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与城市化阶段模型

2015-02-25卢文英汤茂林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江苏南京003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003

地理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

卢文英汤茂林(.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江苏 南京 0036; .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003)

城市化与城市化阶段模型

卢文英1汤茂林2
(1.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2.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郊区化的普遍误解现象,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介绍城市化阶段模型,并论及非正常城市化类型。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分散。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场所,也是工业、商业、交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等的集中地,还是创新、交流与冲突的焦点。[1]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

1. 城市化的定义

Urbanization在我国有多种称呼,如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等。本来,urban (城镇)是rural(乡村)的反义词,指除乡村聚落以外的各种人类聚落,如建制城市、建制镇(普通集镇)等。然而,在我国,法定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所以城市化包括了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并且较多的学者在使用城镇化概念时将所涉及的对象仅限于建制城市和镇。

各学科的学者们都从本学科的角度定义城市化,以致至今还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但对城市化基本内涵的理解目前已较为一致,指由于工业革命引起的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地域和社会的变化。

经济学者的定义主要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机制,特别重视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也注重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的定义强调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口学者的定义强调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中。地理学者的定义强调地域空间过程,即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因此,工业文明的扩张、地域景观的变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地区的渗透,是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向三维发展等。

2. 城市化的阶段性模型

我们讲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传统(集中)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disurbanization或counterurbanization)、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阶段,但并非意味着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和地区在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必然要经历同样的城市化阶段。[2]由于各国各地区社会制度、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城市化的类型和道路多种多样。例如,根据城市化动力可以将城市化分为大城市型、地域中心型、工业化型、乡村型四种;根据产业活动和人口转化关系可以将城市化分为农业基础型、工业外贸型和超载型三种类型。城市化的地域推进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集中城市化阶段、中期分散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和后期的广域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再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等现象,引起了世界城市学者的广泛关注。

就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目前大多处在郊区化阶段,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传统城市化阶段。就我国而言,我们还处在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但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发展进入了郊区化阶段,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北京、沈阳、上海、杭州、广州、南京。这里所谓的城市化、郊区化、逆向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均是以中心城市为着眼点的。

所谓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3]此处郊区指的是城市主城区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郊区化的核心是城市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离心扩散,导致城市郊区的发展。在郊区化阶段,整个都市区的人口仍然是增加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离心分散化现象。郊区化的结果是使都市区得到扩展,降低了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促成了边缘新城(edge city)的出现,但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西方发达国家在郊区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和办公业郊区化四次浪潮。郊区化从成因上来看主要有:(1)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是郊区化的前提。小汽车的普及、现代通讯的发展、高速公路、地铁和轻轨等现代交通设施建设,为居住在郊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可能。(2)城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集聚不经济现象明显。(3)政府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政策。(4)人们追求郊区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满足独门独院的传统文化追求。(5)郊区空间开阔、地价低廉,能够满足私人住宅、工业企业的用地需求。有人指出,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内,城郊和边缘地带在发达国家已渐趋主流,去中心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的主要动态表征,美国洛杉矶便是典型代表。郊区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催生了都市区的多核心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极为不同,前者是指郊区发生的城市化过程,是向心的、离心的和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导致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是以郊区为主体而言的。实际上,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发展动力之一。

郊区化是一种相对分散,而逆城市化则是绝对分散。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乡村发生迁移的一种向外离心分散化过程。这种与传统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不同的人口迁移过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并由著名经济地理学家B. J. L. 贝里命名的。大都市区人口总量的下降是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其成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核心制造业地区的非工业化、主要都市中心的集聚不经济、小城镇和乡村地区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在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分散化过程,如今欧洲一些城市甚至开始萎缩了。逆城市化是对人口长期集中趋势的一种主要逆转,但P. 诺克斯认为逆城市化似乎不是一种持续的变化趋势,而是暂时的调整。

在城市系统中,有两种因素促进人口再集中趋势的出现,即经济全球化和更新后的都市环境中后工业活动的增长。在1970年代快速衰退的城市,如今要么恢复了增长(纽约、伦敦),要么走出了低谷(巴黎、芝加哥);而那些曾一度增长缓慢的城市(东京、巴塞罗那)如今却在快速扩张。继逆城市化之后的这种城市复兴被称为再城市化。在再城市化过程中,绅士化(gentrification,也有人译为“中产阶层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指高收入群体从城市外围进入内城某些衰败的区域,将其改造成为独户家庭或高档公寓区域,挤走原先的低收入阶层。这些区域在历史上曾经非常有吸引力,其过分衰落之后必然会走向兴旺,这种发展符合辩证法。绅士化发展的结果是:增加了旧居住区的财富、提高了中低收入社区的社会地位、改造和建设了新公寓、新生代和第二代移民的物质地位发生变化。经历绅士化的邻里通常接近市中心。迁入内城的富人多是相对年轻的无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老年人,内迁后他们可以就近利用城市社会文化医疗设施等便利条件。

图1 P.霍尔的城市阶段模型[4]

P.霍尔的城市阶段模型(图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前述的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过程。图1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城市中心人口高速增长。第三阶段城市中心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第四阶段城市中心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

散。这是城市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欧美大城市城市中心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后来,学者们(L.H. Klaassen、G. Scimeni、L. van der Berg)对P.霍尔的城市阶段模型进行了完善与补充,提出了四大阶段模型[5,6](详见图2)。阶段的划分首先是依据核心区和外围圈层所经历的人口数量是增长还是衰减,抑或是核心区还是外围圈层增长更显著,将整个城市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然后,根据是核心区还是外围圈层处于增长或流失期(这决定了集聚或分散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将每个阶段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是: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绝对集中时期。

图2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阶段示意图[7]

注释:core-核心区;ring-外围区;FUR-功能性城市地区(核心区+外围区)

纵坐标轴:人口变化单位;横坐标轴: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3. 非正常的城市化类型

过度城市化是一种消极的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类型,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等国家,但其城市化水平(74%,2002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8%)、奥地利(65%)、芬兰(60%)。其结果是既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当然,这里所讲的过度城市化是相对的,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发达国家在相似的工业化水平时要高得多。

滞后城市化,也称低度城市化,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的依据是G. S. Tolley模型。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国、苏联、东欧处于城市化不足状态。据研究,这种滞后城市化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4%,江苏为12.5%。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2.6%。根据笔者的研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已经不滞后了,对城市化的关注要从“量”转移到“质”上来了,如非户籍城市常住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配套和完善问题、城乡统一规划、取消户籍制度的配套问题等。

假城市化指仅发生了人口地域转移的城市化,进入城市的人口既没有发生职业上的非农化,也没有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其结果是使城市乡村化。从表面上看,进入城市的人实现了城市化,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所以称之为假城市化。

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应当想办法避免上述三种非正常的城市化类型。

参考文献:

[1] 彼得•丹尼尔斯,迈克尔•布莱德萧,丹尼斯•萧,詹姆斯•希达维,主编.人文地理学导论:21世纪的议程[M].邹劲风,顾露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修订版)[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4]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16(3):198-205.

[5] 诺南•帕迪森编.城市研究手册[M].郭爱军,王贻志等译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7] Patrick Rérat. The New Demographic Growth of Cities: The Case of Reurbanisation in Switzerland[J]. Urban Studies, 2012, 49(5): 1107-1125.

(责任编校:缪鑫)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大遗址保护利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