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习得性无助研究①

2015-02-26胡锐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习得性晋升职称

胡锐(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30)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习得性无助研究①

胡锐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教师职业发展职称晋升角度对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的习得性无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教育科研、获取荣誉等方面不受学校重视,晋升高级别职称的机会不多,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上体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对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称习得性无助

在人生的历程中,部分人在经过惨败或控制感丧失后,以为自己已无处可逃,这时候即使有逃离的机会,也不会行动起来,相信尝试无用而不是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进行经典实验时提出的,它是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属于动机归因。这一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在生活中。有研究表明,教师是承受压力较大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习得性无助现象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工作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时,就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会产生抑郁。

表1 体育课教师从事业余体育训练、选修课程教学情况

表2 体育课教师教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情况(2001—2015年6月)

表3 体育课教师学术论文撰写情况(2001—2015年)

表4 体育课教师编写教材情况(2001—2015年)

表5 体育课教师科研课题情况(2001—2015年)

表6 体育课教师获奖情况(2001—2015年)

表7 体育讲师参与社会服务和培训情况(2001—2015年)N=6

该文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师,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角度来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习得性无助。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背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于2001年由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升格成立,现开设40个专业,涵盖了轻纺、食品、财经、电子信息、制造、环保、旅游、艺术等10个大类,有在校生约9 000人。

现有体育教师14人,隶属学院基础部下的体育教研室,其中中层管理干部1人,专职教师10人,其他兼职教师3人。男教师9人,女教师5人。副教授职称5人,讲师职称6人,助教3人。获得硕士学位教师4人,研究生在读3人,本科学位10人。50岁以上2人,40~50岁5人,30~40岁5人,30岁以下2人。该校自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体育学科上至今共有4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晋升时间分别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5年,在现有的6位讲师中,其中有4名教师年限合格,可以申报副教授职称,但是由于其他申报条件的限制,未能正常晋升,甚至有老师经过数次努力后仍然晋升无望,频繁受到挫折的打击,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于是彻底放弃了晋升机会。

1.2研究对象

该文以该校的1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代表了某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有一定的身份象征。我国从上至下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以副教授职称为例,我国人社部文件在任职年限上规定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讲师)满5年,且近五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申报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常晋升,破格除外)。按照该校最新的教师职称评定文件,在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英语资格证书、职称计算机资格证书外,还需要具备以下业绩。

2.1教学部分

教学部分由教学教育效果、教学工作量、公选课、教学教改四大部分组成。教学教育效果优良,在同级人员中年度考核排名在70%以内;教师教学工作量达到规定时数;特别要求基础理论课教师从事学生体育训练、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活动、选修课教学累计80学时以上。

该校体育课程设置为大一两学期每周2学时,每期14周,每期28学时;大二两学期每2周1次体育课,每期7周,每期14学时;大三未开设体育课,两年合计84学时。按照教育部在2014年7月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本科不少于144学时、专科不少于108学时),每周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共90 min)。该校体育课程学时未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相应体育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就会减少,学生的接受锻炼的权利得不到保证。两周一次的体育课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学情况不理想,学生体质情况不容乐观。老师们积极反映和争取,希望改变这一不合理的问题,但是在培养方案修定时忽略这个问题,老师们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从表1可以发现,该校的体育教师中有13人曾参与过业余体育训练,所占比例为92.9%,但是近三年来数据大幅度下降,只有3人参与业余体育训练,比例为21.4%。6人曾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所占比例为42.9%,8人未曾开设选修课程,近三年情况略有变化,为5人,所占比例为35.7%。既参与过业余体育训练又开设了选修课程的教师为6人,所占比例为42.9%,近三年承担两项任务的只有2人,比例为14.3%。现有职称中,近三年来,副教授中只有1人两者兼有,讲师有1人,所占比例均为7.1%。

而该校教务处的最新公选课申报说明是这样规定的:任课教师在本期承担教学任务不超过12学时/周。这一新规定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老师们在公选课程的申报,在体育教师的职称申报上有很大劣势。老师们希望将自己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展示给广大的学生,而学校这一举措,使得老师们的自我效能感低。

教学教改课程建设部分。教学教改课程建设成果1项,即承担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已完成)或者承担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完成),或自制教具,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以上均有相应的排名要求。

表2显示,该校不重视体育课程教改,体育教师未在任何级别的教改和精品课程共享课程的建设上有所成绩,在该项上为空白。该校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上,体育教研室给学校提供过几次可行性方案,但是学校某些机构认为操作困难,没有实施。

学校不重视基础课程,在学时安排、课程开设、课余训练等上方面对体育课程的严重边沿化,不重视体育课程改革,严重打击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得老师们的自我效能感低,难以发挥体育教师攻坚克难的信心,无助感强烈。

