性)、文质彬彬(艺术性)等美学原则发挥至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也生动诠释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海上陶路·走向世界

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被德国海底寻宝路者发现阿拉伯古沉船“黑石号”,船上唐代瓷器计67000多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就达56500多件。由此揭开了“海上陶瓷之路”上的长沙铜官窑的辉煌。据研究,长沙铜官窑最早有意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波斯、阿拉伯文化融入装饰艺术,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远销南亚、北非。

2014年9月14日,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等10人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论证得出最新结论,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是

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到目前为止,包括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苏门答腊、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肯尼亚、坦桑尼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出土了长沙铜官窑瓷器。

作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长沙铜官窑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的桥梁和纽带。

薪火相沿·千年涅槃

1956年,尘封千年的长沙铜官窑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

1957年,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柄先生复查后正式确认,揭开了世界釉下彩瓷发源地之迷。

1964年 冬 至 1956年 春 , 1978年 1月 至 11月 ,1983年3月至12月,1999年9月至11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先后进行四次科学发掘,获得彩瓷标本和陶瓷器物近万件。

1988年1月13日,长沙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09年12月,完成《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保护、建设总体规划》。

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6月5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开启长沙铜官窑复兴步伐。

薪火千年,耀照古今,承其大统,与古为新。

四海筹维,东西共冶,人文贲张,重焕华彩。

长沙窑远销海外路线图

猜你喜欢

官窑长沙陶瓷
长沙之旅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西夏官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我眼中的长沙
此“官窑”非彼官窑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