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2015-02-25李如龙
李如龙 陈 瑶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 瑶
笔者提倡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认为这是提高语音教学效果的根本。但是不能把语音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只是语言教学初始的拼音教学,而应是包括音位、音节、字音、词语和句子等多个层面的语音训练。文中就5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设计语音教学的方法,提供给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做参考。
汉语语音特征 语音系统的层级 语音教学
一、语音的特征与语音教学
不同的语言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语音系统也有共性和个性。在教学中,共性特征可以用作参照物,启发学习者和自己的母语做比照和类推,例如元音中的a、i、o、u、e,辅音中的p、t、k、s、m、n,是大多数语言和方言都有的音,不必多做说明,学生通常能自己比照学习;而语音的个性特征则是学生未经接触和了解的新知,应该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南方方言普遍没有翘舌音声母,没有轻声和儿化,许多外国语没有撮口元音、没有舌尖 (前与后)元音ɿ、ʅ。显然,让学习者掌握和母语不同的目的语的语音个性特征,是更加重要的。为此,必须经过精心研究,设计恰当的方法。
研究语音的特征就是要对不同语言的语音进行比较。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语音上,大大小小的差异很多,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只有在 “主要差异”中抽取最重要的特点,才算是特征。语言是为了交际,为了表情达意,凡是影响交际,让人听不懂,或者造成含混或误会的,就是特征性的差错。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学习一种语言的语音,未必要求十分标准,也无需要求具备艺术表达的能力。因此,必须在种种差异中提取最重要的特征。母语教学就拿普通话和方言、民族语言做比较,对外汉语教学则拿汉语和学生的母语做比较。为语音教学所做的比较必须在全面、深入、细致的语言学比较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教学实践中所了解的学生最常出现的误差,精确地提取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主要特征。然而,对这个主要差异的理解却不能过于简单,以为只是某些音素和音节上的特征。有的老师把语音训练局限于入门阶段的拼音教学,不论是母语教育或对外汉语教育,都有这种情况,这是一种误解。
任何语言的语音都可以切分为几个不同的层级:音素、音节和词、语、句组成的各种不同长度的音流。实际语言是长长短短的、强弱快慢相间的音流,而音素和音节则是对于长长短短的音流进行了分析的结果。经过分析的音素 (音位)和音节是语音的结构单位,语音教学是教人学好语音以便更好地组织言语、沟通交际的,因而必须从音素、音节到大小音流都组织教学、开展训练。音素和音节的研究只是语音系统中的零件,
把零件连缀成音流并获得表达效果是更难的操作。音素、音节的教学只是低层次的语音的基础训练,这个初级阶段的训练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掌握。字音系统是汉语特有的,语流中的连音变读也是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多所不同的特征,不论是母语教学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语音训练都不能止于音素、音节的基础训练,而必须进一步落实于音流的训练,贯穿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以下就各个不同的层级讨论语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二、汉语的音位特征及其教学
