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
——以五华 “扮古事”为例*
2015-12-15张快彩黄东阳
张快彩 黄东阳
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声研究
——以五华 “扮古事”为例*
张快彩 黄东阳
五华 “扮古事”, 是广东五华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 “音声”是仪式展现中的一部分,扮古事整个仪式中自始至终被各种音声覆盖,音声是构成扮古事仪式的结构因素,是五华人与人、人与神交流互动的特定符号。本文试图以音声为切入点,将其置于仪式和信仰环境中分析音声体系的结构、在仪式中的运用、音声的制作过程,以达到对 “仪式中音声”内涵的宏观认知。这是一个从“点”(音声的形态体系)扩散到 “面”(生态环境——音声在仪式中的运用),再回到对 “点”认知 (“仪式中音声”的内涵)的方法学思路,期待借此个案进一步深入理解仪式音声观念。
客家 仪式音乐 扮古事
一、有关背景概述
五华县,旧名长乐县,民国初改现名,为广东省梅州市辖的革命老区县,地处韩江上游的粤东丘陵地带,五华的地理环境和独立自居的文化系统构成了保存独具文化特色的天然生态环境。
五华民间艺术斑斓,文化底蕴深厚,品种较多。除木偶戏、采茶戏外,还有竹马舞、春牛舞、花朝戏、唢呐七盏灯、民歌、狮舞、龙舞、锣花舞、八音乐班、杂耍等近20个传统文艺品种。五华 “扮古事”仪式,又称 “扮景、飘色”,是客家人为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民间传统仪式活动,是客家古老礼俗之一,是五华人传统中最隆重的公共活动。扮古事仪式因扮装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得名,它由两名身体较健壮、胆量较大的6岁左右儿童身着戏袍,脸化浓妆,装扮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站在古事车的古事架上,配合彩旗队、锣鼓队、舞狮队、车队、秧鼓队、铜管乐队等,组成庞大队伍在乡镇游行。队伍前后配有铳炮,经过村舍,鞭炮齐鸣、场面盛大、热闹非凡,方圆百里的群众会蜂拥而至。
五华扮古事仪式,主要活跃在安流镇、水寨镇、梅林镇、棉洋镇等地,是当地最为神圣的仪式。每到宗族始祖诞辰之日,当地村民就会自发组织参与扮古事的活动。因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扮古事仪式至今在这些乡镇盛行。村民们以同姓氏族为单位,由乡绅或长老牵头、担当总理,村民无条件服从他们的安排。在扮古事仪式游行过程中,以前,“古事妹”是由男童或女童装扮的,站在古事架上,由几名健壮青年抬着游行;古事架是用木材做成的方形架,四周装有栏杆,能让两名古事妹安全地站在上面。但现在古事架一般不用人抬了,安放在车辆上,古事妹也由人偶代替。[1]
二、五华安流扮古事仪式的田野纪实
五华安流镇2014年农历正月十九 (2月18日)举行的扮古事仪式,是为了纪念大法师陈万一郎,他是五华文化公认的英雄祖先,农历正月十九是其诞辰。每年正月十九,五华安流陈氏家族都会举办同样的仪式。此次,由村民们选出的总理陈子宽、陈瑞安、陈天赐等人牵头组织陈氏家族举办扮古事仪式。有关大法师陈万一郎更详细的记载,见于 “法师宫”。 “法师宫”是五华安流村民扮古事活动奉朝、祭拜的地方,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这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奉朝与祭祀仪式是扮古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游行前一天晚上或当天上午进行。仪式前要先备好香烛纸宝、宝糕、饼干、花生、蒸品、苹果、柑橘、米粄、牲仪、茶酒等祭品。摆在神位牌前神案桌上的礼仪物品有:茶杯两只、酒碗五只、糕饼、果品、红米粄、牲仪一副 (鸡一只、猪肉一块、鲜鱼一条、豆腐干一只,另可增用猪肝、猪肚各一件),祭酒碗三只 (也可用单数的五只、七只或九只),猪、羊全条 (在神位左方猪、右方羊),并提前请好法师、道士或覡公师傅。 “奉朝”用具还有鼓、锣各一只、铃刀一把以及装满白米插上香烛的米斗、祭品等。祭祀参与人员有:礼生一人、执事二人、信民多名,在信民中选出各方代表五人或七人为主祭人。
