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2015-02-25王洪梅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姿势行为习惯教学效果

王洪梅

(安图县第二实验小学,吉林 安图 133600)

传统课堂教学中,孩子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其实效性呢?我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用画图记忆法增强教学效果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应着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二年级是低年级,是小学中的“小学”。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小,整体思维水平比较低,具体来说还处在萌芽阶段。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首先使学生理解并能辨别什么是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某一行为是否可行,是否良好,是否恰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1]。下一步,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也就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良好的行为规范做事。

我在给一年级一班上“养成良好习惯”这一课时,重点讲了什么是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并带着他们加以实践。具体说来,便是先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具体姿势),然后找几位同学,试着做出这些姿势,结果自然是很难做到位(如手的形状,身体是否伸直)。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换了一种教学方法,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图画纸,先让他们参照课本画出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位的具体姿势(如手形状,肩膀的姿势)。接着,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上面印着错误的坐立行走姿势,请同学们对照刚才所画的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给这幅图找错误,然后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完成此过程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演练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这次出错的人少了,纠正的次数少了。在此后的低年级授课中,只要涉及和行为规范有关的内容(如爱整洁,我的事情我来做),我都运用这种画图记忆法,使学生迅速地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实际行为。当讲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许多同学已经主动找我要图画纸了。

根据这个案例,我在讲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时,让这个班级的同学挑图中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仔细挑是挑不出来的,在挑的过程中,便要求学生做到细致入微。对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思维的基础,一个问题都没有被发现,何谈辨别、分析与解决?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思维水平处于萌芽阶段,教师对于某一知识点(正确的坐立行走),应先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内化(把别人的本领变成自己的)。如在这个案例中,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具体指导(在操场上演练动作),该班的同学由于受到了充分引导下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动作效率较另一班高出许多。在案例中,我提到在此后的一年级教学中,只要涉及和行为规范有关的内容(如爱整洁,我的事情我来做),我都运用这种画图记忆法,它能使学生迅速地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实际行为。当讲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许多同学已经主动找我要图画纸了。这说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学生主动在课堂上运用新方法时,说明学生的行为能力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提高。

增强教学效果并不是在某一节公开课上就可以实现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生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摸索,与学生共同缔造。

二、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发展他们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认识。

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部分教师仍未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这时时困扰着教师的头脑,束缚着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注重学生的分数、名次,而未看到教育的过程及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点拨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2.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和支配者,而学生则是被动者和服从者。在学校,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诲,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应严格地要求学生,管教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永远是“指挥棒下的士兵”,说一就是一,只有服从,没有自主,更谈不上创新,甚至连正常的个性品质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只能在被动、压抑、沉默的环境中被迫学习。由此,许多学生出现“厌学症”。如今教课上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时,我先与学生们商量课堂上讲什么,用多少时间,用什么教法。学生们就给我出主意,主意已定,我就轻松地操作起来,从中穿插了当地的一些迷信现象,引导学生不要相信迷信,不要参加迷信活动,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思想,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不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而且课后学生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了许多迷信事件。学生们说:“老师用这种方法给我们上课,我们感到很轻松,很高兴。我们越来越喜欢上思品课了。”此时,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普通的学习参与者,学生成了学习的小主人,主动性大大提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善于发现“闪光点”,增强其自主意识。

每个班都有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教师要认识到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不该歧视任何人,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班有个男生,成绩较差,我费了好大劲儿总也不见成效,就有些厌烦了,课堂上很少让他回答问题。下课后,我给优秀生“开小灶”,从不过问他,慢慢他沉默寡言了。后来,经过调查、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不是贪玩,而是由于体质弱反应较慢,记忆力较差。他十分刻苦,不管刮风下雪,每天总坚持晨读,在家尊敬父母,非常勤快,家务活抢着干,做事非常热心。这令我震惊,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情况后,在班会上多次表扬了他,还贴了小红花,让他树立信心,得到同学们的夸赞,他增强了自信心,全班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拓宽了教育天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在了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使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得到了实践,得到了保证,规范了行为[2]。我在讲《公用设施的自述》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走上街头看看公用设施(如电话亭、路灯、站牌),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回班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公用设施的自述,由小组选代表扮演公用设施上台表演,演完大家讨论如何保护公用设施。这样,全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发展。

转变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求,使小学生按照制度要求,言行结合,从点滴动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校内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真开展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尽显自己的才能,发展特长,激励奋发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开展自治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校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其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让学生主动积极,自立自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1]臧延美.对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浅谈[J].小学班主任.学术版,2003(3).

[2]黄超金.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性学习的设计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周刊,2007(1).

猜你喜欢

姿势行为习惯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看书的姿势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