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照研究

2015-02-25刘冬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2期
关键词: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呼吸衰竭

刘冬梅, 朱 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第一胸外病房, 辽宁 沈阳, 110003)

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照研究

刘冬梅, 朱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第一胸外病房, 辽宁 沈阳, 110003)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p(O2)、SaO2高于对照组,p(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的改善好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机械通气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机械通气; 雾化吸入; 呼吸衰竭; 应用

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比较常见的急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的关键。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不经人工气道,对患者没有创伤性,主要通过增加跨肺压力来辅助患者的呼吸[1],在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肺通气和肺换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面罩的使用及通气量的增大,会造成痰液干燥,引起气流受限加重[2]。因此,气道护理对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具有关键作用,机械振动排痰和雾化吸入都是气道护理的重要措施,本院2015年1—3月对4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机械振动排痰和雾化吸入,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 常规氧疗无效,给予无创通气治疗; 有COPD病史,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3]; 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排痰能力下降; 意识清楚; 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上呼吸道梗阻、上气道损伤、肺部肿瘤、肺大泡、气胸、胸壁疾病、肺出血、纵隔气肿; 无创呼吸机禁忌证; 严重的心律失常、复杂性心脏病; 凝血机制异常、心内附壁血栓; 不能耐受震动的者; 叩击处皮肤黏膜破损者; 入院24 h死亡者。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5岁,平均(56.5±12.5)岁,慢阻肺病史5~25年,平均(10.5±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4岁,平均(55.9±13.2)岁,慢阻肺病史3~24年,平均(10.2±4.2)年。2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抗感染、低流量吸氧(2L/min,维持氧饱和度85%~90%)、平喘、解痉、祛痰、补液、兴奋呼吸剂(β2受体激动剂、异丙托溴铵)、营养支持等疗法,同时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经鼻罩或面罩建立正压通气,S/T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呼吸参数[4]。呼吸及参数设置为EPAP 4~6 cmH2O, 呼吸频率10~16次/min; 氧浓度30%~50%, IPAP 10~16 cmH2O, 逐渐调整至适宜水平,氧浓度调至95%血氧饱和度。呼吸衰竭得以纠正时停止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机械振动排痰和雾化吸入。

1.2.2护理方法: ① 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时的常规护理方法,治疗前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的必要性,减少患者的紧张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合适的面罩、头带,为了减少面罩对面部皮肤的压伤采用薄的无菌纱布垫放于面罩和皮肤之间。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呼吸参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情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做好环境护理,根据痰鸣音的情况进行适时吸痰,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于清晨、午餐后2~4 h、临睡前给予人工叩背护理,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叩背的护士屈起手指,使掌侧呈杯状,用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由外向内[5], 由下向上叩击患者背部,规律叩击,力度及频率以促进痰液排出,患者能耐受为宜, 15~20 min/次; ② 雾化吸入:于清晨、午餐后2~4 h、临睡前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患者采用坐位、半坐卧位,雾化吸入药物均为糜蛋白酶、氨溴索或布地奈德混悬液,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装置,面罩给氧,在操作中要严密观察氧气配合情况。氧流量6~8 L/min,根据所需雾量调节流量,每次使用剂量不宜超过10 mL, 从小剂量开始,吸入1~2 min后再逐渐增加雾化量,直至吸完本次所需治疗的雾化药液,雾化液现配现用,采用无菌蒸馏水配置,雾化液的温度控制在40 ℃左右[6]。一般吸入时间为15~20 min, 在遵照医嘱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掌握吸入间隔时间,雾化过程中要监控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难以坚持,需要暂时中断治疗,协助患者拍背、喝水,待患者恢复后继续治疗。雾化吸入结束后协助患者翻身,采用机械振动排痰机排痰。所使用物品统一进行消毒; ③ 机械振动排痰:雾化吸入后给予机械振动排痰,G5振动排痰仪治疗仪。患者侧卧位,采用成人常用固定程序模式,直径90 mm的圆形海绵治疗头,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频率15~30 Hz。振动排痰时护士一手扶稳患者身体,另一手持叩击头手柄,变换叩击头与患者的接触角度,以获得振动和叩击相结合模式,由外向内,自下而上缓慢有序地移动,使积蓄的痰液从毛细支气管振落,流向大的支气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操作。鼓励患者咳嗽,不能翻身的患者仅于前胸进行叩击。15~20 min/次。对于合并有感染的患者适当延长叩击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 ① 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著缓解或消失,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呼吸平稳; 动脉血气分析: pH值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O2)]70~90 mmHg(1 mmHg=0.133 kPa),氧饱和度(SaO2) 90%~95%, 二氧化碳分压[p(CO2)]35~45 mmHg。② 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呼吸浅促,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pH值正常,p(O2)50~70 mmHg或较前提高>20 mmHg, SaO285%~90%; p(CO2)<50 mmHg。③ 无效:未达到以标准或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p(O2)、p(CO2)、SaO2的变化。排痰量:采用一次性集痰器留痰,所吸到的痰液减去冲管所用的0.9%氯化钠溶液即为排痰量。呼吸困难:采用呼吸困难指数来评价,参照修正的borg量表标准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表明呼吸越困难。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的例数。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出现口干咽痛、排痰困难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分析

2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气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2h后的p(O2)、SaO2高于对照组,p(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分析(±s) [n(%)]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分析(±s) [n(%)]