汉语音位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声调的音位。世界上的语言大多数没有声调,有些非洲语言有声调,但是都和汉语的声调属于不同类型。声调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难点。汉语方言虽然都有声调,但调类调值和普通话大多有区别,学得好也不容易。因此,教学普通话声调应该从调值入手。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教学平升曲降四种调值并不难,经过一两节课的训练就能基本掌握。调类的训练就难多了。中国人的母语方言都有自己的调类和调值,和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大多有对应关系,只要引导学生用母语的调类去类推,学起来也并不太难。例如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所管的字在多数方言都是大体相同的。 “天晴、分明、心情、公平,长江、重新、南山、红星”,尽管各地方言调值不同,也有不同的变调,但是,读了一遍就能知道各自的阴平、阳平是什么样的调值。外国人学汉语完全没有字调归类的语感,要区别一个声调管哪些字、一个字读什么声调,都是十分困难的。通常是结合一个个单音词的学习来记住字调,这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元任曾经把四声字调编成有趣、好记的四字格顺口溜:[1]中华语调,阴阳上去,高扬起降,非常好记。还可以就常用字选取一些四字格的成语以供背诵:英雄好汉,心明眼亮;经年累月,坚持苦练;风云雨露,山明水秀;阴谋诡计,千奇百怪……这实在是个好办法。如果把常用的几百个字都编在一起,朗朗上口,意思连贯,不要多久准能熟记。能把三五百个常用字的调类记熟了,其他的靠长期学习的积累就行了,外国学习者至少可以改变 “无声调汉语”的状况。遗憾的是,时下对内对外的汉语教材很少运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他的音素 (音位)特征,只要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师,都能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些方言的送气音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客方言太多、湘方言太少),许多外国语则没有送气不送气的音位对立;要让学生记住送气不送气的字音区别,不论是中国学生或外国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分词比字,例如:独立-图例,掉下-跳下,带好-太好,动心-痛心,忠实-充实,举了-取了。对于其他有音位对立的音素也可以采取同样的训练方法,例如:大山-大三、大字-大志,大槽-大潮 (区别平翘舌),废了-会了、防虫-蝗虫、犯人-换人 (区别f与h),担心-当心、参天-苍天,吩咐-丰富、盆子-棚子 (区别ɑn与ɑnɡ、en与enɡ)等等。20世纪50-60年代的普通话教学曾经广泛应用这种 “方音辨正”的方法来训练标准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就收起不用了。如果以为现在普通话已经普及,不必再教方音辨正了,就错了。从会说普通话到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即使是在北方官话区,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其他方言区就更不用说了。至于对外汉语教学,似乎还从未采用过,不妨试试。
教外国人学汉语,第一项要做的功课便是比较学生的母语和汉语,找出汉语的语音有哪些是他们的母语所没有的音素。例如日语没有辅音f、ʂ,不能区分-n、-ŋ,英语、俄语没有辅音tɕ、tɕh、ɕ和元音y,这就是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区分没有的音素、有别的音素和共有的音素,按照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教学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汉语的音节特征及其教学
外国语的音节是辅音和元音一次性直接拼合的,汉语的音节是先由元音和辅音组成声母、韵母,再与声调组成音节,是二次拼合的。现代汉语及其方言的声母都是单一的辅音,没有复合辅音;韵母是由韵头、韵腹和韵尾组成的,只有高元音i、u、y能充当韵头和韵尾 (普通话y只能当韵头、不能当韵尾)。除了个别的鼻音,韵腹都是元音充当的,韵尾除了高元音,还有鼻音n、nɡ可以充当。有些方言鼻音m和塞音p、t、k也能充当韵尾 (入声字),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时读准入声字的标准音就成了难点。声韵调组成的音节可用作单音词、组成双音词和多音词,可以谐音押韵、组织语流节律,历来的 “反切”、“双声叠韵”造词法以及诗
词格律的形成都是从这种音节拼合来的。声韵调三位一体就是汉语特有的音节结构方式,也是汉语语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各自严密的类别。声母有唇舌齿牙喉,各分清浊和送气不送气,韵母有 “阴阳入”和开齐合撮之分,声调则又分为平仄两类。声韵调的拼合有一定的规则,并非所有的声韵调都可以互相拼合。这些都是一千多年以来汉语音韵研究的正确分类,也是体现汉语语音结构特征的重要结论。若要培养汉语研究者或是汉语教育专家,都得让他们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一般的汉语学习者是不宜搬用这些汉语音韵学术语的,但是可以根据这些基本概念去设计容易理解和便于训练的学习方案。