当日上午八点,陈姓大部分宗族长辈集中到这里,主持人宣布 “奉朝”仪式开始,三铳齐响、鞭炮齐鸣,发雷 (急促的鼓点)、鸣金 (鸣锣)。覡公师傅开始焚香拜请列位尊神到位、起师作法、奉朝奏表、念诵经文,祈求神明来年对他们特别保佑,并将赞助此次活动者芳名奏告神明。覡公师傅作法专用的法器是一支能转音、换韵的特制牛角。时而有唢呐、锣鼓声等传统乐班为覡公师傅演绎的各场景制造相应的气氛。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两个小时。仪式主要过程如下。
1.击鼓、响号、鸣炮、奏乐、焚香、献茶、执事司事、主祭就位、沐恩信民、经理、总理人等亦就位参神鞠躬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高升、干洗……
2.礼生唱:沐恩信民、经理、总理、主祭人等诣……,暨本宫列位尊神前鞠躬跪、执事传香、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告词后,执事焚香、并传香给公堂的信民,一旁有锣鼓、唢呐、舞狮队伴随;鸣炮三声后,信民们开始在神案台前拜神。接着,执事举樽降神酌酒、进围全、进蒸品、进果品、进刚腊 (猪)、进柔毛 (羊)、进三牲、进五珍、进财宝、进祝章、高升。
3.礼生唱:沐恩信民、经理、总理、主祭人等诣……,尊神暨本宫列位尊神前鞠躬跪、执事举樽酌酒、授酒、祭酒(将酒洒地)、初进酒、亚进酒、三进酒、进三牲、进五珍、进财宝、进祝章、高升。
4.礼生唱:沐恩信民、经理、总理、主祭人等诣……,尊神暨本宫列位尊神位前鞠躬跪、执事举樽酌酒、授酒、祭酒 (将酒洒在地上)、初奠酒、亚奠酒、三奠酒、献围全、献蒸品、献果品、献刚腊 (猪)、献柔毛 (羊)、献三牲、献五珍、献财宝、献祝章 (献毕)。读祝章诣,拜跪,陪祭以下亦跪,宣祝章。 (宣毕后)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六叩首、九叩首、高升。
5.信民人士开始轮流奠酒,奠酒后即行狮对参狮、乐队奏乐。
6.主祭复位、侑食加酌、化财、焚祝章。
7.主祭复位、辞神鞠躬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六叩首、九叩首、捷步高升。礼毕。撤酒。
扮古事仪式中的游行活动主要有接神、游神、送神三个过程。
1.接神 游行的起始地是法师宫。下午一点左右,几位长辈祭拜完大法师后,由一个位最长者十分虔诚地把陈万一郎神像抬放入候于法师宫门口的神轿中,然后还是由这位长者取出神像前的香烛摆放到神轿上。接神的队伍包括:锣鼓队、唢呐和铜管乐队等,锣鼓声声不断、唢呐时而吹奏,铜管乐队相伴。接下来由12人组成的舞狮队上场,其中有8人组成的4头狮子,两人扛着大鼓,一人敲锣,一人拿拨,他们先后绕神轿、绕法师宫正门的两个柱子和法师宫堂内的四大柱子舞狮。
2.游神 扮古事仪式队伍从法师宫出发,经周江河、路口、党塘村、十字路口、司前街、安流医院、法师宫,总理们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两名中年妇女,穿着同样的红衣服黑裤子,举着 “热烈庆祝大法师陈万一郎尊神诞辰”的横幅。两名中年男子和两名中年女子分别举着黄、粉、红、红四面旗帜,最前一面最大的黄旗写着他们的姓氏 “陈”。由四人抬两人护的神娇两侧刻着对联 “师尊赐福继千秋,法力庇民活永世”。覡公师傅一边游行一边独自吹奏牛角。锣鼓队共三人,两人挑大鼓,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人打钹。舞狮队4人扮狮头,4人扮狮尾。铜管乐队由十几人组成,1人举牌、5个小军鼓、1个大鼓、2个长号、1个圆号、1个小号,所奏的都是较简单、大众化的旋律、歌曲,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世上只有妈妈好》、《跑马溜溜的山上》、《日落西山红霞飞》等。秧歌队着统一服饰,面带笑容,步伐矫健,节拍欢快,手舞彩扇,肩挎腰鼓,一派欢乐祥和气氛。车队有礼炮车一辆、古事车两辆,古事妹置于车上,
