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本真含义的初步探究
2015-02-25吕冬云
吕冬云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大学精神本真含义的初步探究
吕冬云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大学精神是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核心。何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本真含义是什么,作者围绕大学办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自由精神的五个方面内涵加以阐述,结合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精神现象缺失等现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体会。
大学精神内涵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稳定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拥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如同人没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谈何为大学。“既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之所在,又是大学内在的精神信念和特殊意志品质的外在表现”[1]。大学精神到底贵为什么,其深刻的本质本真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人文精费、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等。
一、人文精神
在西方词典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及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尊重人的精神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关心人的价值,尊重人创造精神的价值”。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思想的作用,提倡尊重人,发展人。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一所大学必须培养师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只有具备高尚的大学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才能为大学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合格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才能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发展。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2]他特别提到促进人的成长,个体的完善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认为高深的学问事关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故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强调通过启迪心性智慧,发明良善本性,塑造新人,使人在后天不断趋于完善。孟子说,大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强调要通过自我先天德性的涵养充实,对之加以显明弘扬,作为个人成己成人的基础。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强调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是实用技能培养,而是关注培育和塑造什么样的人。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不迷信盲从,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作为进行学术研究探究真理的场所,应当超越个别、零碎的现象归纳,超越具体、偶然的经验局限,不把当下的、通常的经验当做广泛适用的真理。应在感性认识经验归纳的基础上找寻理性的真理,因而应摒弃想当然的认可、习以为常的常识风俗的困扰,不把特定权威人物的意见当做超越于众人的神圣洞见。在大学发展中当发现特定的观点与发现的事实规律相违背时,应该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质疑,维护真理。类如亚里士多德应对别人指责其学术观点与其老师柏拉图存在重大差异时的回应:“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求我们对一个问题研究其应在客观存在的事实基础上,反对以主观意识的设定,或臆造的前提,或虚假的关联作为研究的基础,不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非理性想象作为研究的基础。对某些观点的采信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一个观点只有在实践中通过理性的、物质的实验被证实是正确的,才可以认为其有坚实的基础。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不满足于事实的粗浅、表面的描述,对特定事物之间的关联也不满足于定性的、笼统的价值判断,它要求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超越表明的现象深入到背后的实质,找出规律所在,使感性的认识能够上升为理性认识。他要求以精确、量化、直接等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以便确立不同事物之间的直接关联,而不唯上,不唯书,确立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反对学术行政化的干扰。只有这样大学的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蓬勃向上发展的土壤。
三、批判精神
它要求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对社会发展趋势指明方向。大学作为知识分子聚集之地,理应成为引领社会启迪民智之所,作为见识较广,掌握理论知识较多,理性分析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应当比社会其他群体更理性、更务实,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看法更透彻、更全面,因而他们应当以较清醒的认识见解展示给他人、社会,预测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基本趋势,展示特定路径选择的优势和不足,交由民众选择。大学虽然得到政府特定团体的资助,但其发展却不能一味对其盲目顺从,歌功颂德。作为社会的砥柱,他应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以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价值导向。应敢于针砭时弊,勇于剖析社会发展的利弊,对现实进行反思,设计规划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应积极地参与融入社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鞭挞社会不合理状况,解释提出更合理的社会径向,引领社会向良性轨道前进。
大学不应与社会靠得太近,依附太深,应当以相对超越的视角审视社会的现状,不把现实的当做是合理的终极的,而是从批判的视角力图找到更优更好的未来前景,推动社会向更好方向前进。它的研究不能被特定的利益集团所绑架,不能为特定企业集团背书,而应担负社会道义,刚正直言,对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创新精神
从大学的起源看,它是一部分不满教会和政府压迫的人逃离其所处的群体,为了特定理念临时聚集到一起,为了探究所谓的真实的上帝的教义,不同人之间相互探讨交流。随着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定期由不同人相互交流的惯例,探究真正的真理。大学的形成一开始就带有与世俗通常观点看法不同的反叛精神。
当下大学承担着探究真理、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需要有基础理论和实际的科研技能改变和造福社会。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变化,大学学者和研究机构需要观察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升华新理论,进行理论观点的创新。也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种创新还表现在对于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现实,并不将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结合时代特征,深入开掘应有的新的表现。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发展,教育才能进步。所以大学理应成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3]。
五、自由精神
“大”是指器量、容量的称谓,大学简而言之就是在学问方面之大,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量。大学理应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思潮碰撞交流的地方,只有在各种思想交流的碰撞摩擦中,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可是现实中的大学继续延续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整齐划一的课程,整齐划一的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及更规范的整齐划一的学习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等,可谓限制了大学的自由。那么何为大学的真正自由呢?首先,大学人才的选拔要多元化,这是大学自由发展的前提。其次,自由的发展要有制度保障,不能朝令夕改,要顾全大局,从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谋划发展。
最后,大学的发展一定要真正交给大学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自由的大学,才会产生真正的自由精神。
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几个方面相互依存,融会贯通,对大学良性的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大学理性的回归,必须加强大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自由精神五个方面的建设,缺一不可。
[1]郭东波.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功能与向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5.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1,150.
[3]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