2.2科研部分

科研是衡量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关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的重要系数,主要由学术论文、教材、课题,专利构成。要求提供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5篇,其中2篇必须在全国中文核心及以上等级期刊发表,且是独撰或第1作者;担任副主编或主编编写教材1部;科研课题1项(已结题),即主持学院院级课题或承担省级课题在其中是排名前5位、或承担国家级课题、在其中是排名前6位;或获得专利且在其中是排名前4位。

表3显示为知网数据查询结果,从2001年至2015年,该校体育教师共有48篇论文被知网检索,人均3.4篇,其中副教授5人共发表论文26篇,人均5.2篇,中文核心3篇;讲师6人共发表论文17篇,人均2.8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助教3人共发表论文5篇,人均1.7篇,中文核心1篇。该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待增加。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在核心论文的发表上最大问题是个人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级别较低,不属于部分刊物的征稿对象。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们认知消极,产生低自我概念,不注重学术论文的查阅和撰写。

从表4可以看出,副教授共有4人次编写教材,其中主编1人次,编写教材2本,副主编1人次,编写教材1本,参编2人次,编写教材2本;讲师共有6人次参与编写教材3本,全部为副主编;助教未参与教材的编写。该校体育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研究发现,普遍老师希望参与教材等的编写,但是实际机会不多,老师们容易产生无助感,产生消极的心理定势。

从表5可以看出,副教授共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各1项,学院级别课题3项;讲师主持学院级课题2项;助教主持省级和学院级课题各1项。该校体育教师主持课题的能力需要提高。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师参与过课题的申报,学校在课题的立项上偏向于应用课题,在基础理论学科的立项上有限制,该校的体育学科立项课题较少,老师们有心无力,自我效能感低,产生无助感。

2.3获奖情况

获得自然科学奖项,或社科联奖项,或教改奖项,或获得其它党政部门的专业奖项(含院级以上先进教师,院级科研课题或教改课题或“教育科研与学术成果”二等奖以上,参加省级比赛前二等奖或前3名,国家级比赛前三等奖或前5名,入选省级画展获奖)。

表6显示,该校体育教师未在自科奖项、社科奖项、教改奖项上获奖。副教授有2人次获评先进教师称号,讲师有2人次获评先进教师称号;在科研奖励上副教授有2人次获二等奖以上,讲师有2人次获二等奖以上,助教有1人次获二等奖以上;在各类各级省级比赛上没有获奖。奖励是个人荣誉的体现,从一方面反映了获奖者的能力。获奖范围窄,获奖人数少,老师们的自我效能感较低,认知消极,无助感觉强烈。

2.4社会服务和培训

在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期内参加社会服务和各类培训时间达4个月以上(含技术咨询、参加企业合作培训、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学术会议、职前培训、岗前培训、企业顶岗专业实践等)。

表7可以发现,讲师中有2人次参与技术咨询,所占比例为33%,合作培训有1人次,所占比例为17%,参与学术活动有2人次,所占比例为33%,参与各类培训3人次,所占比例为50%,参与专业实践2人次,所占比例为33%。该校体育教师参与社会培训机会不足。老师们希望参与社会服务,但是学校搭建平台的机会较少,老师们的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提高,认知消极。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足,参与课余训练、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和教改课程上不受学校重视,缺乏政策支持;体育教师论文质量不高、教材编写能力不足、课题主持缺乏经验,参与科研能力严重不足;体育教师获取的荣誉范围狭窄,获奖人数较少;参与社会服务和培训的机会不多,需要加强。体育教师晋升高级别职称的机会很少,体育教师频繁体验挫折、自我效能感低、认知消极、无助感强烈,在职称晋升上体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严重,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严重不利。

3.2建议

(1)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学生的接受锻炼的权利,体育课程的设置符合国家要求。加强学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开设,重视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

(2)完善继续教育,通过在职教育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多为体育教师提供平台。鼓励体育教师在科研、教学、训练比赛、管理方面获取各种荣誉,为学校争光添彩。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大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力度,服务地方经济。

(3)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向高层次职称晋升。关心教师,适应体育教师的需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努力归因”和“实现归因”的积极归因训练,提高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积极努力克服无助感。

参考文献

[1]纪伟,刘丽丽,李影.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院,2011,27(6):98-99.

[2]季晓静,高俊杰.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对扬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01-104.

[3]孙乐勇.高职院校初任教师教学习得性无助感对策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6(4):14-15.

[4]肖莹莹.中学英语教师的习得性无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唐洪,陈恩伦.成人学习者习得性无助探析[J].成人教育,2009 (2):48-49.

[6]褚淑格.习得性无助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9-62.

[7]杨小青,王丽华.习得性无助的分析与干预[J].广西教育,2011 (12):68-69.

[8]蒋艳菊,彭雅静.习得性无助感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研究,2008(4):86-90.

作者简介:胡锐(1968—),男,汉,四川都江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①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4SA021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7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075-03

猜你喜欢

习得性晋升职称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职称
晋升能抑制过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