车前挂 “热烈庆祝大法师陈万一郎尊神诞辰”横幅,后边尾随助阵车数量。
参加游行活动的还有徐塘下、杨梅凹上寨、園嶺村、榕树下、曾田寨、陈屋队、杨梅凹、上屋、老寨里、耀祖堂等村寨的队伍,这些村寨都有自己的代表队,每队自请舞狮队、乐队或秧鼓队等来撑场,人数不定,每队约50人。但旗子、礼炮车、大鼓队、仪仗队、古事车、古事妹等,是每队必须有的。当从法师宫出发的神轿队伍经过村寨时,他们便从后面依次加入游行队伍。队伍越来越壮大,大概游行到司前街,所有代表队便汇合一起,场面非常壮观,道路两旁的住户在家门前摆好案台,备好祭品,点烛焚香,燃放鞭炮迎接,男女老少都在门外驻足观看。一路上火铳声、礼炮声、鞭炮声、锣鼓唢呐声、铜管乐队、秧歌队和人群嘈杂声相交织,村寨热闹非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徐塘下和杨梅凹代表队,这两队的古事妹是真人装扮的。她们身穿戏服,化浓装,挥舞手中道具,路旁的村民不停赞叹。
3.送神 各村寨所有的古事队都加入完毕后,巡游队伍开始往法师宫返回。当队伍回到法师宫路口时,路口放了一张神案,神案上摆放着一尊大法师神像,各村寨古事队在此停止行进,以最虔诚的姿态依次在神像面前参拜,大法师神对各个方阵进行 “检阅”。回到陈万一郎法师宫后,神轿停在法师宫正门口,还是由接神入轿的长者把轿中陈万一郎神像以及进神像的香烛送回宫中原处。随后,舞狮队和锣鼓队再次参拜,整个过程,敲鼓击钹,炮声不断。仪式结束后,各古事队游行至各自村寨解散。
三、扮古事仪式的音声声谱
按照曹本冶的 “音声”概念,所谓的 “音声”是指仪式中的所有声音,包括能听到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有声的音声主要包括器声和人声两大类,如唢呐音乐、铜管乐等是音乐性的声音,而火铳鞭炮声、法器声等是非音乐性的。还有音乐性与语言性相对应的声音,如传统乐班的演奏是音乐性的,覡公念诵经文的声音则是语言性的。听不到的音声主要是指覡公作法时的默诵,与神的交流。[2]
大法师陈万一郎尊神诞祝寿古事活动的扮古事仪式,始终是在音声伴随下进行的,如下表所示。
五华扮古事仪式中,各种各样的音声贯穿仪式全程,人们以不同的声音沟通人神、交流人际。我们先看看音乐性的器乐声。(1)锣鼓:在扮古事仪式中用得较频繁,不管是奉朝祭祀过程,还是游行过程都不可少。在奉朝祭祀过程中,锣鼓为唢呐伴奏,属于音乐性的;在游行过程中,锣鼓为舞狮平添通灵之气和威武之气的声音;而经过覡公师傅念咒之后,锣鼓便不再是普通的响器,而具有使狮子法力大增并驱除邪恶的能量。锣鼓队由大鼓、锣、钹组成,这三种响器有规律地组合形成了一套简单而不断反复的节奏型: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切、咚咚锵。(2)唢呐: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经常与客家人聚众场合联系在一起,渗透在所有民俗节庆场合中,如婚丧喜庆、祭祀、庙会、诸神生日等,在不同场景扮演着各种不可代替的角色。对于五华客家人来说,唢呐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符号,更是一种
文化象征,它渗透在整个奉朝、祭祀及游行仪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3)铜管乐队:铜管乐队和传统乐班的成员都是由当地农民乐手组成的,他们的演奏水平并不高,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大多是自学或跟周围懂点演奏的人学些最基本的演奏方法。他们吹奏的曲目都比较大众化、耳熟能详,如 《走进新时代》《雪绒花》《亚洲雄风》《好汉歌》《甜蜜蜜》《爱拼才会赢》等等。