组别疗效显效有效无效p(O2)/mmHg治疗前治疗后p(CO2)/mmHg治疗前治疗后SaO2/%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10(25.0)13(42.5)17(42.5)52.48±10.0275.21±11.4577.23±12.3857.48±10.2570.05±9.2283.46±12.83观察组(n=40)16(40.0)*22(44.0)8(16.0)*51.12±9.5887.38±22.34*78.37±12.2151.34±11.27*69.53±9.2397.02±15.4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排痰、呼吸困难、气管插管及不良反应比较

2组治疗前的排痰量、呼吸困难指数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72h后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者的气管插管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排痰、呼吸困难、气管插管及不良反应比较(±s) [n(%)]

表2 2组患者排痰、呼吸困难、气管插管及不良反应比较(±s) [n(%)]

组别排痰量/(mL/d)治疗前治疗后呼吸困难指数治疗前治疗后气管插管不良反应对照组(n=40)11.85±1.4525.68±3.714.78±0.433.29±0.356(15.0)8(20.0)观察组(n=40)12.54±1.2140.32±4.58*4.46±0.552.41±0.32*0*1(2.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4.6±1.2) d短于对照组(8.4±3.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6.5±3.5) d短于对照组(20.4±4.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呼吸衰竭患者气道护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呼吸衰竭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的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了低阻力的通气支持,维持了呼吸末正压并能随时调节,有利于气体交换,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减低呼吸肌负荷,降低耗氧,患者可以在正压下进行自主呼吸,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呼吸困难,且保留了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7]。但在无创通气的过程中,患者本身就伴有呼吸道纤毛的功能失调,痰液分泌较多,排痰能力下降,气道难以开放。而面罩起到了封闭作用又容易造成气道干燥,诱发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从而加重了气道的阻塞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的感染[8]。有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有时不得不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解决通气问题。因此,加强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气道护理十分重要。

3.2 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对呼吸衰竭的影响

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都属于气道护理的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上两项气道护理措施后,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排痰量增多,疗效提高,血气指标和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好,治疗时间短。张晶等[9]研究显示,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能够增加AECOPD患者的排痰量,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临床上常采用人工叩背的方式促进排痰,但该方式只能作用于患者的皮肤表层,且拍击的频率无法控制,力量不均匀、不持久,不能使痰液做定向移动,排痰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该排痰方法需要患者的配合,手法复杂费力,护士体力消耗较大[10]。而机械振动排痰在人体表面产生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二种特定的动力,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传导到细小支气管,促进痰液的排出[11-12]。而且该排痰方法力量均匀、频率稳定,避免了手工叩背力量的随意性,操作简单省力,可避免因人工叩背手法不熟练或护理方法不到位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痰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均可应用[13]。费丽燕等[14]研究报道,振动排痰仪能够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排痰效果,提高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雾化吸入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药液以微小雾滴的形式形成气雾而输入呼吸道内,达到湿化呼吸道黏膜、祛痰、解痉、抗炎等目的,局部用药浓度高,效果好[15]。罗香香等[16]研究显示,雾化吸入能够提高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的不良反应少,气管插管率低。在雾化吸入的过程中采用氧气驱动雾化,患者在平静呼吸的过程中,药物就能经过呼吸道到达靶器官,有效减轻炎性物质的分泌和组织水肿,释放痰液,促进排痰[17]。而且这种雾化吸入方法的雾化颗粒更小,能够显著减少湿化吸气对呼吸道的阻力,具有吸收快速、起效早等优点[18]。雾化吸入后进行振动排痰更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了痰液阻塞对正压通气治疗的影响,血气指标和呼吸困难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减少了气管插管的发生。

综上所述,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机械通气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牟琳.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50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3): 67.

[2]郭连英, 张朝晖, 谢碧珍.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13(13): 2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8): 453.

[4]史冬梅.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4): 768.

[5]闵筱兰, 颜云盈, 莫祖春, 等.机械振动排痰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2012(3): 7.

[6]黄秀芹, 梁丽清, 汤菊姝.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雾化吸入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10): 1471.

[7]叶菊贞, 莫文梅, 詹忆波, 等.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6): 742.

[8]杨丽阳, 李文职.多频振动排痰机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观察[J].上海护理, 2013, 13(4): 62.

[9]张晶, 杨伟.雾化吸入联合排痰机对AECOPD患者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10): 1580.

[10]郭淼颖, 崔颖, 李连云.机器振动排痰机在ICU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29): 3529.

[11]李智军.机械振动排痰对呼吸衰竭患儿排痰效果及临床症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6): 104.

[12]贺丽君.体外动排痰与人工叩背舒适度的比较[J].现代医学, 2011, 39(1): 99.

[13]陈君晓.振动排痰机与人工叩击排痰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6): 63.

[15]费丽燕, 夏丽丽.振动排痰仪对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 2012, 40(2): 167.

[15]韩桂荣.无创呼吸机与氧气驱动雾化联合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92例[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6): 179.

[16]罗香香, 刘少精, 郑珊, 等.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4, 26(9): 1249.

[17]王玲, 徐霞, 李娟, 等.雾化吸入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5): 472.

[18]徐小雅, 江美芳, 王永生, 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四川医学, 2013, 34(7): 1099.

Control study on mechanical sputum aspiration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LIU Dongmei, ZHU Ying

(WardofThoracicSurgery,ShengjingHospitalAffiliatedtoChinaMedical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003)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drainage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sA total of 80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treated b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mechanical expectoration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2) and SaO2after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CO2)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Sputu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dyspnea index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as index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improve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atomization inhalation; respiratory failure;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5-06-10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2-060-04

DOI:10.7619/jcmp.201522020

猜你喜欢

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术后的应用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