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声在课堂里响起来
2015-02-25刘萍芳
刘萍芳
现在的教学,课堂朗读被多数教师淡化,课堂里缺少琅琅的读书声。那么,如何让朗读声在课堂里响起来呢?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缺失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注重课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范读逐渐淡出课堂。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每篇课文都应该是教师先读给学生听,学生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当学生自己读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教师的语气和声调。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听教师范读是一种享受。现在的课堂中,很少能听到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听读的环节,往往就由多媒体所提供的音频来完成。这种朗读示范显得遥远而有失亲近,那冷冰冰的机器所发出的声响远远无法与教师的声音相媲美,何况有的朗读示范带(盘)对文本的处理并不令人满意。
(二)学生朗读被人为地减少。
在教学过程中,因有些课文的篇幅过长,组织学生朗读所占用的课时会较多,有些教师往往压缩朗读的时间,甚至课上不安排学生朗读,而是用快速阅读或者默读来替代。如何完成朗读的要求呢?通常的处理方法是:留为课前预习作业。这样处理的弊端是:1.朗读的完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不听话的学生,可能就此丢弃了朗读的习惯,课本里的文章甚至有可能从来都没有朗读过。2.学生失去了集体朗读的氛围,自己在家里朗读毕竟是独唱,远不如众人的合唱来得声势浩大,激情澎湃,也就不能带动起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了朗读的质量。
二、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难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从而使语言文字情绪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蕴涵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三)朗读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
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
(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三、完善课堂朗读的措施
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鉴于课堂朗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中又存在着缺失,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改变现状。
(一)精心策划朗读教学。
教案设计中必须明确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设计,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读?读多长时间?怎样读?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划,保证每节课都能有一定的朗读时间。对于较长篇幅的课文,可以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重点段落让学生齐声朗读。
(二)用心组织朗读教学。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可以组织诗文朗诵会,可以开展读文对抗赛,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等等。
(三)耐心指导朗读技巧。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个方面:1.用普通话语音来朗读。2.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呼吸、发音、吐字、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在指导过程中,讲和练要有机结合,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的最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