对于汉语的声韵调的结构,中国人已经有了语感,关键在于学会分解韵头、韵腹和韵尾,辨别开齐合撮的 “四呼”和元音韵尾、鼻音韵尾 (分清前后鼻音),南方人加上除去 “入声韵尾”。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在拼音教学中,这些方面大体都有完整的教学方案,一般的教学效果都还不错。
和外国语的音节结构相比,汉语没有复合辅音,而有两三个元音连用 (ɑi、ou、uɑi、iɑo等),外国语有两个、三个辅音的复合 (st、pl、skr等),少有二合元音,轻重组合也不同,很少三合元音音节。外国人学汉语,会把 “要”说成 “医药”,“爱”说成 “爱意”。可见,复合元音也是教外国人的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音节,按照原来的系统列出声母表和韵母表是十分必要的。教成年人的高级班还应该教声韵调配合表。按照声韵调的搭配系统,熟练呼读音节,不但可以使发音过关,还能体会到汉语音节结构的特征:bo、po、mo、fo,de、te、ne、le,……zi、ci、si,ji、qi、xi,zhi、chi、shi、ri,……ɑ、iɑ、uɑ,ɑi、uɑi,ɑo、iɑo,ɑn、iɑn、uɑn、yuɑn……不仅如此,每一个音节都有一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2]熟读音节表,不但对学习语音系统很重要,对于日后认读汉字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汉语字音的特征及其教学
字音系统是汉字读音按照声韵调分别归纳出来的音类,也就是声类、韵类和调类。这是使用表意汉字的汉语独有的系统。音节系统只是把音素组成音节,字音系统则与字形字义有关,比音节系统复杂得多;音节系统是共时的平面结构系统,字音系统则是历时演变的结果。唐宋时期形成的中古音字音系统作为官方认定的科举取士的标准音,在中国文坛通行千年,从书面语到口头语都有深远影响,因而现代通语和各方言的字音音类都和这个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方言区的人学习现代标准音,往往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整类搬家”。例如,闽粤方言收-m尾韵的字到普通话整类改为-n尾;k、kh、h声母拼齐撮呼韵的字,把声母改成tɕ、tɕh、ɕ就是;各方言的阴平调的字大体一致,如果不是高平调就改成高平调,这也不难。但是,对于没有语感的外国学生,字音系统是个很难掌握的系统。
汉字是汉语音节的标记,但字不但有字音,还有字形和字义。汉字不仅是汉语的外衣 (离开拼音后作为读音的依据),还是汉语的细胞 (作为联词造句的成分)。就字音系统说,字音和音节并非一一对应,一个音节可以有很多同音字,一个字也可以有几种读音——多音字。从字义说,不论是同音字或是多音字,意义大多是不同的。从字形说,汉字有声旁和形旁,声旁相同的字往往字音相同或相近,可以利用声旁作为辨别字音的参考;形旁则往往和字义的类别相关,可以利用形旁作为辨别字义的参考。认识汉字必须把字音、字形和字义三者结合起来,初学的时候好像是增加了负担,其实利用了语音、文字和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开展教学,使学习者同步掌握,还是一举多得、走捷径的好办法。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由于语音几经变迁、字形却长期稳定,因而汉字的表音度很差,这就造成认读字音的困难。如果经过研究,整理出常用的、表音程度较高的声旁,列出同声旁的常用字,还是可以为辨认字音提供一些有效的依据的。例如青、清,情、晴、请,旦、但、担、胆,成、城、诚、盛(同声、同韵);告、靠、造、糙,交、绞、较、效、校、咬,尧、浇、绕、饶、烧、晓 (同韵、邻韵)。分不清ɑn、ɑnɡ的字,可以分别列出同声旁的字来比较,ɑn:安、按、案、鞍,干、肝、竿、赶、汗、旱、罕;ɑnɡ:冈、刚、纲、钢,王、望、汪、往、旺、枉、狂、框、逛、皇、煌。有些声旁造出来的字还有意义上的关联,例如从 “戋”得声的字 “贱、溅、笺、盏、钱、残、浅”等都有 “小、少”的含义。从 “合”得声的字,“盒、欱、恰、洽、蛤、佮”等都有闭合、合适、融合的含义。这些体现汉语特征的传统小学的研究成
果,是很有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但不知何故,如今的母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都把这些久远传承下来的宝贝丢弃不用了。