程序 仪式场景与音声过程 音声来源奉朝开始 点燃火铳,三声巨响,共三次,九响,鞭炮齐鸣;发雷 (急促的鼓点)、鸣金 (鸣锣十二响)、起乐 (唢呐吹奏)火铳、鞭炮声;鼓声;锣声十二响;唢呐声覡公作法 覡公作法时而唱念经文、时而吹奏专用法器 “牛角”;传统乐班奏乐(一唢呐、一锣、一皮鼓、一钹)伴随 唱念经文声;法器声;传统乐班奏乐声祭祀开始 鸣炮、击鼓、响号、奏乐 鞭炮声;锣鼓钹声;唢呐声拜神 执事焚香、并传香给公堂的信民,一旁有锣鼓、唢呐、舞狮队伴随;鸣炮三声后,信民们开始在神案台前拜神 锣鼓、唢呐声;狮子舞动声;爆竹声准备接神 队伍前往法师宫 “接神”,一路锣鼓、唢呐相伴,还有铜管乐队相随锣鼓声、唢呐声;铜管乐队奏 【走进新时代】、 【亚洲雄风】;接神 接请大法师 “陈万一郎”,由一位长者将陈万一郎神像抬入神娇。锣鼓声声不断、唢呐时而吹奏,铜管乐相伴 锣鼓声、唢呐声;铜管乐队奏乐声舞狮子 神像入神娇后,舞狮队上场,同时锣鼓声响,鸣炮。期间锣、鼓、钹声不断。鸣炮结束,锣鼓声止 鸣炮声;锣、鼓、钹声;狮子舞动声游神送神下午1:30至4点,在 “游神”的行走途中,火铳、礼炮、鞭炮声声不断;铜管乐队、锣鼓队、秧歌队都加入其中;还有覡公吹奏牛角的声音;当然还少不了人声、笑声、孩子的哭闹声、车声等喧哗声整个游行队伍在司前街汇合后,就准备送神回法师宫,回到法师宫,由一长者送神归位。敲鼓击钹,炮声不断,舞狮队、铜鼓乐队、秧歌队、锣鼓队齐全。仪式结束。炮声;锣、鼓、钹声;铜管乐队奏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世上只有妈妈好》《跑马溜溜的山上》 《日落西山红霞飞》等;秧歌、牛角声、人声、车声、哭笑各种炮声;锣、鼓、钹声;铜管乐队奏: 【雪绒花】、 【好汉歌】、 【爱拼才会赢】等;狮子舞动声;秧歌队声;牛角声;人声、车声、笑声、哭声
“音声”的概念提醒我们关注仪式中非音乐性的声音。在扮古事仪式中,我们之所以确认音声在整个仪式中的全面覆盖,就是因为注意到了那些仪式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非音乐性音响对仪式的意义。这些非音乐性的物件声,主要有鞭炮声、礼炮声等。在仪式当天,特别在游行时,鞭炮声和礼炮声几乎没有停过,每个代表队的礼炮车不断放炮,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每家每户都鞭炮迎接,整个过程鞭声隆隆、炮声震天。关于仪式中频繁放炮的行为,当地老前辈解释道:每次放炮都有其目的和用意,如欢神、接神、送神、祭神等等都要放炮,起到对神灵敬畏的作用;振聋发聩的炮声还能驱散邪神恶鬼。
此外,牛角声是扮古事奉朝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法器声,牛角是扮古事专用的法器,据说执行者可以通过吹奏牛角起到与神灵沟通的作用。而诵经则是由覡公师傅唱诵或念诵经文,是人与神进行交流的核心形式。在奉朝仪式中,要专门请能与神灵对话的覡公师傅,由覡公师傅通过唱诵、念诵或默诵经文的方式与神灵沟通。 实际上,扮古事仪式上的音声,还远不止这些,仪式中的人声组成的音声境域,包括各种程度的近似语言、近似音乐、似念似唱或似唱似念、连哭带唱或连唱带哭的音声,人们的说笑、聊天、感叹声、小孩的游耍哭闹声等,共同造成扮古事仪式特定的音声系统。
