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5-02-25熊贵芬彭国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2期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熊贵芬, 张 慧, 彭国美, 仲 英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熊贵芬, 张慧, 彭国美, 仲英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全程实施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量表评分、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心理状态、病情康复及生活质量。结果2个月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自理率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抑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了解均优于对照组,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能够促进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能力恢复,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抑郁症合并糖尿病; 生活功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中又以抑郁较为常见,患病率高达20%~70%。糖尿病合并有抑郁的患者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引起血糖应激性升高,增强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水平,对患者的转归有着消极的影响[1]。近年来研究发现,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2010年国家卫生部倡导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提升医院的形象。本科室自2014年以来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将实施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60例糖尿病合并焦虑症的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SDS评分>53分;均志愿参与研究;不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患者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准确说明自己的感觉,对调查内容能自行做出判断;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精神病的药物。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精神疾病、脑部疾病;严重并发症;认知、交流障碍;肝肾功异常。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3.2±6.9)岁。病程4~10年,平均(8.7±2.3)年。文化程度:小学20例,初中23例,高中及以上17例。将该组患者以优质护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降糖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士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和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1.3 优质护理措施

1.3.1提高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思想,以达到“三好三满意”,即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加强对护理礼仪、着装规范、标准化语言、人性化管理服务、健康知识等护理服务的配套培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要我服务”到“我要为患者服务”,将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主动关怀患者,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咨询。

1.3.2落实责任制护理:综合考虑护士的学历、职称、年资和工作经验,实行层级管理。在层级管理的基础上,将全科的护士分为2个专业小组,责任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下设2名专业组长,每名专业组长带领4名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负责6~8位患者,每日排班充分体现“责任到护”的排班理念,根据患者的疾病需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组长负责制订优质护理护理计划、方案,并督促和组织实施,小组成员负责完成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糖尿病治疗及饮食护理等,为患者提供从入院手续的办理、治疗、护理、宣教、检查指导、营养、到出院手续及出院后的宣教与指导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无缝隙优质服务。

1.3.3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有的放矢的实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干预时间选择在每天的18:00~21:00[3]。干预期间鼓励患者进行情感倾诉,情绪宣泄,护士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身心调养,避免大喜大悲和情绪过分激动,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借助个体化交流的形式,向患者讲解遵医行为、饮食控制以及心理调节在病情康复中的重要性。对患者的任何努力和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其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提高自我效能感[4]。

1.3.4特色护理: ① 增加社会支持度: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安慰、照顾患者,监督患者的治疗。介绍住院环境、同病室病友、管床医生等,鼓励同室病友相互交流,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康复治疗经验,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② 行为综合疗法,通过患者的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兴趣爱好,让患者听一些清新典雅、节奏平稳、悠扬动听、宽广柔慢的音乐或歌曲,分贝控制在40~50左右,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握紧双拳,呼吸时缓缓放松,通过吸气和呼气时感受紧张和放松的感觉,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依次对前臂、上臂、脸部、舌、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双脚等部位肌群进行先紧张后放松的练习,过程中对患者的放松部位进行指导; ③ 运动干预:可组织患者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等运动,运动强度以不感觉明显疲劳,心率达到160次/min为宜,运动前做准备活动3~5 min,中间可穿插休息。运动的时间选择在每日上午的9:00~10:00进行,可随意抽选2个运动项目,运动结束后做5~10 min整理活动。

1.4 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定。2个量表均为20题,根据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满分80分。SAS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SDS评分>53分为存在抑郁。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共11项内容,满分为100分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不需要他人帮助。20分以下为极严重的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生活需要很大帮助;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生活需要帮助;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生活需要基本自理。

血糖达标:常规方法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标准:空腹≤6.1 mmol/L, 餐后 2h≤8.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及治疗4个维度,共20个题目,单题评分标准为0~3分,总分0~6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评分采用t检验,生活自理率、达标率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

2组患者基线水平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个月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s)

表1 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s)