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占十分之一,中国人熟悉汉字,接触书面语多,凭语感多半能分辨。外国学习者识字不多,单字和多音词之间又没有界限,连字成词和拆字断词都很困难,分辨多音字就更难了。而分别不了多音字,也就很难理解多音词的词义,例如 “大夫 (dɑ-dɑi)、好学 (上声-去声)、猜着 (阳平-轻声)”。分辨多音字和词汇教学结合起来,把多音字组成的词编成专题练习,是有效的方法:两人相貌相同,重新引起重视,着意把火点着,选中中间那个,把车把拆了,这不是我的目的,听音乐使人快乐,还要还给你吗……如果这类句子还能串成意义连贯的话,让人背熟,就可以记得很牢了。
上面举的都是 “别义异读”。除此之外,多音字还有不少 “文白异读、轻声异读”,教学方法也只能是集中难点,编成对比练习,反复训练,如:单薄-薄弱,下落-落下,熟练-煮熟,孔子的儿子,儿童唱的歌儿,西村买的东西,事情了结了,蛇头的舌头。
五、语流音变及语调的特征及其教学
现代汉语多音连读之后有不少语流音变。包括轻声、儿化、连读变调等等。南方方言中有的就没有这些音变,接受母语教育也会造成困难。汉语的连读音变并不全是音节相连的语音同化 (如英语那样),不少都和意义相关:轻声可以区别词义,儿化 “表小指爱”,连读变调则可能是区别词和词组的凭借。用连读音变来区别意义的词语虽然不是太多,却构成了现代汉语标准音的重要特征,能够掌握它,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标准音的档次。其实,把不是太多的体现连读音变的词语集中起来,经过细心研究,按照义类列成词语表,或者选编常用易懂的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乃至儿歌、绕口令、小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既能学到连读音变的规律,还能从中理解语调和句子结构的关系以及语调和语义、语体和语气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增加学习语言、体验文化的趣味,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
有些口语中的惯用语,在一般读物中很少见,南方人和外国人想学都很难找到材料,像 “怎么着、不咋的、真是的、赶明儿、敢情是、瞧你说的、可不是、说什么来着、挂不住、至于吗”等等,既是练习轻声儿化的好材料,也便于学到口语词。有些谚语很凝练、又常用,体现着中华文化精神,也是练习轻重音、句内停连和句调的好材料:“不到黄河心不甘、不到长城非好汉,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莫学杨柳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好的绕口令不但可以练习语音的准确和流利快速,还可以透过它了解一些生活场景和习俗。例如 “面铺门朝南,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门朝南。”这是南方人少见的北方冬天情景。经过细心选编,一定能找到适用于内外汉语教学的好材料。
语调指的是成句的抑扬顿挫的调型,表现为语流的停顿、快慢和强弱、升降。不同的语调受制于句式和句型。短句和长句,单句和复句,并列和排比,疑问和感叹,议论和抒情,语用表达的种种需要,都会制约句调的调整和变化。相对而言,语调是比较玄虚空灵的,目前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有人说,在语调方面,不同的语言之间差别较少,恐怕也未必然。同样是汉语,南方方言 (例如闽语和粤语)疑问句可以不像北方话那样读为上扬的语调,[3]而汉语普通话则和英语一样疑问句读为上扬调;同样是普通话,大陆的口语和台湾的口音在语调上也有不小的差异。总体上说,语调的教学较难规格化,主要是依靠多听录音、看声像材料去获得的。不论是对内、对外的汉语教学都应该加强阅读、朗读和对话、辩论等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一个环节是不能放弃不管的,有了坚实的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不论是本国的或外国的学生,按照语用的需要,在交际过程中去模仿、适应,慢慢就会熟能生巧。
[1]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董少文:《语音常识》,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年。
[3]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2007年。
责任编辑:陶原珂
H193.2;G642
A
1000-7326(2015)03-0132-04
李如龙,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 厦门,361005);陈瑶,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广东 深圳,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