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2015-02-25晁敬田
晁敬田
提问是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师生之间和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按照新型的教学观点,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由学生提出。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经过头脑加工厂的加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显现出了他们整个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了解学情、确定教学方法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语文课程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强调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问题,恰恰是学习过程的线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始规定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形成习惯以后就可以不做规定了),写成小条,由课代表收齐,老师进行归类,然后再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或个别研究答案,准备课上的发言。问题少的时候,可以同一问题分给若干人,让他们互相补充,互相争论,老师只做必要的点拨。但是在同学回答过程中,老师还必须提出具有引导作用的小问题,例如: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使他们迅速深入课文、迅速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提问;为唤起学生记忆、想象、联想,使他们能运用已学知识、已有认识和已有经验,顺利地攻克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提问;为诱导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引起争论的提问;为在学生答问中专门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如抽象概括、具体分析、形象描述、准确讲解、丰富想象、自然联想等能力而设的提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简单易答的搭桥铺路式的提问等等。
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是启发式的提问,必须是积极的提问,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的和谐性和培养性。
首先,每个问题应当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可零敲碎打、互不联系,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使完整的教学过程被解体。
其次,教师的启发提问和学生的思索回答要形成和谐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在师生亲切的问答和娓娓的交谈中自然进行,不可生硬、牵强、枯涩。
再次,教师的提问本身应当把对学生智能的考查和训练融为和谐的整体,使教师的提问,既成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问题理解程度、思维敏捷程度的考查,又成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使提问具有强烈的培养性,而不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点缀。
二是它的计划性和灵活性。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不可以偏浅偏深、过大过空、繁乱琐碎、缺乏培养性。要保证提问的准确性、鲜明性和启发性。
其次,在教学中,提问又不应被备课时的提问设计所束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临时需要、教学进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堂学习气氛的变化做相应的改变,使提问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是它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都能认真思索和积极答问,不能只让少数语文学习尖子包办代替。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难易深浅相互配合,要照顾各种程度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普遍地开动思维机器,普遍受益。
启发式提问绝对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不能把问题教学搞得庸俗化。问题可以由老师问,但更多的是学生问学生答。问题教学一定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创设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虚拟的问题情境;个人想象的问题情境等。
总之,在运用启发式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来思索、回答,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挥才智,活跃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机敏的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