扮古事这种民俗模式,是群体性的互动行为,它囊括了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庆典礼仪等多方面内容,所呈现的是一个复杂而隆重的场面,是特定场合对客家文化的一种戏剧化集中体现。 “仪式音声,便是仪式行为者在进行仪式表达时所用的一种符号。一方面,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仪式音声有其自足的一面;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符号,仪式音声又在特定的仪式语境中被赋予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功能。”[4]扮古事整个仪式中自始至终被各种音声覆盖,音声是构成扮古事仪式的结构因素,是五华人用来交流互动的特定符号。透过仪式音声的操弄,五华社会完整的传统秩序在仪式中,在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空间、现实的场景和梦幻的虚构中,在人与神、人与人的充分交流中得以有效复制。
传统的华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信奉鬼神,相信世间万物都有超自然力量的把控。以村寨为单位,扮古事仪式祭神祭祖是五华村民共同的信仰,对她们的信仰,不仅成为五华人的天人关系的核心信念,而且成为各村寨彼此认同的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扮古事仪式不仅是五华人观念的表达,也是在认同一祖/神的前提下,人群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表达,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阐释。
纵观扮古事仪式对音声的运用,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音声的操弄,是仪式进行过程中不断被强调的符号,并且覆盖仪式全程,成为人神沟通、人群交往不可或缺的手段;第二,仪式中七种不同的主要音声符号——锣、鼓、唢呐、铜管乐队、物件声、牛角声、诵经声——被反复使用,每一种符号都有自己特殊的用场与功能,以达成特殊的联系;第三,这七种音声构成两对音声形态:听得到的声音与听不到的声音,人声与器声。 这两对音声形态充分地演绎着关于音声阐释的涵义。第一对音声形态表达口诵与心诵之统一观,仪式中的主要执仪人,在与祭祀对象之象征性对话中,“有声之经诵”是可以听得到的声音,而 “无声之心诵”是仪式中更加神圣的时刻,此刻执行人内心中默诵经文祷文或与意象中的神灵沟通。第二对音声形态表达非乐音与乐音之统一观,仪式中有程式意义的声音既有一般观念中的乐音,包括有音高的乐音和无音高的打击乐等,更有乐音之外的诵经声以及其他物体所发出的响声,如鞭炮声等。如果忽视仪式中有意义的非乐音,仪式音声研究就会残缺不全,不能客观反映仪式的整体展现过程。唱经是音乐性与非音乐性结合的一种音声,具有某种韵律感,这种韵律感配合一定的速度和节奏,有时还有明显的音调,有简单的旋律感,让我们听起来能感觉到真实的音乐。
[1]肖艳平:《“妆古史”仪式探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
[3]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45页。
[4]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责任编辑:王 可
G127
A
1000-7326(2015)03-0153-04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课题 “客家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以五华 ‘办古事’为研究对象”(13KYKT02);2014年广东高校重大科研资助项目 “非遗视野下的客家传统仪式音乐研究——‘闹八音’在客家传统仪式中的运用”的阶段性成果。
张快彩,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黄东阳,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广东 梅州,514011)。