组别焦虑基线2个月后抑郁基线2个月后观察组(n=30)60.93±6.5547.84±5.29*58.53±5.4648.81±5.12*对照组(n=30)60.32±5.9154.32±6.1758.68±5.7452.54±5.7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血糖达标情况比较

2个月后,观察组的生活自理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血糖达标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2个月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s)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s)

组别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功能治疗总分观察组(n=30)49.12±12.32*17.95±18.50*28.31±7.39*13.21±2.32*108.70±31.29*对照组(n=30)45.32±12.3613.30±14.5324.23±6.249.72±3.6592.64±25.3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发病率较高的终身性疾病,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尚缺乏对糖尿病的根治方法,该类患者需要终身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心理因素,特别是抑郁症状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等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并抑郁的重要因素[5]。由于糖尿病本身不可根治,许多患者不能正确面对疾病,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沮丧、敏感、焦虑、紧张、抑郁等情感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又会反过来加重患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行为。因此,必须重视起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2010年1月卫生部下达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全国所有三级医院、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这不仅是卫生部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推动护理事业前进的动力。优质护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内涵包括患者的安全、身体的舒适、心理的平衡及基本的生活需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服务,让患者接受到贴心、诚挚的服务,对于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6]。夏引芳等[7]研究显示,优质护理能够提高糖尿病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水平,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刘巧玲等[8]认为,优质护理不仅能够提高内分泌科的护理质量,还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结果发现,该护理模式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能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不仅改善了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而且提高了血糖控制水平、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后,患者有了自己固定的护士,责任护士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护理,更容易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10-11]。从患者的角度而言,加深了对责任护士了解和信任程度,增进了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理压力。责任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不断向患者传授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了患者对病情的管理管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了生活能力的恢复;同时在最佳时间段内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让其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了消极的情绪。从专业角度而言,层级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够使患者得到更专业的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凸显护理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在优质护理的实施中通过增加社会支持度、行为疗法、运动干预三种手段,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运动干预不仅够锻炼患者的速度、耐力、柔韧性、敏感性、力量等素质,改善患者的体力[12-14], 改善了生活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患者的生活,培养了患者的社会情绪,增加了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减轻了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够促进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能力恢复,还能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段洁明, 解坤, 马华, 等. 医护患团队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7): 10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18): 1227.

[3]侯月颖, 任光霞.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3): 477.

[4]林丽, 王俊. 综合性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抑郁症患者血糖达标及急性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8): 109.

[5]卞美娟, 张紫娟, 蒋菊芳. 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35): 4268.

[6]刘美玲, 袁秋影, 黄松彬.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J]. 护理学报, 2011, 18(8): 38.

[7]夏引芳, 韩玉琴, 张建华, 等.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J]. 护理研究, 2013, 27(29): 3283.

[8]刘巧玲, 刘春燕. 优质护理在内分泌科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1): 128.

[9]余秋容, 田惠清, 蓝燕华. 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1): 82.

[10]许仁芳. 综合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0): 102.

[11]贾静, 强晓玲. 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6): 14.

[12]汪霞. 运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1): 80.

[13]宋琴. 人文关怀联合温情护理干预在抑郁症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E01): 251.

[14]瞿伟, 谷珊珊. 抑郁症治疗研究新进展[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11): 1113.

App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XIONG Guifen, ZHANG Hui, PENG Guomei, ZHONG Ying

(ThirdPeople′sHospitalofPanzhihua,Panzhihua,Sichuan, 617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life functions rehabilit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A total of 60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sed high quality nursing, mental state, rehabilit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2 month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living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depression symptom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health knowledge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ocial relationship,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quality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depress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depression, increas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it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nd life ability, improve the level of blood sugar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high quality nursing; depression combined with diabetes; life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5-06-10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2-016-04

DOI:10.7619/jcmp.201522006

猜你喜欢

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在改善危重症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中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优质护理服务在妊高症孕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优质护理服务在循环内科的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